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反映了这类说法。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十二生肖。而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有的学者还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代表者有郭沫若。
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所记的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已存在。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时期,生肖已普遍使用了,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从这下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是在中国。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从而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小知识
十二生肖为何无猫
自古以来,人们对十二生肖为何无猫众说纷纭。那么,为什么猫不能上榜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古时无猫。猫原产于埃及,何时传入中国已无从考证了。民间传说是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的,但猫传入中国应该不会这么晚。古时文人称猫为“狸奴”,如李商隐--“鸳鸯瓦上狸奴睡”,所以,猫传入中国应该是更早的事。
现在一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也并非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龙的形象从哪来
对于龙图腾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首先一种说法是综合取象和模糊集成,认为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动物组合与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
其次另一种说法是,龙是古人基于丰富而夸张的想象经过审美加工而成。
此外,还有说法称是龙取之九系和法其尊者。《博雅》说,有鳞的叫蛟龙;有翼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虬龙;无角的叫螭龙。《述异记》说:蛟千年化龙,龙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瑞应记》说,黄龙是神精,是四龙之长。这些记载和传说都说明,龙的种类繁多,不一而足;龙的层次也有不同,品有高下。所以有人认为,龙有“六大区系,九种原龙”。
根据古代的经文记载,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龙的原始形象其实是一条大蛇,而这大蛇也是远古时代一个强大的部落的图腾,后来这个部落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部落,像马、狗等,还有鹿的角,兽类的四脚,鱼的鳞和须,鬣的尾……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于商、殷朝(公元前16至前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会给人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这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
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像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了。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也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
世界上是否真有麒麟
麒麟,亦作“骐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能活2000年,能吐火,声音如雷,现实生活中或许并不存在。麒麟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并居四灵之首位,被称为圣兽王。
麒麟作为吉祥物,经常被中国古代各朝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明朝时,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带回非洲地区的长颈鹿,由于长颈鹿长相极像中国民间传说的麒麟,再加上当时中国国民对长颈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认定,马林国国王所赠长颈鹿就是麒麟。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地位仅次于龙。
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有学者推测,麒麟的始作者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麒麟其实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产生、创造的动物。“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是在告诉人们,麒麟是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不是鹿。从其外部形状上看,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麒麟与凤凰一样,有雌雄,麒乃雄,麟为雌,麋身、牛尾、鱼鳞、足为偶蹄(但亦有麒麟有五趾之说)头上有一角,角端有肉,黄色。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的形象现在仍然可以看得到。目前,中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是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南朝帝陵镇守瑞兽有多种神兽,但都由麒麟形象演化而来。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雕塑,乃名辟邪,此形象亦是南京的象征,取材于南京城外南朝萧梁帝陵。此雕塑纹饰华丽,身躯趋向于狮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三米左右,该雕塑挺胸曲腰,目目嗔张,颈短而阔,昂首作仰天长啸状,兽身纹饰极富装饰味,其体感强,且厚实,在重视整体感的基础上,更注意夸张和变形,显得壮美而有生气。
青铜是种什么铜
