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22782800000009

第9章 建筑奇迹(3)

万国宫于1929年在一座名为“阿里娅娜公园”的庄园上奠基,1931年开工,1937年完工,占地32.6万平方米。1946年8月,国联解散之后,万国宫正式成为新成立的联合国的财产,并以“联合国欧洲办事处”的名义重新启用。

站在万国宫窗前,可以看到一个水柱高达40层楼高、有百年历史的人工喷泉,景色蔚为壮观。万国宫的建筑风格很有“万国特色”,大街外部用的是意大利的石灰,华河罗讷河及侏罗山的石灰石,内部有法国、意大利和瑞典产的大理石,棕麻地毯则产自菲律宾。而且各成员国捐献的装饰和陈设物品也让文化的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细细欣赏品味,犹如走进了一个微缩的“世界文化大观园”。

中央的大会厅是一座雄伟端庄的旧式建筑,地板、墙壁全部以花岗石、大理石铺砌。圆形的大会厅共六层,有1800多个座位,会场的前面是代表席,配置有同步翻译设备,后面部分是旁听席。大会厅四周还有许多中小型会议室。南侧的理事会厅属宫廷式建筑,装饰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高大的门窗多以铜制,有的还镀了金。四周墙壁和天花板上有欧洲艺术大师所绘的油画作品,画的主题是正义、力量、和平、法律和智慧。另有一幅浮雕壁画横贯整个天花板,画面中宇宙中五个巨人的五只巨手紧紧握在一起,象征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与友谊。大会厅和理事会厅是举行各种重要会议的地方。

中央会议厅北侧的六层大楼是联合国图书馆。由约翰·洛克菲勒资助的这座图书馆收藏有图书71.6万多册、各国出版的期刊一万种。楼内还设有国际联盟展览馆,展出国际联盟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实物。图书馆大楼与北面的新会议楼之间有作为休息厅的空中走廊相连,厅壁是一道长80米、高14米的玻璃墙,因此又名玻璃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天坛”绒绣挂毯,十分引人注目。

新楼的前楼是一个四层楼高的会议厅大楼,楼内有十个设有同声传译设备的会议厅,其中最大的一个会议厅名为“瑞士厅”,因为瑞士联邦政府曾为筹建这座大楼提供了赞助。新楼内还有700多个办公室。法国艺术家创作的象征战争与和平的两幅壁画,悬挂在会议大厅前。在万国宫所在地阿丽亚娜公园内,屹立着一个美国为纪念威尔逊总统而赠送的巨型镀金青铜浑天仪,还有前苏联赠送的引人注目的征服宇宙纪念碑,以及埃及艺术家为纪念国际儿童年所创作的雕塑等。

自由女神像是谁建造的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政府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赠给美国的礼物。

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1869年,巴特尔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到1884年完成,前后历时10年。

1884年7月6日,法国将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该古堡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于1808~1811年为加强纽约港的防卫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装箱运至纽约,1886年10月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在纽约主持揭幕仪式。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岛”上,高49.8米,重225吨。自由岛地势平坦,扼纽约港咽喉。高大而沉重的女神像雄踞于此,不仅要稳,而且要经得住强劲的海风。曾设计巴黎铁塔的着名工程师埃菲尔为此设计了一种有四只脚支立的铁塔型内部支撑结构,塔脚嵌入台基约八米深,使这座全世界独一无双的巨像得以稳如泰山地屹立在海滨小岛上。

女神像的制造耗费了约80吨的薄铜片和120吨的铁骨架,由固定在铁架上的铜片拼成,花费了半年时间组装,仅铆钉就用去30万个。铜像高大异常,火炬的边缘可同时站立12个人,手指长2.4米,指甲约25厘米宽。

自由女神像外实中空,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基座内是美国移民博物馆,馆内电影院放映美国早期移民生活的影片。女神像内分为22层,乘电梯可抵达第10层,再攀登螺旋形阶梯,可到达雕像的皇冠处。皇冠处设有四面小窗,凭窗俯视,纽约全市的优美景色尽收眼底。

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象征,因此自由女神像也成了美国的象征。

城堡有哪些用途

自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防御工事和土木工程。在公元9世纪以前,欧洲从未出现过真正的城堡。但由于要反抗维京人的入侵,加上分散的封建政治势力的形成,从公元9世纪到15世纪之间,数以千计的城堡就遍布了欧洲。在1905年,以法国这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为例,其境内有超过一万座城堡了。

在封建社会时期,地方的贵族提供了法律秩序和保护,使居民不受诸如维京人等劫掠者所侵扰。贵族建造城堡的目的,是为了防护并提供一个由军事武力所控制的安全基地。事实上,一般认为城堡的功能是用来防卫是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看法,因为最初的建造目的是用作进攻的工具。它的功能是作为专业士兵尤其是骑士的基地,并控制四周的乡间地区。当国王的中央权力由于各种原因而衰落后,由城堡所构成的网络以及它们所支援的军事武力,反而提供了政治上的相对稳定。

从公元9世纪开始,地方的强人就开始以城堡占据欧洲各个地区。这些早期的城堡设计和建造大多简单,慢慢发展为坚固的石材建筑。它们多属于国王或国王的臣属,虽然贵族辩称他们是因为受到蛮族的威胁才建造城堡,但事实上他们用它来确立对地方的控制。由于欧洲地区没有战略性的防卫地形,而当时又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法国的普瓦都地区是欧洲遍布城堡的最佳例子。在公元9世纪维京人入侵之前,那里只有3个城堡;但到了公元11世纪时,城堡已经增加到了39个。这个发展模式在欧洲其他地区都可找到,因为可以快速地就筑起城堡。在火炮出现之前,城堡的防卫者比攻城占有更大的优势。

