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22782800000010

第10章 建筑奇迹(4)

那时,英国也为地铁施工创造了条件。当时有个叫布鲁纳的英国人,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下面开挖了隧道,采用的是一种“盾构法”,即通过在地下深处安装圆管不断掘进的办法施工。这条隧道是1825年竣工的。1860年伦敦地下铁路开工时,人们也准备用盾构法修建地下铁路。

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Railway。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由于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到了1870年,伦敦开通了第一条客运的钻挖式地下铁,在伦敦塔附近越过泰晤士河。但这条铁路并不算成功,数月后便关闭了。

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下铁路是在1890年开通的,亦是在伦敦,连接市中心与南部地区。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类似缆车的推动方法,但最后用了电力机车,使其成为第一条电动地下铁。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下铁亦于1905年全部电气化。

四合院是怎样产生的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这种院落一般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就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用木板大门。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也是院中的主房。一般四合院的走向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较为普遍。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四合院的居住方式能够沿续几千年,它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理念就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宗法制度体现在居住形式上,出现了以聚族而居的群落,进而形成庭院形式的四合院。因为按照封建宗法理念设计的四合院,最能体现古代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特点。在家族制度基础深厚的中国,四合院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并体现不同宗族成员的不同地位。无疑,四合院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同一宗族的人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住所,共同的墓地,这种宗法制度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传承千年的精神支柱,而四合院则是这种思想理念的物质家园。

四合院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也有很大关系。风水理论又被称为“理义之术”,实际上是因为风水理论妥善处理了以《周礼》为鼻祖的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在建筑实践活动中贯彻始终。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即证明这一天人合一的建筑物化形态契合并满足了世俗观念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需要。四合院风水最讲求的是大门,所谓一门定吉昌。四合院大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重要标志。北京四合院的大门都在东南角(前左角),称为青龙门,风水学称这种布局为坎宅巽门,最吉利。风水术最忌后墙,不宜开中门,因为恐怕泄气。因此,北京四合院后门无一开在后墙中部者。

小知识

四合院的如意门

如意门是京城四合院住宅最普及、最常见的一种宅门形式。如意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一种,北京四合院的屋宇式大门还包括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和蛮子门。旧时,如意门的宅主不像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的宅主那样,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品级,也不像蛮子门的宅主在经济上有多富裕。因此,如意门多为一般普通百姓所采用,其形制不算太高,因而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宅主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状况对如意门门脸儿大加装饰,也可素面朝天。所以说,通过细心观察和耐心研究这些门脸儿,就能品味出当时宅主们的生活信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闲适的玩趣等。

如意门与其他屋宇式大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前檐柱间砌墙,在墙正中位置留出门洞,安装门扇。门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组“如意”形状的砖雕,俗称“象鼻枭”。门楣上方安装门簪两个,多刻有“如意”二字,除了这种锓字类型的门簪,还有素面和雕花等类型。

南北方的民居有什么差异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院落进门处一般有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用来洗菜和洗衣服。在南方,有钱的人家喜欢让住房连着花园,形成园林。

而北方的民居则以窑洞和四合院为主。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比例大小适中,正房冬暖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的前面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南北民居的差异还体现在屋面用料的差异上。南方民居均采用较大坡度的屋面,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有的采用三合土,铺就的瓦片厚而大。南方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在外墙用料上,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比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至于层数与层高,南方民居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内墙隔断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造成南北民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地域环境不同。北方的民居首先要解决御寒保暖的问题,所以在北方,民居多单面窗向阳开,并且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北方天气干燥,需要造水窑供人们使用;同时外围形成高墙,起到防盗作用。至于南方民居,首先要考虑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所以居室墙壁要高,开间要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小,房屋组合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而高出屋顶的山墙,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南方民居外墙多用白色,有利于反光。房子颜色素雅,在夏天给人以清爽宜人之感。

天坛是干什么用的

天坛地处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场所。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穀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还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小知识

西安天坛

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则是西安天坛。

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西安天坛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作为“唐天坛遗址”保护。唐代21位皇帝中除顺宗、哀宗外,其他皇帝均在此处进行过祭天的礼仪。

爱斯基摩人怎样盖房子

冰是冷的象征,一提到它,人们就会不寒而栗。但是,在冰雪凛冽的冬天,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却用冰垒成的房屋,熬过严寒的冬天。

在北极圈内,冬天的天气非常奇怪:第一,冬天的时间特别长。在那里,冬天不是三个月,而是半年以上;第二,黑夜的时间特别长。在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冬天的太阳不是早晨从东方出来,傍晚到西边落下,而是每天仅在正南方显露一下,让人们说不清那时是早晨还是傍晚。所以在北极圈内,冬天的日照时间非常非常短,那里冬天的气温往往低到-50℃。再加上寒风不断地袭击,爱斯基摩人要想在野外度过冬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建房保温,防寒过冬。

在北极圈内,有取之不尽的冰、用之不竭的水。每当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都要建造冰屋。他们就地取材,先把冰加工成一块快规则的长方体,这就是“砖”;用水作为“泥”。材料准备好以后,他们在选择好的地方,泼上一些水,垒上一些冰快,再泼一些水,再垒一些冰快;前边不断地垒着,后边不断地冻结着,垒完的房屋就成为一个冻结成整体的冰屋。这种房屋很结实,被誉为爱斯基摩人的艺术杰作。

那么,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如何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

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其次,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几乎不能通过冰墙传导到屋外。

再次,冻结成一体的冰屋没有窗子,门口挂着兽皮门帘,可以大大减少屋内外空气的对流。正因为如此,冰屋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在零下几度到十几度,这相对于-50℃的屋外要暖和多了。爱斯基摩人穿上皮衣,在这样的冰屋里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了。当然,冰屋里的温度比起我们冬天的室内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冰屋里也不允许生火取暖,因为冰在0℃以上就会融解成水。

当北半球转入夏天时,北极圈内的气温便不断升高。温度一旦超过0℃,冰屋就会慢慢地熔解。当下一个冬天到来之前,爱斯基摩人又要再造新的冰屋。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代的爱斯基摩人已经有了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永久性住宅。但是回顾历史,冰屋在爱斯基摩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最长的墙在哪

中国的万里长城号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墙。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因其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千米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一万多千米;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千米(2009年修订)。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五万千米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千米,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影壁有什么作用

南方人称影壁为照壁,古代称为“萧墙”,因而有“祸起萧墙”之说。旧时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如果有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

在中国古代,影壁的设置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地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四合院的影壁是后来慢慢出现的。影壁建在四合院大门的对面或大门内对着门外,为了遮挡大门对面外的杂乱建筑物,使人们站在大门前感觉到宽阔、整洁,同时也表明了四合院的内外有别。按古代风水学家讲,门前的影壁和院内的影壁是为了使气流绕影壁而行,聚气则不散;另有《龙经》中记载,直来直去损人丁的说法。起挡住冲煞杀气的作用,但因四合院的大小不同,住宅内的主人身份不同和门的大小不同,所以影壁在建造上有一定的规矩。

四合院中常见的影壁有三种:

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间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称为座山影壁。

第二种是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这种影壁坐落在胡同对面,正对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冖”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

还有一种影壁,位于大门的的东西两侧,与大门檐口成120°或135°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做这种反八字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进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用。在反八字影壁的烘托陪衬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