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礼
22587100000023

第23章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1)

行走职场,有“礼”走遍天下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所谓方者,规矩也,是为职场之礼;所谓圆者,圆融也,是为练达的职场处事之道。

在职场中,方圆为一对有机体,两者缺一不可,要想成为具有大智慧的职场达人,就要做到方圆相济,成为职场“方圆”人。这样的人既具有武士的勇猛,又具备智者沉静蕴慧的平和。他们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琐碎牵绊;退避时,能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在他们的职业履历中没有失败,只有蓄势待发的沉默。

行走职场,福祸无从可测,要想趋吉避凶,唯有内方外圆,即内心坚守一个“礼”字,兼济圆融的处世智慧,做到行欲方而智欲圆,才能逢凶化吉,步步高升。

1.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勿与上司针锋相对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译文:

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君子厌恶说人坏话的人,厌恶在下位却诽谤在上位的人,厌恶有勇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不通权变的人。”

国学链接:阳货其人

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专权管理鲁国的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

诸子之言:

在这里,孔子表达了君子对四种人的厌恶:厌恶说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在下者毁谤在上者,厌恶勇而无礼的人;厌恶果敢而固执的人。孔子的厌恶是有道理的。

处于上位的人如果犯了错误,比如自己的父母、领导等,处于下位的人应当委婉规劝,不应言辞激烈地攻击诋毁。勇而无礼,就是勇敢而没有礼的约束,就是鲁莽。勇而无礼必然犯上,犯上就会为乱,这样的勇是造成危害的小勇,是匹夫之勇。做事情很坚决,但是固执己见、不懂权变的人,他们的勇气与魄力虽然可嘉,但方法却不恰当,最终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对于这几种人,孔子是不欣赏的。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最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从不显露锋芒。

孔子和老子的话意在告诫人们:与人沟通,尤其是向上级提意见,应该讲“礼”,针锋相对、严厉斥责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只是逞一时之快,是匹夫之勇,而真正的智者懂得收敛锋芒、迂回前进。

延伸思辨:事上以道,不可则止

中国古代,把下级对上级提意见叫“谏”,“谏”被视作文官的最高职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但是这种“死谏”的做法实在要不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偏好,但决不存在完全拒斥一切意见的人,关键是看进谏的人能不能摸准上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提意见的方式。

孔子说:“臣事君以道,不可则止。”意思是说在上级不合乎“道”的要求的时候,作为下级要去规劝、提醒。但是,如果上级一意孤行,坚持不听,也不要为了博个正直的名声而苦劝不已。“不可则止”,实在不行就算了。

即使有时上级觉得你的意见有道理,但是上级有上级的考虑,也许会出于某些因素而拒绝你的提议,这时候就更要注意适可而止,否则就会给上级留下不服从管理的恶劣印象,事情办不成,还损害了自身形象。

衡量一个意见该不该提,该不该坚持,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适不适合提出这样的意见。

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荒淫无道。大夫泄治劝谏,陈灵公不听,泄治就一次又一次进谏,灵公大怒,把泄治给杀了。子贡问孔子说:“当年比干劝谏殷纣王而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仁人。泄治的行为,和比干一样,应该也算作是一个仁人了吧?”

孔子回答:“不然。比干对于纣王,按照亲属关系来说,是纣王的近亲叔父,按照君臣关系来说,是纣王的重臣少师。他对于殷朝的江山社稷和历代先王的宗庙负有重大的责任,所以才以死相争,希望自己死后,纣王能够悔悟,重新振作起来,中兴殷朝。因此比干可以算作一个仁人。可是泄治呢?他对于陈灵公来说,职位只是一个小小的大夫,又没有血缘上的亲属关系,身在昏乱的朝廷做官,希冀得宠而不忍离去,还想以自己的区区之身,改变整个国家的荒淫腐朽,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死而无益,真是白死了!”孔子认为,在这种“世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以疏远的小臣的地位强行进谏,实属不自量力,无济于事,有害于己,是典型的不会提意见。

所以,作为下级在提意见之前要思考一下上级接受的可能性,如果意见提出来,上级肯定不会接受,那就失去了提意见的本来意义,可以不提。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意气,或者非要在某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争个是非,甚至单纯地为了表现自己的水平,而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

精彩典故:

触詟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詟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詟缓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我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詟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詟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詟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詟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詟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詟回答说:“我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詟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詟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被封侯的子孙还有继承人在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触詟说:“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

触詟的一番话说得太后心悦诚服,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赵国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面对赵太后的固执,触詟没有犯颜直谏,而是采取了步步为营,请君入瓮的委婉的劝说办法,让赵太后改变了主意。

淳于髡委婉劝谏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威王即位三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把一切政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齐威王好“隐语”,就是爱好猜谜。有个名叫淳于髡的,来跟齐威王打灯谜,说:“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声鸣叫,只是毫无目的地蜷伏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威王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果然,齐威王从此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同时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敢再来侵犯了,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几年以后,楚国发兵攻打齐国。齐威王置办了一百斤黄金和十辆车,作为送给赵国的礼物,派淳于髡去赵国求救兵。临出发前,淳于髡看到这些礼物,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崩断了。齐威王很纳闷,问:“你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敢。”齐威王又问:“那你笑什么?”淳于髡回答说:“今天我从东边过来的时候,看见有个人在田里祈祷丰收,地上摆放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向天祈祷说:‘老天保佑我!保佑我高地上打下的粮食装满仓笼,低田里打下的粮食装满大车;五谷丰登,发家致富。’现在我想起来他祈祷得到那么多,可是只愿意献出一只猪蹄一杯酒,所以才忍不住大笑起来。”

