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素书
22765600000005

第5章 素书解译(3)

【解译】有超强的执行力,能够在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足智多谋,在纷乱的世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疑惑难解之事条分缕细,有决断能力;信守诺言,说一不二,一诺千金,即便吃亏受损,决不反悔;清廉公正,不谋私利,能与下属有福同享,同甘共苦。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就是人中之豪杰。

细读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都有成功的内在理由,其中执行力、判断力、自制力、自省力就是最基本的四项理由。比如说自制能力,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都具备的能力。它使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给我们不懈的毅力,不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不论成功与失败,不论屈辱与荣耀,永远不失去自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我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一直在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

实验远远没有结束。米歇尔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都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所以,成功需要理由,希望我们每个人,多给自己一些这样的理由。

【原典】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注曰:“孔子为委吏乘田之职是也。迫于利害之际而确然守义者,此不回也。”

王氏曰:“设官定位,各有掌管之事理。分守其职,勿择干办之易难,必索尽心向前办。不该管干之事休管,逞自己之聪明,强搀览而行为之,犯分合管之事;若不误了自己上名爵、职位必不失废。

邂患求安,生无贤易之名;居危不便,死尽效忠之道。侍奉君王,必索尽心行政;遇患难之际,竭力亡身,宁守仁义而死也,有忠义清名;避仁义而求生,虽存其命,不以为美。故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临患难效力尽忠,遇危险心无二志,身荣名显。快活时分,同共受用;事急、国危,却不救济,此是忘恩背义之人,君子贤人不肯背义忘恩。如李密与唐兵阵败,伤身坠马倒于涧下,将士皆散,唯王伯当一人在侧,唐将呼之,汝可受降,免你之死。伯当曰:忠臣不侍二主,吾宁死不受降。恐矢射所伤其主,伏身于李密之上,后被唐兵乱射,君臣叠尸,死于涧中。忠臣义士,患难相同;临危遇难,而不苟免。王伯当忠义之名,自唐传于今世。”

【解译】不管职务大小,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论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而且百折而不挠,永不回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谁都懂,但真正做到的人却极少。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都有一个位置,也有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如果认真检讨起来,我们做到“守职而不废”了吗?应该说许多人没有做到。我们轻视自己那份不起眼的“职守”,结果却是与伟大擦肩而过。因为将一件小事专心做到极致,那就是伟业。

“疱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说起来“疱丁”从事的工作无非是个屠夫而已,然而他却将“解牛”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最后居然在惶惶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将小事做到极致”的关键就是坚持,只要认定这是应该做的,就要信心满满做下去。《士兵突击》中那个许三多,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抱定这个信念他永不放弃,结果他成功了,这就叫“处义而不回”。

如果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肯定了无踪影:如果甘于淡泊,认真坚持做好每件小事,伟大却有可能不期而至。

【原典】见嫌而不苟免。

注曰:“周公不嫌于居摄,召公则有所嫌也。孔子不嫌于见南子,子路则有所嫌也。居嫌而不苟免,其惟至明乎。”

【解译】即使被人误解、猜疑,身处是非之地,仍然犯难涉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会因为怕事而推脱自己的责任。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就由他摄政当国。这时候有人就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有谋位篡权之嫌。这个时候周公该怎么办呢?如果明哲保身,国将大乱。于是他果断平定了叛乱,大行封赏,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心地坦然,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工作中误解、委屈都是难免的,凡成大事者,必然要有担当一切的胸怀。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只要将天下的不好的事情都承担起来,才能做天下的君王。承载多大的苦难,就有机会迎来多大的辉煌。

【原典】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注曰:“俊者,峻于人也;豪者,高于人;杰者,桀于人。有德、有信、有义、有才、有明者,俊之事也。有行、有智、有信、有廉者,豪之事也。至于杰,则才行足以名之矣。然,杰胜于豪,豪胜于俊也。”

王氏曰:“名显于己,行之不公者,必有其殃;利荣于家,得之不义者,必损其身。事虽利己,理上不顺,勿得强行。财虽荣身,违碍法度,不可贪爱。’贤善君子,顺理行义,仗义俦财,必不肯贪爱小利也。能行此四件,便是人士之杰也。诸葛武侯、狄梁,公正人之杰也。武侯处三分偏安、敌强君庸,危难疑嫌莫过如此。梁公处周唐反变、奸后昏主,危难嫌疑莫过于此。为武侯难,为梁公更难,谓之人杰,真人杰也。”

