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素书
22765600000004

第4章 素书解译(2)

注曰:“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解译】那些社会上的贤人君子,他们之所以人生辉煌,就在于能够洞察事物兴盛、衰败的规律,能够把握成功、失败的定数,详查世事安定、纷乱的玄机,知道自己何时该仕、何时该隐的道理。

俗语说:“世事难料”,但许多事在成功或者失败以后再回头看,都是那样的简单,“马后炮”里也有真理。这其中,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黄石公用“明”、“通”、“审”、“达”四个字来强调这种判断力。

凡事盛与衰都有内在的原因,这就是“盛衰之道、成败之数”,聪明的人就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顺势而为,定能成就事业。当时张瑞敏接手那个小工厂时,他知道工厂为什么破烂的原因,不是因为产品没有市场,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于是张瑞敏从管理入手,很快这个小厂就有了起色,并最后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的巨无霸。知道问题所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永远是成功的秘诀。

同样,一流的眼光,决定一流的事业。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要投身一个有前途的事业当中。古代有一人到处学本领,立志当屠龙之士。可是天下本无龙,怎么能够成就他的事业呢?但一流的事业是否适合你,也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审时度势,一旦发现环境并不适合你发展,那就要“达乎去就之理”。

因此,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顺应了这种规律,而不是他创造了某种规律。成功人士就像是登山者,事物的规律就像是上山的台阶。摸准了台阶,事半功倍;找不着台阶,只能从悬崖处攀登,结果事倍功半,或者一无所成。

有了台阶并不是万事大吉,你还要将自己的因素考虑进去,量力而行,量“度”而行。什么是“度”呢?就是恰到好处!本来你想烧水泡茶,结果烧过了劲,水早就变成了水蒸气,茶自然是喝不上了。登山者应该明白,哪里该逆势而上,哪里该顺势而下,哪里该回心转意……这就是“明”、“通”、“审”、“达”的妙用。

【原典】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曰:“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解译】有志向但没有机会的人该怎么办呢?潜居抱道,以等待时机。“潜居”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混日子,而是要加紧自我修养,使自己具备达天道、有德行、明仁爱、守正义、通礼仪这些品德,然后才能见机而作,成就一番事业。

世人都被成功后的荣光刺花了眼,而看不到成功之前的寂寞与无奈。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经过长久不鸣的寂寞。成功者都熟悉寂寞,都珍惜寂寞,并在寂寞中执著地追求成功。耐得住寂寞,承载过无奈的人,才有可能收获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潜居抱道”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原典】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曰:“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解译】有充分心灵准备的人,一旦风云际会,就能够乘势而上,开创一番大事业,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愿。假如准备了一生而没有机会该怎么办呢?那也不吃亏呀,你只是没有成就事业而已,但你依然可以做一个道德高尚、受社会尊敬的人。

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物就会发现,成功永远没有偶然,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漫长的准备,主要是心灵的修炼。机会永远不找无准备之人。诸葛亮隐居隆中时,虽身在山野,却心系着天下,天下大事,早已了然于胸,这才有了“隆中对”。如果他只是尽心山水,玩花伺草,肯定没有后来的烽火三国。

有了准备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诸葛亮如果不是赶上当时的社会时局,他也就是“没身而已”。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虽然有智慧,不如赶上一个好时机。虽然有一把子力气、有种田的锄头,那也不如等待风调雨顺的年景。

所以智者从不与天争,亦不与势抗,而是顺势而行。韩非子告诫人们说:“势者,胜众之资也。” 审势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像尧舜这种圣人,如果不审势而行,则功不立,名不遂。唐魏徵遇到了唐太宗,才能得个“诤臣”之号,如果遇到商纣王,或许也会像比干一样被挖心掏肺。【原典】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曰:“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解译】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柄史册。

什么是成功?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代人将名利双收,万人瞩目,看作是成功的标志,未免将成功理解的过分狭隘。因为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种成功。修得一颗平常心,遇事宠辱不惊,对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成功;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上孝父母,下友子女,对家庭而言就是成功;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对社区而言也是成功……没必要每个人都去追求大富大贵、轰轰烈烈。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道德,对他人有慈悲恻隐之心,同样可以在单位、家庭、社区获得别人的尊敬。

正道章

注曰:“道不可以非正。”

王氏曰:“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此章之内,显明英俊、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所行忠、孝、义的道理。”

【解译】说到人生韬略,许多人偏好“奇谋”,总想出奇制胜,最终难免落个蝇营狗苟;孰不知世间最简单的道理,才是正道天理,道、德、仁、义、礼五者,就是做人、处世的正道,守正方能出奇。“正道章”,想告诉人们的就是“守正”的道理。

【原典】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解译】许多人不知道何为禅?其实禅的道理很简单:禅并不是你要什么有什么,禅是你想什么有什么!怎么理解呢?空谷回音,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关键看你想说什么。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曾经给予世界的。

道德即为禅,就是你想应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它就如同一种善力,而世界反作用回来的也一定是善力。孔子弟子最多时,竟然有三千之众,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孔子本身是有德之人,大家不远千里而来,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有一次大宴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我的人。”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否则,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场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原典】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解译】诚实守信就可以使不同意见的人归于统一,判断、处理事情合乎道理就足以获得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关于诚信的意义,我们已经讨论了几千年;至于诚信缺失的危害,我们也检讨了几千年。从这几千年的反复中,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诚信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对于一个人的成败荣辱,至关重要;第二,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社会上的某种稀缺资源。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几千年在讨论同一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其实大家在潜意识里,都有追求诚信的愿望,“诚信”是人们的一个共同梦想。正因为如此,如果一个人能坚守诚信,行止有义,一定能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涟漪,这也叫“守正出奇”。

【原典】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德行存之于心,仁义行之于外。但凡动静其间,若有威仪,是形端表正之礼。人若见之,动静安详,行止威仪,自然心生恭敬之礼,上下不敢怠慢。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解译】只有智慧才能从以往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指导今后的生活;只有明达才能洞见未来,而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就是人中之“俊”。

孔子曾言:“四十而不惑”,对于孔子这种大智的人,也许可以做得到,对活在当下的人而言,这只能是一个理想。如今的四十岁正是“大惑”之期,心中有惑,眼中无奈,焦急地注视着岁月的流逝。

人之所以有“困惑”,就在于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由于信息太通畅,现代人都生活在“机会泡沫”之中,许多人最后都淹死在泡沫里。为什么呢?因为定力不够,在泡沫中首先失去了自我,不断地选择,不断地犹豫,最后淹死在泡沫中。人们不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路再多,你能走的只有一条,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在两条路上行走。那么再多的路,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选择一条路,只要专注地走下去,条条都是金光大道。

选择道路、破解困惑、助人决断需要的是智慧;处事得当、随机应变、知人善用则需要聪明。

智慧不是生活中的知识、技巧、经验的综合,智慧纯粹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它是心灵快乐、幸福,宁静的一种状态。我们这样给智慧定义:智慧是使自己获得内心平静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内心能真正做到无我、无为,智慧就自然产生,心静则智慧生。而一个内心浮躁的人,是不会有智慧的。

那些成功的人,无论周围世事如何纷乱,他们永远在内心给自己留下一块静土,这里是智慧发芽、成长的田园。

【原典】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王氏曰:“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

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贫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

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