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说,麸质过敏症在西欧人中的发生率比较高。以前人们认为在美国人中的发生率很低,可能只有万分之二。由于它的症状跟别的疾病一样,很容易被当做别的疾病处理而被误诊。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有关部门发现美国人中得麸质过敏症的患者越来越多,现在统计出的发生率在1%左右。
麸质过敏症跟遗传有关系。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患者,那么患病可能性会增加五倍左右。
后天因素,比如手术、怀孕、病毒感染、严重的情绪应激,也有可能引发这种疾病。现在的统计数据显示,它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区的人群中发生率很低。但是,目前我国的医生并没有很丰富的经验来诊断这种病。“低发生率”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仅仅因为大多数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来,就像美国以前那样?
牛奶无秘密
所谓秘密,是对不知道的人而言。牛奶被人类研究了很多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牛奶家族已经没有什么大的秘密了。这虽有侵犯隐私之嫌,可是谁让它们被人类给惦记上了呢?俗话说,不怕人偷,就怕人惦记。一旦被人类惦记上,总要找事做的科学家们就不会罢休。
牛奶是脂肪在水中分散成小颗粒而形成的。这些小颗粒被蛋白质所包裹因而能够稳定存在。光照到小颗粒上发生散射,牛奶就呈现出“乳白色”。牛奶中的脂肪大概占4%左右,水中的蛋白质总量大概有3.6%,另外还有4%左右的乳糖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和水相处融洽,和脂肪也就不怎么来往;蛋白质很多,有一部分活动能力强的能够抢占脂肪和水的界面,找到自己的安乐窝,其他的在界面上找不到地方,只好在水里待着。
牛奶里的蛋白质有两种类型。
一种叫做酪蛋白,长得极具个性。蛋白质都是由一个个的氨基酸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有的氨基酸喜欢和水待在一起,叫做亲水氨基酸;有的不喜欢水或者不被水喜欢,而是喜欢和油或者脂肪待在一起,叫做疏水氨基酸。酪蛋白其实是一个家族,有好几个兄弟,它们家所有成员身上的疏水氨基酸和亲水氨基酸都相对比较集中,从而形成一个疏水的部分和一个亲水的部分。这些蛋白质在水里的时候,亲水部分很伸展,跟水分子们混得很熟;而疏水部分则聚在一起,跟水分子相处得比较别扭,它们能够在水里待着全靠亲水部分。
牛奶中的另一种蛋白质叫做乳清蛋白。它也有许多家庭成员,它们身上的疏水氨基酸和亲水氨基酸差不多是均匀分布的。氨基酸们不流行异性相吸,反而是物以类聚,疏水的喜欢和疏水的在一起,互相牵制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疏水氨基酸在内,亲水氨基酸在外,但是有一些疏水氨基酸和待在外面的亲水氨基酸太近,被牵连的结果只好是很不舒服地也待在外面了。这样的分子,就是一个表面亲水的球体,上面打了一些疏水的补丁。
当脂肪被分散在水里的时候,蛋白质们就纷纷游到脂肪表面去抢占地盘。酪蛋白身材苗条、疏水氨基酸集中,所以爆发力好,游得快;乳清蛋白胖乎乎的,疏水氨基酸虽然多,可是藏在内部的那些帮不上忙,表面的那些毕竟势单力薄,所以整个分子游起来比较慢。到最后,脂肪表面上基本上是酪蛋白家的人。自然界从来只相信实力,谁让人家游得快呢?
