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失主又亲自来到公司,一再表示莫大感激,且送来了礼品,我婉言谢绝了失主的物质回报,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为人民服报,帮助乘客解决困难,正是我们的职责和言旨。
我们55路车队,行驶的路线窄、车辆多,堵车现象时有发生。一次由于堵车,我们刚到总站,调度员就追过来,给我们签好路单,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发车了。站上很多人一拥而上,这时,有一位女乘客,气冲冲地质问我说:“你们这车怎么发的,多长时间发一趟?”还没容我做解释,她又大声嚷着:“你们到底想不想干,不干趁早回家”。
她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污辱了我的尊严。怒火中烧,我真想与她理论还我清白,毕竟堵车不是我们的缘故,我们不应承担这个责任,但转念一想这也是人之常情,乘客的急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强行忍住怒火,向她讲明的缘由,紧张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我的理智战胜了情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冲突。
两年来,我由一名失业人员到成为一名售票员,逐渐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服务水平。不久学会了许多服务知识,也学会了如何与乘客和睦相处,并且与乘客交上了朋友。一些乘客关心地对我问寒问暖,嘱咐我“天气冷多穿衣服,多喝水,说话多容易上火”。有些乘客还把水果、饮料塞到我手中。看到这些我心里热乎乎的,我感到他们不仅仅是乘客,也是我们工作中的监督员,有什么能比得上他们的认同和支持更可贵呢?
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指导下,在乘客大力支持下,我在车队岗位技术练兵的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分公司级先进职工;还被评为学习李素丽的标兵。前不久,车队领导又把我调到市级工人先锋号车组工作。我通过学习、实践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北京有线电视台对我进行采访,我决心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
财富点拔
两年的售票生活,她领悟了许多道理,下岗并不是不幸,不能接受下岗才是不幸。转变旧观念,就业天地宽,一味沉涌于悲天怆地的痛苦中,只能导致进一步失生,相信“明天又是个艳阳天,毕竟我们是一直努力着”。
做生活的强者
以下是一名下岗工人的自述,再就业再创业的路是艰难的:
我原来供职于服装业,随着产品结构调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在1996年12月被迫下岗,我来到了北京市急救中心,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在领导的关护和支持下,通过本身的努力,我的生活护理工作有声有色。
1996年底,由于我们车间效益不好,全体职工下岗。当时自己思想上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心里非常不平衡,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心想工作了20多年,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下岗待业,走劳务输出的路,这是自己从来连想也没有想过的事,真好像是当头一棒。去急救中心当护工更是想不通,家里人也不满意。端屎倒尿不说,怕的是传染上病怎么办,心里矛盾重重,真不知怎么办好,当时真想休病假在家,看看以后再说。
可是又一想,现在下岗职工那么多,都靠等怎么行,还是自食其力、面对现实,因此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进了急救中心。到急救中心上岗之前,需要培训办两天学习班,在学习班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医护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做口腔护理,在护理病人时应注意什么,怎么看点滴,一分钟应滴多少滴,什么叫舒张压等等。对脑血管病人如何护理应注意什么,对心血管病人如何护理,应注意什么,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医学上的基本常识。通过短暂的两天学习,我对生活护理有了表家的感性认识,护理的好否,对病人的康复具有主要的作用,我感到工作的神圣和沉重。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最起码的医德,在中心工作短短的几天里,亲眼目睹了医生护士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使自己深受感动,就此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平凡的护工岗位上,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医疗,照顾好每一个病人。
但是新的环境、新的工作,对自己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每天工作12小时。没有公体日,一天下来真是受不了,两脚都是木的,自己身体也不太好,特别是上夜班,晚8点至早8点不能睡觉,一开始不适应这种环境和工作时间,白天也休息不好,睡不着觉,真感到太难了,当时还真有点动摇,但是自己又一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一定要挺住呀!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时间长、工作累还不算什么,更难的是:中心病人都是脑血管的瘫痪病人或是心血管需要安静不能活动的病人。吃、喝、拉、撒、洗脸、漱口都要我们来护理。一开始真想打退堂鼓,端尿接屎,那时候连饭也咽不下去。可想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想到病人在自己的帮助护理下的幸福关照,再脏再苦又何妨呢?我有责任把事情做好,我没有了戒意之心,积极主动地服侍病人的生活起居。
