女性正是凭借自己的千种风情和万种妖娆,才给异性们开辟了一个温馨的世界,达到了爱情与生活的美满和谐;也正是这种千种风情和万种妖娆,才又给异性们创造了一个可以感受其内在的审美对象,从而在同阳刚之美的对立统一中,对照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了理想美感境界的自由伸展和全面升华。
用我国古代女子审美观的标准衡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是女子美的最高典范。
沉鱼,说的是西施浣纱时,鱼儿惊其美而自沉水底。
落雁,说的是昭君出塞时,大雁惊其美而自空坠落。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时,月儿惊其美而躲进云层。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赏牡丹时,花儿惊其美而羞涩下垂。
这些表述夸耀的都是古代四大美人的美。
但是,在每种文化形态、每个文化时代中,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怎样才算是美丽的,人们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非洲有些土著部落的女孩认为只有戴唇饰物和耳坠才是美的;对古埃及的妇女来说,长的后脑勺和招风耳朵是魅力的象征;而在洛可可时代,在男人眼里,妇女只有用粉将脸抹成苍白的才是值得欣赏的。
据考古发现,最早使用美容品的是埃及人。从很古时候起,妇女们就在脸上擦香脂,经常用水果和蔬菜汁擦脸,还用杏仁油、白蜡和玫瑰花汁按一定比例制成雪花膏搽脸和涂抹身体。在整个中世纪,欧洲十分盛行美容,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美容达到了高潮,当时的男人和女人一样,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把脸搽白。19世纪属于美容品由探索、发明到发展的阶段,20世纪初期,美容品制作技术的改革与成本降低,使美容用品在西方迅速普及。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追求美的方式方法便有了不同。西方美容文化比较注重外在的修饰和美化;在东方,美的整体观念是以医学理论为基础的,这也是东方美容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颜面、皮肤、毛发的枯荣与五脏经络气血关系相当密切。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经络气血旺盛,才能容貌不衰,皮肤细腻柔嫩、光滑润泽。这种“秀外必先养内”的东方美容观念使东方女性认为全面的营养是保持皮肤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杨贵妃、武则天、慈禧为使美颜长驻,就十分注重饮食与长期调养。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先练一套八段锦,随后饮人乳一杯,常吃上等干鲜品和珍珠粉,饭后散步,每日晚膳后,先用鸡蛋清涂抹脸,到上床前半小时才洗掉,然后用忍冬花汁涂面,每天有宫女为其捶腿、按摩。由此可见,东方传统美容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固本,认为荣润是以气血为其根本的,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特别强调从整体出发,滋补脏腑气血,以驻美颜的观点。
追求美:不停的脚步
20世纪后期,法国妇女界流行这样的说法:“70年代是化妆年代,80年代是香水年代,90年代是健美年代……”在女性的身上,最能体现出时代的变化。
现代女性甚至利用因特网,在网中查询有关的美容信息。
外在的修饰美化,毕竟不是治本妙方。长期使用化妆品的西方女性总会出现皮肤衰老、干皱、粗糙等现象,于是,西方美容专家在发现东方人皮肤细腻润滑、更显年轻的同时,也开始探究其中的秘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当今,西方美容专家们愈来愈肯定了东方传统美容护肤文化的优势,并开始吸收其历史悠久的、注重内在调养的理论精华。20世纪末期,当五彩缤纷的美容品发展到登峰造极之时,西方人掉头开始“返朴归真”了,于是,东方人崇尚的“秀外必先养内”,注重整体调理的养颜健身之道又被重新发掘,西方人开始研习这种令其大开眼界的东方理论,并且非常认真地予以效法。在国外,”回到自然中去”已成为美容保健的新风尚;在国内,挖掘、继承、光大传统保健养颜文化的“寻根”浪潮更是方兴未艾。
可以肯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怎样延缓衰老,留驻容颜,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运用东方古老智慧的结晶,以东方保健养颜的自然、调养、导引的整体论为基础和核心,以现代科学提供的工具为手段和辅助,定会给人类健康、美容、抗衰带来新的辉煌。
【第三节 健康的法则】
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
行为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的一种反应。具体地说,行为是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可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反应。从行为学观点来说,健康行为是使人体转向令人满意的一种行为;健康行为也可以说是保健行为,体育锻炼是一种保健行为,所以它是一种健康行为。个人增进健康所采取的行为称个人保健行为,它分三个层次:
(1)保持健康行为
主要是指膳食营养、睡眠休息、衣着起居等。
(2)增进健康行为
主要有身体锻炼、科学用脑、心身调节等。
(3)防止和消除不良健康行为
主要有戒烟限酒,根除各种有害健康的不良习惯。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健康信念
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称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
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上,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方面,建立健康序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
(2)传统文化背景
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3)群体因素
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为人师表的教师,其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4)卫生资源因素
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一个行动可以形成一种习惯,一个习惯可以形成一种性格,而性格将最终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
究竟什么是生活方式呢?
生活方式就是个人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包括习惯、价值观、友谊等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宝贵的。众所周知,吸烟、酗酒、饮食不良和缺少体力活动,以及孤独、压抑和敌对情绪,会导致和加重心脏病;而适当减肥,降低盐和酒精的摄入量、排除长期的精神压力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几率,健康靠的不是得病时求医问药,而取决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习惯,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最终提高你的生命质量。
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经常锻炼,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维护健康的可靠保障。
现代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滋生出不少隐患。曾经有一个时期,西方医学家发现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怪病”——周末松弛症、周末紧张症。原来,忙碌的西方人最初也不善于休闲健身,认为周末休闲无非是自由自在,为所欲为,于是或呼朋唤友、疯吃疯喝,或通宵达旦、跳舞娱乐……结果,仅在每星期一猝发心脏病的人数,就比其余几天高出几倍,因为周末生活安排不当而带来的多灾多难的周一,曾被医生称之为“黑色星期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健身休闲的领域,使自己休闲时间的价值大大提高,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现代文明社会注入了无数新鲜的血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疾患,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健康人、病人中或者在医务人员中,心理健康都被忽略了,这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与提高医疗效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营养,而忽视饮食时的心理因素作用;人们注意身体的锻炼,而不重视心理的锻炼,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锻炼。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务人员在病因上,重视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忽视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诊断上重视物理诊断而忽视心理诊断;在治疗上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生理健康有明确的指标,如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等,而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宜确定。心理健康对人们的行为准则起着主导的作用,面对五彩缤纷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理健康,能适应内外环境。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对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与环境融洽相处;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客观世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
做好心理保健,能使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而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要不断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刺激,为此,必须充分重视心理卫生与保健,培养对挫折与逆境的耐受力,能平稳地度过环境的变故,实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标。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保持完整稳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