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礼
22587100000006

第6章 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以礼处事,办尽天下难办之事(1)

《左传》中有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礼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礼以观德:德,得也。欲知心之所得之善恶,以法观之,合法则为吉德,不合法则为凶德。德以处事:既有善德,乃能制断事宜。事以度功:既为其事,务求成功,度量功勋,必功成乃善。功以食民:民不自治,立君牧养,做事成功,所以养食下民。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句话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周公制礼的目的是为了以礼仪来观察德行,以德行来处置事情,以事情来衡量功劳,以功劳来取信于民。也就是说,有了礼的约束人们就有了行事的标准,礼越趋近于善德,这个行事标准才越中正,也越容易在人群中树立威信,然后进一步为事半功倍创造条件。

1.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运命论》

译文:

好树木生长得高于树林,风必然会侵袭它;土堆突出在岸边,水流一定会冲刷它;品行比别人高尚,众人必然会诋毁他。

国学链接:李康及《运命论》

李康是三国魏文学家,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性狷介不能合俗。李康所作《运命论》,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康从“五德更运”的观点出发,认为各个朝代按五行更始,以次相代。这种“运”不是杰出人物靠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个人的出处穷达贵贱又受个人命运的“命”与时代命运的“时”摆布。他列举历史上正反面人物与事件,以图证明上述推论。该文特别重视对士人出处问题的探究,强调“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但又强调虽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是为了“遂志而成名”。此文曲折地反映出魏晋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对待政治的矛盾心情。

诸子之言:

老子就曾对孔子讲:“良贾深藏其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是毫无益处的。

《菜根谭》曰:“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低调是一种修为,是成就大事的必备态度。一个低调的人,身性高洁,意志坚定,又具有超脱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他们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功到自然成;他们也不炫耀张扬,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增广贤文》也说:“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团队里面太突出了,必然会遭到别人的打击。从古至今,能走到高处者并不少见,但是能屹立不倒者却是少之又少。

延伸思辨:低调才能保全自我

秦陵兵马俑中有一尊跪射俑,这尊跪射俑是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的一千多尊陶俑中,保存最完整和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而除跪射俑外,其他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尊跪射俑之所以能够完整无损,要得益于它的姿态。这种姿态是防守或设伏时的一种射击姿势,在射击时重心稳、省力,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又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低姿态是保全自我的万世之规。

“低”人一等不是胆小怕事,不是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也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而是一种宽容、气度和胸怀。为的是让自己远离更大的灾祸,在保全自己的大前提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低姿态为人是一种处世哲学,藏万丈雄心于肺腑之间,纳恢弘气度于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于色,遭受鄙弃不暴跳如雷,是自我保护的大智慧。同时,这种气度和胸怀又像一个安全气囊,在真正的撞击来临时,能够减轻撞击带来的伤害,从而保全实力。

精彩典故:

许攸炫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讨伐曹操,当时,袁绍的军队十分强大,同曹操相比,他有很大的优势。但袁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指挥无方,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一时胜负难分。后来,就在曹操粮草将尽,十分着急的时候,袁绍手下谋士许攸遭到袁绍的怒斥,一气之下决定投奔曹操。许攸直往曹营而来,被曹军捉住,许攸说:“我是曹丞相的老朋友,快快给我通报,就说南阳许攸来见丞相!”军士到曹操寨中禀报,曹操正在休息,一听说许攸来了,知道他肯定对自己有所帮助,大喜过望,还没有穿好鞋就迎了出来,并以贵宾招待。后来,许攸果然献计助曹操大败袁绍。

后来曹操统兵入冀州城,快要进城门的时候,许攸纵马上前,用手中的马鞭指着城门大声对曹操说:“阿瞒,如果没有得到我的帮助,你怎么可能进入这个门呢?”曹操大笑不言,手下众将听了,心里很不服气。

一天,曹操的大将许褚骑马从东门进来,正好碰上许攸。许攸又趾高气扬地对许褚大声喊道:“你们要是没有我,怎么可能从这个门进来呢?”许褚大怒,说:“我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夺得城池,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夸口呢!”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些无知之人,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许褚大怒,拔剑杀了许攸,提着许攸的头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只是责备了许褚,然后下令厚葬许攸。

许攸帮助曹操大败袁绍,功劳不可谓不大。但是,他的骄横、自以为是将他的功劳一笔抹杀,原本他可以凭借着才华获得更大的功名,但却落得个厚葬的下场。

孔融讽曹

孔融小时候便才华出众,锋芒毕露。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有清高称誉的名士以及自家的亲戚。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通报的下人见来人是个小孩,并不重视,不让他进门也不给通报,孔融见状便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下人这才让孔融进门。李元礼见一个陌生的孩子进来,很不解地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从容地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师徒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当即反驳道:“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尴尬,众人皆叹孔融机敏过人。

成年后的孔融与小时候相比更是才华满腹,然而锋芒毕露的习惯更是不减反增。

东汉末期,孔融被汉献帝征至朝廷为官,十分受器重。当时的曹操在朝中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孔融很看不顺眼,他对曹操的作为时常是冷嘲热讽。

