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22784100000022

第22章 泛爱众(1)

【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① 地同载②

【译文】

只要是人,就应该相亲相爱,如同苍天与大地所生长的万物,不分你我,互助合作,绝对没有私心,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注释】

①覆:盖住。

②载:承载。

【评解】

人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你我都是一样,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不要有什么种族歧视、民族之争。地球其实就是个大家庭,而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所以一家人要和睦相处,这样这个家庭才会美满、才会祥和。

【国学小百科】

大同世界

“大同”是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

“大同”之说,最早来源于《礼记?礼运》篇。文章记载孔子出游,有所感叹。当时,弟子子游在侧,问孔子为什么叹息。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大道实行的时候,以及夏、商、周三代英贤,他都没有赶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个时代。他说,大道之行就是天下为公,在那个时代,选贤能,讲诚信,人们不独亲其所亲,不独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爱,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能够顺利成长,寡、孤、独及残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职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家。人们不必把财货攫为已有,只怕货财被丢弃而不用;人们在劳动中都能各尽其力,但不是为自己,并且鄙弃那种只为自己而劳动的行为。所以,奸邪之谋、盗贼之事都不会发生,夜不闭户,那才是太平盛世。

孔子重新建构“仁”这一道德范畴,主要是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一个人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把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导致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的出现。

即首先通过强调在家里要孝顺父母、亲爱兄弟,培养其对亲人的强烈爱心,作为对仁的基本要求。然后把爱心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后再把这种爱心进一步扩大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虽然做不到“博施于民”,但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为社会作好事,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选贤举能等等。“在这个社会里,奉行天下为公的原则,其所向往的不是社会生产能力的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而是社会道德的高尚,人伦关系的和睦,社会秩序的安定。”

这表明孔子所追求的正是人民安居乐业、老幼各得其所、怡然自得的大同世界。

【相关链接】

斩蛇除害

战国有一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很有德行。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因为在他们乡里面谣传,看到两头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会有厄运。所以他看到以后,马上拿起棍子把这个双头蛇打死了,然后把它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里去了。

孙叔敖的就问他:“你在哭什么?”

孙叔敖就说:“我不能奉养您老人家了,因为我看到双头蛇,我把它打死埋掉,命可能保不住了。”

他的母亲听完也很欣慰,因为孩子能够替别人着想。

就安慰他说:“你不用担心,你有这样的善心,往后一定会很有福分。”

后来孙叔敖长大,果真做了楚国的宰相,也很有成就。

【延伸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爱心的培养,关键时期在童年,并且需要父母爱心的浇灌。培养孩子爱心的途径、方式很多,下面介绍几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妙法:

1.以身示教

父母、亲人要用爱心去影响孩子,要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尊敬乡邻,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珍惜光阴等,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同时,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并结合生活中孩子的坏行为、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使爱具体化。

2.正确引导,转移坏习惯,

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要宽容地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然后听听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恰当的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议。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埋怨。要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让孩子信服,从而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3.培养孩子的自爱、自立、自强心

日常生活中,孩子每一天都会有变化,变化有好的也有坏的,当孩子做的不对时,父母尽可能避免正面批评,要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而且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很优秀,感到自己在变化中长大,从而产生自爱、自立,努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自强。

4.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做爱的发现者和讲解员,及时进行爱的传递,让爱从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如看到小动物,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保护小动物啊,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带着孩子把垃圾拾起来丢到垃圾筒,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等等。讲故事、阅读书籍也是培养爱心的方式之一。

关键是父母要做到,孩子在你的影响下,也效仿你去做,有可能会比父母做的更好。

[41孙叔敖]

【原文】

行高①者 名自高② 人所重③ 非貌高④

才⑤大者 望⑥自大 人所服⑦ 非言大

【译文】

德行高尚的人,名望自然高。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是否出众。

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不凡,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

【注释】

①高:高尚。

②高:指名望高。

③重:重视。

④高:出众。

⑤才:才华、才能、能力。

⑥望:名望、声望。

⑦服:佩服。

【评解】

一个受人推崇与尊重的人,他的名声、声望一定很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他相貌长的如何出众,多么有钱有权有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有很高的德行与修养,凡事能以身作则,事事从大处着眼,处处为他人考虑。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举止,就会很尊敬他、敬仰他,仰慕他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他的声望就会随之而提高,而且这种尊敬与敬仰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所说的“以德服人”。

一个有才能的人,不光要有深厚的学问,还要有很好的德行,学问会随德行的提高而提高。一个真正有德行有才华的人,他所做的事一定会有利益于家庭、有利益于社会,让家庭、社会的每个人都受益,尊重他、佩服他是很自然的。

【国学小百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由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一成语典故出汉将军李广的故事。

西汉时候,李广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相关链接】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多飞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自不量力

历史上自比诸葛亮的人不少,但像王昭远这样无耻而无能者却不多。王昭远本是无赖之人,靠奉承后蜀后主孟昶取得高位,他还不满足,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他劝说孟昶派使者联络北汉,共同举兵灭宋,孟昶居然同意,后因使者在途中叛逃宋朝,宋太祖遂决意灭蜀。

随后,宋朝派忠武节度使王全斌、武信节度使崔彦进、枢密副使王仁赡、宁江节度使刘光义、枢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领步骑兵六万伐蜀。孟昶听说后,命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为招讨使,李进为副招讨使,率兵拒战,并对王昭远说:“今日之师,卿所召也,勉为朕立功!”

