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素书
22765600000007

第7章 素书解译(5)

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多少人深受其害。战国时的大诗人屈原,就是由于楚怀王、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和靳尚的谗言而被革职放逐的吗?春秋末期的吴国老臣伍子胥,也是由于直谏被伯嚭钻了空子,最终为其谗言所杀。就连孔子最仁孝的学生曾参,也曾因被误传杀人,吓得他母亲也要“投杼逾墙而走”。千百年以后,李白犹自愤怒感慨:“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人们对谗言痛恨到何种程度,就连大圣人孔子也大骂谗言是“利口覆邦家”,可见谗言之祸真是令人谈之色变。汉代的东方朔一生滑稽少正经语,但在临死前却对汉武帝说了一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话,那就是“远巧佞,退谗言”。搞得武帝很奇怪,这老家伙怎么突然正经起来了?

《诗经》里有首诗很有意思:“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抓住那个嚼舌头的坏人,把他扔给豺狼虎豹!豺狼虎豹嫌他腌脏难吃。把他投到北方荒原冻死!北方荒原也嫌他恶心不理他。那就把他抛到高高的天上,让天老爷灭了他吧!

但对谗言光痛恨还不行,首先要有分辨的能力。宋人林逋就在其《省心录》中提出了这么几条辨别原则:“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这里的“谗言巧”中的“巧”,是花言巧语之巧,投机取巧之巧,巧舌如簧之巧。为什么谗言者一定要用巧呢?因为巧可以掩盖阴谋、假话、破绽,只要仔细辨别,其实并不难看穿。

【原典】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解译】从历史的发展中总结经验,从过去的掌故中学习规律,才能厘清纷乱的事理,洞晓事物演进的方向,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三国时,蜀将马谡到达街亭后,自作主张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对此提出异议,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结果被敌人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赵括与马谡相隔几百年,他们都是失败者。如果追究他们失败的原因,可以说他们都败于有理论无实践、自以为是这一点。

可见,虽然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但过去的故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重演,历史都会以另一种状态重现的。我们正经历的、或者将要经历的,不过是在重复祖先们的老故事,人类也许永远走不出这个圈子。所以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知过去,只知现在,无法预知未来。

成功者有一个普遍的优点,那就是善于总结经验。从这点上说,成功者大多也是“拿来主义者”,将过去的、别人用血泪换来的经验,融化为自己的智慧。

【原典】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注曰:“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仑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王氏曰:“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仑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解译】世事幽暗,当事者迷。迷在何处?不能揆情度理。《说文》云:揆,度也。就是审度、度量、估量的意思。所以凡成大事者,必须谋定而后动,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预测事情的走向,预先准备好预案,即使有突发事件,也不致于乱了阵脚。

中国人历来对料事如神的人给予极大的崇敬,三国时的诸葛亮就不必说了,三国时的郭嘉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物。

郭嘉字奉孝,乃是曹操的第一谋臣,他料事如神。比方说,曹操三战吕布,士卒疲倦,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再战,而且断定再战必胜,结果吕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谭、袁尚,连战连克,诸将主张再战,郭嘉主张撤军,结果袁谭、袁尚兄弟祸起萧墙,曹操渔翁得利。曹操战袁绍,有人担心孙策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来不了;曹操征乌丸,有人担心刘表趁机偷袭许都,郭嘉说不会来。事事都有先见之明。以致于郭奉孝死后,曹操荆州大败后,大哭着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其实“料事如神”说穿了也没有那么神秘,只要将人看透了,自然可以料事先机。郭奉孝其实就是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绍,看透了吕布,看透了孙策,看透了刘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谭,所以才能知道这些人在当时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同样,你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可以帮助你走向辉煌。相传,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泰勒,有一年他通过研究天文学得知,第二年橄榄将获得大丰收。于是他事先花钱垄断了当地的榨油机,当橄榄如期丰收时,他以高价出租自己的榨油机,获得了巨额财富。

人们常说: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所谓的准备,就是对你将要从事的工作揆情度理。

【原典】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曰:“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解译】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都是人们美好的祝福,事实却不是这样。在生活中、事业中随时都有解不开的死结。怎么办呢?那就要“设变致权”,即要随机应变、灵活变通,遇事不要死脑筋。世界上的任何困难,都存在解决之道,只要善于发现,没有过不去的坎。