曹操打败了对手袁绍,将袁绍的儿媳甄氏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为妻,孔融便写信给曹操道:“当年武王伐纣,将纣王的妃子妲己赐给了周公。”曹操问他这件事在什么典籍上有记载,孔融回答:“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测,那时大概应该是这样了。”曹操无言以对,心里很是不满。

曹操主张禁酒,说酗酒可以亡国,孔融回答说:“夏、商两朝是由于妇人而失天下,现在却不禁止婚姻;看来阁下之所以极力主张禁酒,只是因为打仗需要军粮,并不是怕什么亡国吧!”此言揭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

对孔融的屡屡讥讽,曹操自然十分恼火,早欲除之而后快,但曹操爱才,孔融的学问大名声也大,实在不忍杀掉。所以他一直隐忍下来,后来实在被孔融激怒,难以忍受,便指使他手下一个名叫路粹的人以不忠不孝的名义出面告发孔融,这样曹操杀起孔融来便名正言顺了。于是,孔融就这样空有才华未得施展便死于曹操之手。

当时许多有实力的诸侯都看不惯曹操的作为,想要讨伐曹操都不敢轻举妄动,而孔融尽显他的“口舌之能”,在曹操手下做事却事事让主人难堪,曹操纵然爱惜人才,也难以忍受这般凌辱,只好杀之以图耳根清净了。可以说,是孔融不懂得隐忍、锋芒太露的性格导致了他悲惨的下场。

曾国藩“低人一等”

年少的曾国藩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年少气盛,一语不和就大动干戈。他时常以《中庸》中的“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来训诫自己,让自己时时保持低调,即使具备鹰的凌厉、虎的勇猛,也不轻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学识和家世压人。

他的一位同学性情比较暴躁,有一次,那个同学看到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那里来的,你的桌子挡着我的光线了,赶快挪开!”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就把桌子移开了。曾国藩晚上点灯用功读书,那个同学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只好低声默诵。

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个同学知道了,大怒道:“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其他的同学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国藩自己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曾国藩的一生都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虽然看似他“低”了人一等,然而曾国藩却名传千古。

当代镜鉴: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

山不张扬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炫耀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并不影响它孕育万物……低调做人,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佳姿态。民间有句谚语:“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会显摆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在现实当中,越是有涵养、有头脑的人,为人处世越是低调,只有那些没有多大本事却自以为是的浅薄之人,才会到处自我标榜、趾高气扬。

真正的高手是深藏不露的,他的言行举止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表现得不及常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从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从不处处与人争辩。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店面上一般不陈列贵重货物,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将好东西拿出来。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学会隐藏锋芒才能长久立于世。

有这样一副有趣的对联,上联是:“做杂事兼杂学当杂家杂七杂八尤有趣”,下联是:“先爬行后爬坡再爬山爬来爬去终登顶”,横批是:“低调做人”。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道出了低调做人的真谛。低调做人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在韬光养晦中成就事业。

低调做人,在卑微时要安贫乐道,豁达大度,在显赫时更要做到不骄不狂。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时候栽了跟头。所以,人在成功之前要低调,在成功之后更要低调。

低调绝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大智慧。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换句话说,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这就是低调的智慧。所以,为人处事要懂得慎重和收敛,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先烂的“椽子”。只有努力达到“风临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2.踏实做事,忌急功近利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县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这个地方,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国学链接:西周的官制

西周严格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诸子之言:

孔子的“欲速则不达”意在告诉人们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对此,古人有许多论述。《汉书·李寻传》曰:“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强调:“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宋代司马光在《与王乐道书》中也说:“夫欲速则不达,半岁之病岂一朝可愈。”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朱熹以十六字真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意在告诫人们,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万不可焦躁,急于求成。

延伸思辨:稳中求胜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最有智谋的是吴用,武功好的更是数不胜数,然而众英雄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其原因何在呢?宋江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所以他们才能脱颖而出,施展风采,获得他人的信赖。可见,为人沉稳才能稳中求胜。

拥有远大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沉稳。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所以说,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另外,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自然也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因为惯于安逸的人一遇困境,必然会心浮气躁,这样怎么能成就大事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无不是在经历诸多磨难之后,锻造出沉稳的性格,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反,始皇建秦以来,不但不居安思危,反而身陷声色犬马之中,终日心浮气躁,结果导致王朝短命,为天下所耻笑。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项羽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

沉稳的性格能够为我们打好根基,消除许多不必要的风险,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当然,沉稳并不意味着不求进取,一成不变。只有稳中求变、稳中求胜才是成功的捷径。

精彩典故:

揠苗助长

古代宋国有一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他每天总是起早睡晚,辛勤地劳动,他盼着禾苗快快成长,今天去量量、明天又去量量,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他总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未见长,心中十分着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他一直在想:怎么能帮助禾苗长高呢?

想着想着,想出办法了,于是美滋滋地睡着了。

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跑步到田地里,头顶着炎炎的烈日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高。从早晨干到中午,又从中午拔到太阳快要落山,把田里的禾苗一棵棵全都拔了一遍,他干得精疲力竭,累得腰酸腿痛,可是,他心里非常高兴,以为这办法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