酪蛋白是目前食品工业中最好的蛋白质类型的乳化剂——当然,它的氨基酸组成对于人类来说也很合理,所以也经常被拿去当做保健品忽悠有钱人。一方面它们游得快,能够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把脂肪分散到水中;另一方面,界面上的那些酪蛋白把疏水部分伸到脂肪里,亲水部分伸到水里,因为亲水部分很长,颇有点“长袖善舞”的样子。当另一个脂肪颗粒靠近的时候,各自身上的长袖就难免磕磕碰碰,为了安全,两个颗粒就只好保持一定距离,所以酪蛋白的这种身材很有利于脂肪颗粒的稳定存在。其实乳清蛋白如果能到脂肪表面的话,也可以起到乳化剂的作用,但是他们缺乏酪蛋白那样善舞的长袖,脂肪颗粒容易互相靠近而形成小团体,对于形成均匀的牛奶比较不利。
天然的牛奶颗粒很大,平均在几微米左右。微米是千分之一毫米,对我们来说可能已经很小了,但是在界面世界里,1微米是很大的尺寸。因为脂肪比水轻,脂肪颗粒就不断往上浮。天然牛奶放置几个小时就会分层。再者,天然牛奶里有一些可能致病的微生物,除非挤出来的奶马上被喝掉,否则那些微生物会快速生长,大大增加致病概率。
显然,现代社会里的牛奶不可能现挤现喝,一定会有储存、运输、分销这样的过程,不经过处理的牛奶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时候肯定已经坏了。最基本的处理是高压均质化和灭菌。
生牛奶经过高压均质化处理,脂肪颗粒会减小到原来的1/10左右,相应的分层速度会降低一百倍的样子。也有些厂家会在某些牛奶产品里加入增稠剂来增加牛奶的黏度,从而可以降低分层的速度。增稠剂通常是一些多糖,也是食品原料,跟淀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天然的牛奶黏度很低,用增稠剂增加黏度的做法除了增加稳定性,另一方面也确实迎合了很多人的喜好。黏度高的,看起来好像要浓一些,也有不少人喜欢“黏”的口感。
牛奶本身是很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所以灭菌对于储存就极为重要。现代化的灭菌过程有两种。一种称为“高温快速”或者巴斯德灭菌,通常是在72℃左右加热15~20秒钟,各个厂家不完全相同。虽然这种方法能够较大限度地保持牛奶中的成分不被破坏,但是灭菌不完全,大约还有十万分之一的细菌能够经受住考验,等到条件适合,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种牛奶被称为鲜奶,仍然需要保存在冰箱里,而且也放不了多长时间。一般而言,超过两周大量细菌可能就长起来了。另一种方法称为“超高温”,比如在135℃~140℃的温度下处理一两秒钟。这种方法灭菌很完全,不打开瓶子的话,在常温下放置几个月也没问题,牛奶中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钙等也没有被破坏。
如果用牛奶中的主要成分重新做成牛奶,得到的奶几乎是没有味道的。换句话说,“奶味”并不是奶的主要成分带来的。天然牛奶的味道受奶牛饲料的影响很大。传统吃草的奶牛产出的奶其“奶味”会浓一些。但是这种味道缺乏一致性,这头牛所产的牛奶的奶味跟那头牛的可能不同,一头奶牛今天的奶味跟明天的也可能不同。这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现代化的牛奶农场需要喂标准化的饲料,以产出质量稳定的牛奶。否则,从超市买回的牛奶,今天的跟昨天的味道不同,会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牛奶家族的旁系亲属
上一篇说了牛奶各方面的情况,这一篇说说出身牛奶家族,但是自立门户的一些主要食品。
奶油与脱脂奶
上一篇说过未经加工的牛奶脂肪颗粒很大,容易分层。奶油就是分出来的被蛋白质包裹着的脂肪颗粒。如果对生牛奶施行离心处理的话,奶油就更容易被分离出来。分离了奶油剩下的液体就是脱脂奶。脱脂奶中没有脂肪,但是还有大量没有在脂肪表面抢到地盘,只好无奈地待在液体中的酪蛋白。酪蛋白被人类惦记上的原因是它的独特结构,前面说过了它的分子结构很特别,疏水氨基酸和亲水氨基酸分别集中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表面活性剂分子。