齐威王一听,十分惭愧,赶紧重新置办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一百辆车子。淳于髡这才动身。赵王收到礼物,果然借给了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淳于髡提意见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迂回曲折,总之,一切以达到目的为准则。他根据齐威王的特点、爱好,从不直接指斥威王的过错,而是借事说事,给本来十分严肃的君臣关系营造了轻松的气氛,上级当然乐于接受这样的意见。

程颐犯颜直谏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三月,程颐到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被征召为崇政殿说书,也即是哲宗皇帝的老师。程颐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帝讲书,但他却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结果也得罪了不少人,树起了政敌。

当程颐听说皇帝的后苑中用金制水桶,感到太奢侈了,就向皇上建议禁用。有人说:“宫中一向都是用金制水桶,从崇庆年间就开始了。”程颐说:“不管从何时开始,只要目前皇上仍然在用,我就不敢不谏。”

程颐的这种不知委婉变通的犯颜直谏给他带来了厄运,在崇政殿讲书不到一年就被政敌参奏罢归。

据记载,导致程颐罢归田里的原本是一件小事。有一次,程颐上殿讲书,刚好遇到皇上得了疮疹,不能听讲。先生退殿后,到宰臣处问皇上不到殿听讲的原因,宰臣回答说“不知道。”程颐说:“皇上有病不能到殿听讲,太皇太后不能单独到殿,太皇太后到殿独坐,是与礼节不符的。况且人主有病而大臣不知,这能说得过去吗?”大臣们听到程颐的责问,很不高兴,由谏议大夫孔文仲出面,向皇上奏了程颐一本,诬陷程颐品行低下,说他原来在民间表现就不好,到皇宫后,利用讲书机会议论朝政,忘记自己的身份,企图干预朝政,还结交权贵大臣,居心不良,把程颐贬得一无是处。皇上听了很生气,就降了他的职,让他到西京洛阳管理国子监。

当代镜鉴:学会婉言劝谏的智慧

在一个单位中,下级与上司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职业前途,因此,上司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如果作为下级想要向上司提意见,千万不要与上司针锋相对,去触犯其“逆鳞”,要给上司留足面子。

比如上司对一项工作考虑得不够周密,或者有工作失误的时候,先别急着全盘否定上司的想法或做法,而要先找到可以肯定的“点”进行赞美,然后再指出问题所在,这样上司会更容易接受。

“就这么定了,这个周末我们就去周边的小区做这款保健品的宣传推广!”对于经理的自以为是,小王早就不耐烦了,这么重要的产品推广计划,怎么能在不做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草率决定了呢?小王耐不住自己的急性子,当面就向经理提出了反对意见。

“经理,你的决定太草率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先做调研,再做是否推广的决定。”

“草率?”经理生气地说,“做事情就得有魄力,等你什么都调查好了,机会都错过了。”就这样,小王不仅没有达到劝说的目的,还碰了一鼻子灰。

然而出乎小王的意料的是,经理没有实施原本定下的社区推广方案,而是转而进行市场调研。而且还将原本由小王负责的调研工作,全权交给了市场部的小冯。

原来,对于经理的决定,小冯与小王有着相同的看法。但与小王不同的是,小冯并没有直接指出经理的不对,而是私下里对经理说:“我非常佩服您一贯果断的工作作风,但是,咱们这款保健品属于高档产品,而周围的居民区都是一些工薪阶层的老百姓,就怕咱们费了工夫而成效不佳呀。”

经理觉得小冯的意见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决定采纳,并且把调查工作交给了小冯。

同样是希望经理改变决定,小王直击要害,指出经理行事“草率”。这种批评方式让经理感到很没面子,听起来不舒服。而小冯则完全不同,他先以赞美的话语作为谈话的开端,满足上司的虚荣心,为接下来的谈话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然后再委婉地提出自己与上司的不同看法,这样,就使得经理对自己的意见更容易接受。

上级能不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仅跟上级的个性和修养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下级提意见的方式。凡事都有两个方面,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到一方的头上。下级提的意见没有被接受,不一定就是上级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意见本身不合理,或者提意见的场合、时机、方式、对象等有问题。意见本身不合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是如果意见很好,却因为方式不对而得不到采纳,未免太可惜。

喜欢听到赞扬,厌烦别人的批评是人之常情,尤其是作为上司会更加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作为下级在说话时口不择言,就会让上司的面子受损,会使上级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和损害。给上司提意见是好事,但是也要学会变通,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给上司留足面子。

比如和上司有不同的观点时,最好不要公开争论、顶撞,而可以在单独的时候找上司沟通,这样既照顾了上司的面子,又使沟通更加冷静理性,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