【解译】利益当前,要坚定自己的操守,不做见利忘义的小人。黄石公认为,具备了“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四种品质的人,就是人中之杰。

俊、豪、杰三者,是中国古代对人才品评的三个标准,虽然不同的人在具体标准上有所不同,但大体都差不多。《淮南子》中说:智慧超过万人的叫“英”,智慧超过千人的叫“俊”,智慧超过百人的叫“豪”,超过十人的叫“杰”。

不论怎么界定人才,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始终是人才的核心。《素书》中关于俊、豪、杰三种人的划分,也是以上述五德为基础。因为想做事,首先要做人,而五德正是做人的天理正道,故本章名为(《正道童》)。

求人之志章

注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访问推求;志音,人之心志。此章之内,谓明贤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职,立纲纪、法度、道理。”

【解译】相传,有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匠:“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头也不回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看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了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人心中眼中只有砖,他这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能当个工头什么的:唯有第三位,必成大器,因为他有远大的目标——他心中有一座殿堂。

人之志向犹如信仰,它是指引人成长进步的目标,有了它,就有了进步的方向;有了它,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原典】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巳;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解译】人无志而不行,立志首先要从绝嗜禁欲开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为了清除人生的不必要的累赘。

佛陀曾言,人生是悲苦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三大嗜欲:贪婪、嗔恚、愚痴。这三大嗜欲就犹如三座大山压在我们心头,使我们迷乱,步履维艰。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我们立志,是为了走得更远、更高。试想,一个将要远行的人,如果他是背着三座大山远行,最终他能走出多远呢?庄子曾说过:“嗜欲深者,天机浅。”你的嗜欲越是强烈,那么洞察天机的概率越是渺茫,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小。

但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完全断绝,孔子也说“食色性也”,没有了欲望人就缺少了必要的动力。这里讲的“绝嗜禁欲”,是希望有志者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使之泛滥,“人到无求品自高”,而不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那种程度。

【原典】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解译】每天能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思想,每天能减少一些自己的恶习,这样就可以减少过错,使自己达到完美。禳,是去除或者消除的意思。当错误悄悄靠近你的时候,好像你用手轻轻地推拒它,让它自动离开。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也!定改!”士季这时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说,这世界任何人都会有过错,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善改,依然是好人。

相传,在罗马古城的城门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人这一生最大敌人其实就是自己,具体地说就是自己的“非与恶”,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所以老子说“自胜者强”。

清代名臣曾国藩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每天在日记中检讨自己的不足与过错,说了什么错话、办了什么错事、动过什么邪念,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并且提出改正的措施与方法。正是他这种“吾日三省吾身”态度,使他在人格上、事业上都达到了巅峰。

我们不妨也学学曾国藩,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静坐下来,检讨一天来的思想行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给自己一个评价。如果你能坚持几年,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甚至你会有不认识自己的感觉。

《周易》云:“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尚书》云:“改过不吝。”

《论语》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耻近乎勇。”

《易论第九》:“过而不能知,是不智;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原典】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解译】酒乱性、色迷人,古人早有明训,凡有大志者,切忌玩物丧志,沉迷于酒色之中,不要使自己的行为有污点。

相传,中国的造酒技术出现在夏代,据《战国策》记载:大禹当政时,有一个叫仪狄的人造出了美酒,并敬献给禹王。禹王喝了一口,感觉真是太舒服了。但他也认识到这么好喝东西的坏处,他说:将来肯定有因酒而亡国者。于是下令禁酒。这个故事肯定是后人编造的,因为当时的酒作为一种药,对人是有益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后世也确实有因饮酒过度而误事甚至送命者,但这不是酒的过错,而是人的过错。黄石公提出“贬酒阙色”,是提醒有志者,要专注于你的目标,而不要玩物丧志。

【原典】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音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译】有志者,在原则问题上要“见嫌而不苟免”,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在原则以外的事情上,要心胸豁达。不怕“嫌疑”,并不是鼓励制造“嫌疑”,相反要千方百计避免“嫌疑”。生活中人与人的矛盾,许多都是由非原则问题引起的,一个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一次不经意的冷落,甚至一个被人误解的眼色,都可能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通过对一个为数两千多人的目标人群所进行的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拥有的支持者、帮助者的数目成正比。根据这一结论,安东尼指出:影响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的才华、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会关系或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