因为疏水部分不受水分子欢迎,处处受到排挤,当水中的酪蛋白很多的时候,几个酪蛋白的疏水部分也会凑在一起,把亲水部分朝外面,避免与水分子的接触。这样,这些酪蛋白分子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团,可以像脂肪颗粒一样忽悠照在它们身上的光线,从而呈现“乳白色”。
这样的能力是别的食用蛋白所没有的,别的食用蛋白在水中很难形成稳定的乳白色液体。比如豆浆,就无法做成“脱脂豆浆”。
分离出来的奶油可以进一步脱水,变成“重奶油”,也可以用奶稀释,变成“轻奶油”。
总之,改变奶油的含水量,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奶油。
全脂奶含有大约4%的脂肪,脱脂奶没有脂肪。如果把分离出来的奶油再加回去,就可以得到脂肪含量不高的低脂奶,比如1%脂肪、2%脂肪的牛奶等。因为很多香味物质和维生素是溶解在脂肪里的,脱脂的时候那些味道也失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脱脂奶没有全脂奶“好喝”的原因。
奶酪
奶酪经常被冠以“芝士”或者“起司”这样比较洋气的名字。传统的奶酪先用乳酸菌发酵,等到牛奶变酸,再加入一种从牛胃里分离出来的叫做凝乳酶的蛋白质(希望这不会影响胃口,其实从牛胃里分离出来,跟牛胃没有什么关系了,很干净的)。凝乳酶是一种很有趣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把酪蛋白分子在某个特定的位置断开。碰巧一个酪蛋白分子被切的地方是疏水部分和亲水部分的中间,于是得到的两段一段是亲水的,一段是疏水的。亲水的那段倒是好办,自由自在地在水里玩儿;而疏水的那段,到处受到水分子的歧视和排斥,没有了亲水的那段罩着,日子不好过,就到处寻找同伴。因为牛奶中的酪蛋白本来就比较多,这些疏水的酪蛋白片断很容易就互相牵手组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地把那些脂肪颗粒“困在了网中央”。那些被困的脂肪颗粒“越陷越深越迷惘”,最后,和酪蛋白组成的网络一起形成固体分离出来,这就是奶酪。奶酪的味道、口感与这些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有关,所以不同公司生产出来的奶酪味道不同,而这些操作条件也就成了各自的不传之谜。
因为发酵的作用是让牛奶变酸(凝乳酶要在酸性环境中活动),现在也有不发酵而直接加有机酸的。只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奶酪品质不高,只是成本低而已。至于凝乳酶,从牛胃里提取毕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用细菌来生产,所以凝乳酶的获取倒是变得更容易了。
有的公司把奶酪宣传成“浓缩牛奶”,说是1斤奶酪来自于10斤牛奶,给人一种奶酪是牛奶精华的感觉。1斤奶酪来自于10斤牛奶可能没有问题,只是不知道价格与10斤牛奶比如何。另一方面,奶酪的成分跟牛奶的还是有很大差别。就成分而言,酸奶要更全面一些。
奶酪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口感风味等,虽然营养成分上也不差,但是把它当成一种神奇的“补品”完全是忽悠。
奶粉和蛋白粉
把全脂牛奶中的水蒸发掉,得到的是全脂奶粉;把脱脂牛奶中的水蒸发掉,得到的是脱脂奶粉。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全脂奶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颗粒,而脱脂奶粉就全是蛋白质。
在奶酪形成的过程中,酪蛋白和脂肪变成了奶酪,剩下的溶液叫做“乳清溶液”。在以前这部分被当做废液扔掉了。后来人们对其中的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蛋白质也有非常好的性质。从营养的角度说,这些漏网的球形蛋白和酪蛋白一样,也是质量得分为1的优质蛋白。从功能的角度说,它们的溶解度、乳化性、能起泡性能也非常好。这些球形蛋白被命名为乳清蛋白,也是若干种蛋白质的总称。