青铜,是红铜加入锡或铅的合金,因颜色青灰,故被称为青铜。
与红铜相比,青铜的强度高且熔点低。用25%的锡冶炼青铜,其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有许多称“青铜”但不含锡的铜合金,如铝青铜、铍青铜、锰青铜、硅青铜。在铜合金的分类中,除黄铜和白铜(铜镍合金)以外都称为青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早在公元前3000年,青铜就已经被制造出来了,但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提到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
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一磅铜与两盎司锡的合金,即八比一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
青铜较铜坚硬,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青铜也较纯铁坚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铜适于制造炮管和机器轴承。在工具和武器中,历史上以铁代替青铜并不是铁本身有任何特殊优点,而是由于铁较铜和锡丰富。钟青铜的特性是受敲击时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其含锡量较高,为1/4~1/7。雕塑青铜含锡量低到1/10,有时还加入锌和铅的混合物。锌能提高硬度,轴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锌。
青铜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强度;磷青铜含磷量铸锭可达1~2%,铸件只含微量;它的强度高,特别适用于作泵的柱塞、阀和套。在机械工业中也使用锰青铜,它含有少量锡或甚至不含锡,但含有大量锌和锰。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铜也广泛用于制作钱币;很多铜币实际上是用青铜铸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锡和1%的锌。
小知识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铁观音茶名的由来
铁观音原产于福建安溪县西坪,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民谚说:“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安溪西坪群山环抱,土质大都是红壤,呈弱酸性,非常适宜于茶的生长,又可谓得地之灵气。安溪铁观音条索肥壮,卷曲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清香悠长,品之滋味浓郁,醇厚甘鲜,入口留余香,回味甘甜带蜜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铁观音这个茶名是从“茶形美似观音,茶体重如铁”中得来。但这种解释未免牵强,茶与观音菩萨如何媲美?关于铁观音茶名的由来,有两个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有一位诚心敬奉观世音菩萨的人,他每天清晨必在观音菩萨像前敬奉一盏清茶。有一次他在敬茶时,观音菩萨显灵,指点他某处山岩有一株神茶,可以采撷。于是他跋涉攀登到山岩上,果然找到了这株神茶。只见茶树的叶片闪烁着铁色幽光,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茶移植家中,精心维护,插枝繁衍。这就是铁观音茶树之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他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
还有一些传说与以上两种传说类似。这些传说的共同点是,茶树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故而茶名之中有“观音”二字。而之所以冠以“铁”字,又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茶树叶片在太阳下闪烁着“铁色”之光;另一种说法是茶经过发酵后,“茶色如铁”。常饮铁观音茶,可祛病保健,养生长寿,犹如观音菩萨保佑一般。加之铁观音茶叶色有独特的乌润砂绿铁色,所以称之为“铁观音”,倒也顺理成章。
其实为何起名叫铁观音,是可考据的。清初,安溪茶并不出名,流行的是武夷山出产的“铁罗汉”,安溪地区是学习了武夷岩茶后发展起来的。安溪地区为抢市场给自己的茶叶起了更响亮的名字,就是“铁观音”。
古代房门上的铁环有何用
我国古代房门上的铁环又叫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叩门用的,是一种实用物件。古代统治阶级对百姓门环有很明确的等级规定,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大门绿油铜环;百官第中公侯门用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
门环的下面具有装饰性的底座称作“铺首”。古代的铺首造型有佛手、朱雀、双凤、羊头、狗头、虎头、狮头等,猛兽怒目,露齿衔环。人们的意思是把威严放在大门上,同时还借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样便以各种吉祥的图案赋予了门环一定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它还有装饰、审美的价值。一副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图案奇特的门环,可以给宅院增色,给人以美的愉悦。根据其用料的不同、制作的精粗、图饰的差异还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门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很多商人在家乡扩院修宅。虽然当时封建统治者有严格的门饰等级,但老百姓还是千方百计地改变门饰的形式和图案来表达各种企盼和寓意。例如“太阳”门环,是普通人家使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因为太阳给人类光明,是吉祥的化身。将太阳作为门环图饰,意味着家庭开门吉祥,年年月月日日吉祥。花瓶门环也寓意深刻,“开门就发”花瓶的谐音是“发”“盆”。发是发财、发家;盆,是聚敛之器,取其聚财、敛财之意,金银财宝回来了,需要收藏、管理好财产。兽王门环,是帝王之家专用的门环图饰,兽王即兽中之统率、之主宰;帝王是人的统率、人的主宰。因此,此类门环,只有帝王家独用,一般人家是不能用的。
元宝的名字从何而来
元宝有两种含义:
一指中国古代的一种钱币,铸造较多的要数唐、宋两代。“元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于币面。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取其硕大、贵重之意,读为“开通元宝”。后世逐渐称钱币为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