说到灵活应变,全世界的文化中,惟有中国最具有这种特质,因为我们是“辩证法”的老祖宗。《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而它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变”,所谓“神无体,易无方”指的就是变化的意思。六十四个卦爻摆在哪里,没有任何意思,但只要有一个爻动,整个卦随之而动。惟有在动态的变化中,这个世界才显得生机勃勃。

同样的道理,在处理人世间各种矛盾、化解进前道路中的各种困难之时,只有通机达变,才能应对自如,摆脱困境。许多成功者,可能没有多么深厚的知识,但他们本能都懂得通机达变的道理。

曹操想刺杀董卓,但顾虑吕布的勇猛。那一天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使计谋支开吕布,抽出宝刀,刚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本能的机智救了他一命,否则就不可能有烽烟三国的精彩。

【原典】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解译】有志之人,在大志未展之时怎么办呢?《素书》给出了一个答案:括囊顺会!“括囊”指的是将口袋扎起来,“顺会”指的是顺应时机。不要满世界嚷嚷你的伟大志向,而是要韬光养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静候时机的到来。

成天将志向挂在嘴上的人,一般都是坐而论道者,他们其实只是脑子一热,有一个想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志向。真正有志之人,会将志向看得像宝物一般,深深珍藏于心,暗暗激励着自己。

从权变的角度讲,如果你有一个好想法,满世界一嚷嚷,那么成就这个想法的人,一定不会是你;如果你的想法会对某一些人构成威胁,或者损害他们的利益,那么将会有一群人让你永远也看不到想法实现的那一天。

战国末期,越王勾践刚继位不久,就被吴王夫差攻破越都,越国战败。一国之君勾践也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到了吴国,像奴隶一样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灭亡了。

想想看,如果越王勾践满世界嚷嚷要报仇血恨,他复仇的决心真的值得怀疑,而且夫差也决不会让他活到带兵攻打吴国那一天。“卧薪尝胆”的十年,就是韬光养晦、“括囊无咎”的十年,让他终于等到了机会,那一年吴王率精锐而出,与诸侯会盟于黄池,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

成功其实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对待时机的态度,以及迎接时机的准备。无志之人在优越的条件中错失机会,而有志之人却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机会。

【原典】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解译】立志是容易的,但坚持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所以《素书》本章的最后,用“橛橛梗梗,孜孜淑淑”来勉励大家,翻译过来就是四句话: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勤勉奋发、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使志向变成现实。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名叫“成功秘诀”的讲座,邀请的讲演人是丘吉尔。讲演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的成功秘诀。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鸣般的掌声后说:“我有3个成功秘诀:第一是百折不挠;第二是永不放弃;第三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才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从来没有人轻易获得成功。所谓的成功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过一千多种灯丝,也就是失败了一千多次;诺贝尔发明炸药,也做了两百多次失败的试验。

最倒霉的人是三国时的刘备,在汉末群雄角逐之中,他原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军阀,被大军阀打得东奔西跑,经常寄人篱下。他打了五仗,败了四仗,而且有三仗丢了妻儿。在此之后,又被曹仁、曹操打败了两次。但他有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终究使他成就一番霸业。后来《三国志》在评价他时说:“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字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立什么志向,只要有“橛橛梗梗,孜孜淑淑”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达成所愿。

本德宗道章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离道德。”

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人以道为宗。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解译】成就非凡人生,难免要有权变之术、应对之策。然而天下之术,犹如双刃利剑,操控之法,全在一心。本章虽然讲应对人生的具体方略,教人如何逢凶化吉、趋利避害,但却再三告诫人们:术之应用,全在“本德尊道”四个字。圣贤君子用之,可以惠利万民;心术不正者用之,则会伤人害己。

【原典】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注曰:“谋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人能志心笃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为殷朝大相,受先帝遗诏,辅佐幼主太甲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临朝摄政,将太甲放之桐宫三载,修德行政,改悔旧过;伊尹集众大臣,复立太甲为君,乃行仁道。以此尽忠行政贤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诚正心,立国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圣明,难以正国、安民。臣无善策、良谋,不能立功行政。齐家、治国无谋不成。攻城破敌,有谋必胜,必有机变。临事谋设,若有机变、谋略,可以为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