于是乎,经过科学家们一折腾,废液就成了宝贝,乳清溶液中的乳清蛋白被分离出来成了一种优质的食用蛋白。在配方食品中,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原料。当这种蛋白被卖给中国同胞的时候,就被包装成了保健品,价格也随之翻了几个跟头。反正有十几亿的同胞,从来不缺冤大头。其实,不管是酪蛋白粉还是乳清蛋白粉,不会比脱脂奶粉有什么更优越的地方。
当然,如果有的公司在里边加入一些其他成分,让消费者体会到某种神奇,也是不难的事情。
就像在馒头里加入一些感冒药,也可以说是能治感冒的“神奇馒头”。这种商业运作上的猫腻,从来都是各有神通。
酸奶
酸奶是牛奶家族的一个大分支,前面有一篇《我的酸奶我做主》,对其详细分析过了,这里就略过。
黄油
黄油在化学组成上与奶油没有本质区别。当奶油中的水越来越少,在外力的作用下,脂肪颗粒纷纷破裂,连成一片。而水成了少数派,蛋白质依然待在脂肪和水的界面上。只是这个时候分散的是小水滴,连在一起的是油。奶油看起来像浓缩的奶,而黄油则就更像油了。
可以这么说,黄油和奶油的基本组成是一致的,只是奶油是油滴在水里,而黄油则是水滴在油里。
炼乳
炼乳很简单,把牛奶在真空条件下蒸发去掉大量的水,剩下大约初始体积的1/4,再加入大量的糖就行了。牛奶家族所有成员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别并不太大,在消费的时候不要轻信那些半真半假的宣传,根据自己的口味买便宜的种类就行了。这里说的种类是指类型,而不是具体的产品,比如说奶酪和酸奶是不同的种类,伊利牛奶和三元牛奶是具体的产品。对于奶制品来说,是否卫生安全更为重要。
“全天然”的防腐剂
在超市里,如果你看见一个熟肉制品的标签上写着:防腐剂(亚硝酸钠),而另一个其产品成分完全一样,只是写着“不使用防腐剂”,而代之以“芹菜粉、活性菌培养物”。若后者的价格要贵10%,你会买哪一种?
对于许多人来说,多付10%的价格去购买这样“全天然”的食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个现代工业饱受指责,人们纷纷追逐“天然食品”的时代,任何“天然”的大旗都可以带来滚滚财源。
那么,什么是“天然食品”?它是否就一定安全呢?
2008年,美国食品技术协会(现在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美国之外)在新奥尔良开年度大会的时候,政府主管部门、食品科学家和工业界的代表曾经商讨如何给“天然食品”
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最后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所以,“天然食品”依然只是一个生活中的泛泛概念,缺乏法律意义上的准确含义。传统上,FDA解释为“没有加入合成成分的食品”,而美国农业部(USDA)则解释为“没有加入合成成分并且只经过轻度加工的食品”
——不管是哪个解释,都缺乏法律术语的明确性。比如说,什么叫“轻度加工”?煮到70℃算不算?煮到100℃呢?用粉碎机打成酱算不算?那么,用菜刀剁成末呢?
幸好大多数人也不会针对是不是“天然产物”而上法庭,所以它有没有明确的定义也就不是那么关键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天然”与“人工”的界限。只要不睁眼说瞎话倒也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一面宣称“不含防腐剂”,另一面的配料表里却又列着“山梨酸钾”;或者,偷偷加了防腐剂,却信誓旦旦地说“纯天然”——这些就应该受到追究。而前面说的用芹菜粉加活性菌培养物代替亚硝酸钠,然后宣称“全天然”,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下就是合理合法的。
问题是,如果把这两种肉拿去做亚硝酸钠含量的检测,结果很可能是——二者的亚硝酸钠含量并没有明显差别!
面对这样的结果,你是否还觉得那10%的钱花得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