王昭远此时仍非常狂妄,从成都出发的时候,后主孟昶让宰相李昊等人在城外为王昭远饯行。王昭远手拿铁如意,指挥若定,自比诸葛亮。王昭远酒酣,攘臂对昊曰说:“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结果,在宋军的打击下,王昭远三战三败,狼狈逃窜到利州,焚毁桔柏津的桥梁,留部将守剑门,自己逃到汉原坡。

宋军追到后,赵崇韬还想召集军队作最后抵抗,而王昭远却据胡床不能起,赵崇韬战败,被擒,王昭远脱下甲胄仓皇逃跑,投奔东川,藏在民宅中,被追兵活捉。

耶律休哥说:“史书中常提到所谓妄人,王昭远就是典型的狂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后蜀偏安一隅,无非是因为中原多事,无暇它顾,王昭远何德何能,非要愚不安愚,向强敌挑衅,最后上演一幕‘带汁诸葛亮’的闹剧,真是典型的蠢货。”

欧阳母教子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承担起抚养、教育儿子的责任。母亲不仅教他读书、识字,而且还教他读书的方法。她对欧阳修说:“你父亲读书时,常常在本子上写写记记,或是在书上圈点批注,你也应学着做。”欧阳修对母亲的教诲总是认真思考,并努力试着去做。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欧阳修十几岁就写得一手好字。

欧阳母不仅教孩子认字写字,还十分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她经常用欧阳修父亲的为人教育他。她向欧阳修讲:“你父亲是个清正廉洁的官,每当俸禄下来,她只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大部分都接济了穷人。所以,你父亲去世时,只给家里留下一间房、一拢地,现在咱家住的房,种的地还是咱祖上留下的。我希望你也要成为你父亲那样的人。”

欧阳修24岁时,当上了推官(相当现在的审判官)。欧阳母用丈夫做刑官时谨慎处理案件的事例教育儿子。她严肃地对欧阳修说:“你父亲对每个案子都反复研究,认真推敲,特别是人命案,他更是反复核实,一丝不苟,从不徇私枉法。”

欧阳修牢记母亲的教导,为官清正,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公正办案的作风,因此,欧阳修多次被贬。后来,因他疾恶如仇,勇于诤谏,被小人诬陷,而被挤出京城。欧阳修对母亲说:“孩儿不孝,这次授人以柄,被赶出朝廷,连累母亲又要跟儿受苦了。”

欧阳母听后,泰然一笑,对欧阳修说:“你这次仗义执言,做得很对。那些溜须拍马、心术不正的赃官,还算是人吗?为此,你遭贬谪,我不在乎。”母亲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欧阳修激动万分。有这样一位母亲,欧阳修感到荣幸,感到骄傲。

欧阳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延伸阅读】

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能够产生吸引力的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的有机融合,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说白了就是能产生吸引力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真诚、热心、无私、实在、大度者,人际关系融洽,亲和力强,那他的朋友就会越多,成功的几率就大。

人际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可也是一种最复杂的关系。虽然我们想常尽善尽美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但客观上却常常为各种人际关系的纠葛与矛盾所烦恼和痛苦。我们可以探讨表现人格魅力的心理学规律,通过与人沟通心灵,加深理解,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那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其次,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再次,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最后,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是在群体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

[42李广]

【原文】

己有能 勿自私① 人所能 勿轻訾②

勿谄③富 勿骄④贫 勿厌⑤故 勿喜新

【译文】

当自己有能力做事情时,不要自私保守,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肯定、欣赏,而不要批评、嫉妒、贬低。

不要去讨好巴结献媚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或者以轻视的眼光去看穷人。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对新朋友或新事物不要一味地贪恋。

【注释】

①私:自私。

②訾:音zǐ, 轻视、鄙视。

③谄:讨好、奉承。

④骄:骄傲。

⑤厌:厌倦、嫌弃。

【评解】

当自己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尽己所能去帮助,不要坐视不管,这样是自私的。救人于水火,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去做的;乐于助人的人,才会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得道多助”。当看到有才能的人,不要嫉妒和诋毁,应见贤思齐,这才是君子之道。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一个人首先要有骨气,不论穷也好富也罢,只要知足,就会常乐。当自己生活不如人时,不要觉得抬不起头来,更不要去巴结有权有势之人,这样做很没骨气,会让人瞧不起的;若自己的生活富裕,条件较好时,也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完美无暇,因此有的人为了追求“十全十美”,放弃了曾经和他朝夕相伴的在他看来不是完美的事物或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习性。在欲望的驱使下,养成了奢靡的习惯,结果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不堪,久而久之愈陷愈深,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国学小百科】

重“义”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