遍布的城堡和为了防卫而供养的大批士兵,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对抗入侵者,反而助长了不断发生的战争。

小知识

城堡的外堡

坚固的城堡有外城门和内城门,而两道城门之间的开放区域就被称作外堡。它被城墙包围,设计的目的是让穿越外城门的入侵者落入陷阱。攻城者一旦到了外堡,就只能从外城门撒退或向内城门继续进攻;此时,进攻者往往沦为弓箭和其他投射武器的攻击目标。

在天下太平时,只要少数的士兵就能防卫城堡。在晚间,所有的吊桥都会被吊起,闸门落下以紧闭门口。而在有攻城的威胁下,自然就需要更多的兵力去防卫城堡了。

当攻城者作出攻击、或企图排走护城河里的水、填平壕沟时,就需要配置足够的弓兵和弩兵,从城墙上或箭塔上向攻城者射击。只要攻击能造成伤亡,就可打击攻城者的士气并降低其作战实力。如果能以投射武器开火,对攻城者做出沈重打击,更可能就此将诸驱离。

如果攻城者采取紧密的肉搏战,就需要战斗力强盛的剑兵加以对抗。士兵必须从平台上投下石头或浇的沸腾的液体,也必须修复受到破坏的城墙,或使用燃烧中的投射武器向敌人丢掷火焰。积极的防卫者会寻找机会从城堡冲出,突袭攻城的军队。快速的突袭主要可烧毁城墙下的攻城塔或投石机,以拖延攻城的进度并打击攻城者的士气。

在危急的时候,地方上的农民将被征召服役。虽然他们没有接受过弓剑训练,却可以担任许多其他任务。

什么是欧洲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又称英法海底隧道或欧洲隧道,是连接英国英伦三岛与欧洲法国的铁路隧道。它横穿英吉利海峡最窄处,西起英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多佛尔附近的福克斯通,东至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加来。

欧洲隧道由三条长51千米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千米,其中海底部分长37千米。整个隧道由两条直径为7.6米的火车隧道和一条直径为4.8米的服务隧道组成。两条火车隧道之间相距30米,服务隧道平卧间。火车隧道与服务隧道间每隔375米有一横向通道,用于隧道维修,以及在发生事故时紧急疏散乘客。

从1986年2月12日法、英两国签订关于隧道连接的坎特布利条约,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八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这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条件。土窑洞制作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

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厚厚的“屋顶”。陕北的窑洞顶上可以行人可以走马,甚至可以走载重大车。即便是砖窑土窑,顶上也要覆盖一层厚厚的土,因此才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

另外,窑洞的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因而温差不大。

牌坊是干什么用的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对待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

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就其建造意图来说,牌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如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韬武略,威震九边,加功晋爵太子太保,追赠曾祖、祖父、父亲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在安徽歙县有许多这类牌坊。云南楚雄黑井镇也有一座节孝总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节烈妇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门墩是用来坐的吗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中,在大门以及二门的两侧都配有门枕石,门枕石也被称为门墩儿。那么,这种门墩是否是用来坐的呢?

其实,门墩儿当初只是起支撑、固定院门的作用,为了让门栓基础稳固,防止大门前后晃动,并不是用来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就把门墩儿的外侧部分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后来又有人在线条中刻上了花纹使门枕石更加美观,增加了观赏性。这样,门墩儿就逐渐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了。

据考证,门墩早在公元前206年到220年的汉代中国老式住宅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就北京地区来说,门墩应该盛于清代,衰于民国时期。

门墩的材料绝大部分是是清白石,极少部分是汉白玉,有方、圆两种造型。方形的俗称门枕石,圆形的像一个鼓的就叫抱鼓石。因为方形和圆形都有几个较大的面,人们为了美化它,便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也有的雕刻吉祥图案。

门墩的选材非常考究,雕刻颇为讲究,工艺精湛,雕刻栩栩如生。图案以莲花最为常见,还有麒麟卧松、蝶入南山或做成五世同居的图案。在鼓形的上面一般都雕刻一只站狮或蹲狮、卧狮。另外,图案的选择取决于整个房宅的设计,因为门墩是我国古代住宅大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雕刻门墩的图案时,要考虑图案与大门的宽与窄,与影壁、门洞、垂花门、月亮门、门簪的整体组合。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建筑与主人地位的融合,甚至连主人的特点和喜好都表示得淋漓尽致。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在哪

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出现在英国伦敦。19世纪中叶,伦敦发展迅速,在这庞大帝国的中心,当数以千计的新房屋、商店、办公楼和工厂为日益膨胀的劳动大军而建造起来时,它几乎要爆炸了。这些人需要城市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运输工具,以缓解狭窄街道上拥挤车辆带来的交通压力。

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建高架铁路;二是建设地铁。但是,建设高架铁路投资大,而且还要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因此,人们对建造地铁更感兴趣。1860年,伦敦正式开工建造地下铁路。

但是,英国最早的地铁实际上应属于1822年建成的1.8千米地下隧道。1822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决定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铺设铁路,供“火箭号”机车行驶。但是,铁路沿线居民和害怕被火车抢走生意的马车主,强烈反对修建这条铁路。由于不能在市内修建,不得不开挖1800米的地下隧道供火车行驶。这一段供火车通过的地下隧道,虽然算不上真正的地铁,但是在地铁的发展史上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正是由于这件事,才使英国人认识到,火车在地下行驶完全是行得通的,它为火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