记得有一次,一个心血管病人因在床上大小便不习惯,再加上不好意思,3天没有大便,医生护士都很着急,急得是怕是便秘,一用劲出现意外,他自己也很难受。我就再三说服他,不要不好意思,直当我是您的女儿。就这样帮他打了开塞露,大便通了,也吃得下了,心情也舒畅了,病人及家属都非常感动地说:“医院有了你们的护理,帮助我们解决了困难,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你们对病人又那么好,我们就放心了,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又在新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年有余。回首往事,想起每一个病人,康复出院的兴奋的笑脸,我欣慰无比,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病人享受到了同志间的真诚的情谊的帮助,精神上得到慰藉,感受到了“人间处处真情在”。
对待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方法,这是自己来中心工作体会最深的一点,在中心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护理过的病人数十个,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性格不同,素质不同,有工人、有农民、有知识分子、也有知名人物,不管是什么样的病人,我对他们都是一样热心。让他们都能满意,仅有热心还不够,还要根据各人的特点,生活习惯,认真的去体会。总结起来我觉得:对待老人要更加耐心,态度要和蔼可亲,让他们感受到有亲人在他们身边,护理起来要细,看看是否有假牙,如有,睡觉之前劝他们把假牙摘下来,刷洗干净,用净水泡起来。如果没有假牙,就帮他们订一些软一点的容易消化的饭菜。
我曾经护理了一个多月的孤寡老人张某。他对我的表现十分满意,不厌其烦地表扬我。让我心细如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出院后他一度以高出我现在工资两倍的酬劳邀请我继续为他服务,我婉言推辞了,我十分倾心于目前的工作。除此以外,就是护理很重的昏迷病人,自己要尽量让他们睡的舒服一点,做到三勤:勤翻身、勤观察、勤擦洗,以防长褥疮,就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让他们干干净净,安安详详的离开人世。
对待年轻的病人,要尽量的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树立勇于战胜疾病的勇气,有的年轻病人觉得自己得了这么重的病出了院也什么都干不了,没什么意思。整天情绪低落,姜康不振,痛不预生,我就使出浑身战数为他们打气,鼓起他们生活的风帆。此外,还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现代医术的进步,相信自己终会康复的,别自暴自弃,要做生活的强者,在我的精神鼓舞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病人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对待中年病人更要激励他们,劝他们安心静养,是一定能够安全的度过急救期的,病情也会尽快的稳定下来。记得有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他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因为工作累病倒了,而且病的特别重,大面积心肌梗,当时就昏迷了,是抢救过来的。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不知道自己的病到底能够怎样,又见不到亲人,心里很委屈,器了。
我就耐心的给他讲,不让探视的利弊,这病不要紧,也不可怕,怕的是:情绪激动,不积极配合。只要有信心,不要胡思乱想,多休息,睡眼好,心脏就养得好。一方面安慰病人,一方面安慰家属,给他们讲重症室不让探视的重要性,心脏病人需要安静,不能激动,生活的护理让他们家属一百个放心,告诉他们我们会像亲人一样照顾他们,这个病人出了院,又去北大做了手术,手术出院后还特地到中心来看我们说他在中心的一个月是终身难忘的。
有一个病人是个农民,他的食欲特别好,又不注意口腔卫生,牙床起了泡,肿了起来,疼得他什么都吃不下,心情非常不好,我及时找了医生,医生说他要一方面吃点药,另一方面应注意口腔卫生,用盐水经常漱口。我就马上到食堂拿来盐,每天坚持为他漱口数次,还给他立了规矩,每天吃完饭刷牙。就这样,不管我多忙,都按时督促他漱口。坚持了几天,牙床消肿了,嘴也不疼了,病情痊愈后,全家人皆大欢喜,对我连连称谢。他还特意力邀我一定要去他家玩玩,他要竭尽全力感情款待我这个护理员。
鉴于我的突出表现。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病人康复后也送来了感激信和声声感谢,这些都成了,促进我再创佳绩,不懈不急的鞭策和动力。我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着希生。
财富点拔
人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她所从事的工作不能赚大钱,可是,却让她从一个无职无业生活无着落的女工找到了坐标,对于她这种境况的人来说,够知足了。
接受困难的挑战
以下是一个30几岁的女工的奋斗经历,自言自强,其间苦楚无法一一拆说:我原来在玻璃厂做仪表工,市场经济的要求,我被委派到纳克斯食品有限公司上班,从职于后勤部食堂。
我是在1980年到玻璃五厂工作的,至今已有17年了,在此期间,我曾有过别人羡慕的工作岗位,事业上一路顺风,但也深受过下岗的痛苦和离厂的失落,也经历了劳务输出繁重体力劳动的磨难,如今,在各级领导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克服了国有企业职工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劳务输出一班人,转变观念,积极进取,为用工单位创造了财富,为本厂减员增效,深化改革,以及开创劳务输出新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从1995年5月下岗,至今已有两年了。在这两年里,我靠不服输的精神,经历了坎坎坷坷,终于闯出一条自强的路来。1995年,由于集团公司进行结构调整,玻璃五厂与玻璃器皿二厂合并,为了妥善安排原器皿二厂300多名职工的工作,玻璃五厂采取了“软着陆”的安置办法,就是:抽调五厂部分在岗职工下岗,进行劳务输出,腾出岗位安排原器皿二厂人员上岗,以稳定职工队伍,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就在此时,我下岗了,并作为劳务输出的一员来到义利——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那年我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