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就达二百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也这正是由于有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
[魏征]
苏东坡与佛印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他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会互相切磋学问。有一天刚好苏东坡觉得他的境界很好,连“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清净心,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觉得很高兴,就派人把这一首诗送给了佛印禅师。
结果佛印禅师看完,就在信上写了一个“屁”字,让来人给苏东坡拿回去。苏东坡原来期待佛印禅师大大称赞他一番。结果看了之后,他非常生气,就赶快赶到佛印住的地方,可一到他寺院门口门是关着的,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一看很惭愧,同时也觉得自己的修行真的还不够,就悻悻地离开了。
【延伸阅读】
如何对待恶语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类的语言。这些语言是极不文明极不礼貌的。如果在社交活动中口出恶语,不但伤害他人的感情,而且有损自身形象,会成为不受欢迎之人。
一句粗野污秽的话,可导致一场轩然大波;而一句诚实、有礼貌的语言,可止息一场不愉快的争吵。健康的语言是文雅朴实、优美动听的,它起到促进团结、激励人奋进、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粗野污秽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它会破坏团结、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灵魂。
在社交说动中,为避免恶语出现,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自身做起,避免伤及他人
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注意语言美,充分认识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伤害和侮辱他人的同时也贬低了自己。那么,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出现恶语伤人之事了。
2.临时回避,给对方冷静思考的机会
有时,在对方脾气一触即发,可能会以恶语伤害自己时,最好采取回避的方式,使对方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使其逐步消火。这虽然是对对方的一种妥协,但可证明自身的修养,也给对方以冷静思考的机会,这对双方都很有利。
3.及时沟通,以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
对有些人来讲,恶语有时很难避免,这就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事情发生或有苗头之后,双方及时坐下来沟通,交流思想,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再度出现。
[39文天祥]
【原文】
无心非①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②
过能改 归③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④
【译文】
不是有心故意犯的错误,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有意为之,便是罪恶。
知错能改,错误自然会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注释】
①非:错误。
②恶:罪恶。
③归:归属、归附。
④辜:罪、错误。
【评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看你所犯的错误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若是无心所犯的错误,自己知道错了,并及时改正,别人会原谅你、谅解你;倘若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是不对的,可却还去做,那这个错误就变成罪过了,如果此时再文过饰非,别人怎么会原谅呢?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有了过失不要怕,要及时的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来对待。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千万不要得理不饶人。
【国学小百科】
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
管仲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礼”是国家的制度规范。有了礼,人们就知道行为的节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违反了国家的制度规范,超越和破坏国家制度规范。
“义”在管仲这里主要是指政治伦理标准。国家任用官员,都有一定的机制和办法,既有科举考中的,也有推荐的,也有提拔的。在行政工作中,应当是各守其位,各负其责,而不应超越职权。
“廉”是官员的政治品质。除了自己要具备这方面的政治道德品质之外,还包括不容忍别人去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图谋私利。
“耻”是官员和国民的道德感。耻,也就是一种羞耻之心,即知好知坏、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的道德良心,即不肯跟着别人做恶事的那种内心信念和最后的心理防线。
在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相关链接】
卫懿公好鹤
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名赤,世称公子赤。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不论是苑囿还是宫庭,到处有丹顶白胸的仙鹤昂首阔步。许多人投其所好,纷纷进献仙鹤,以求重赏。
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每逢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的资财,为此向老百姓加派粮款,民众饥寒交迫,怨声载道。
卫懿公喜欢高贵典雅的仙鹤,本来无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问民情,横征暴敛,就难免要遭来灾祸。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
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听到敌军压境的消息,惊恐万状,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充军。众大臣说:“君主启用一种东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着我们!”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齐声说:“鹤”。懿公说:“鹤怎么能打仗御敌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君主给鹤加封供俸,而不顾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泪,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了。”命令把鹤都赶散,朝中大臣们都亲自分头到老百姓中间讲述懿公悔过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块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也被砍成肉泥。
负荆请罪
赵国大将廉颇是驰骋沙场的老将,为赵国立了赫赫的战功,但他却瞧不起文官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巴,而他却出生入死,所以心里不服气。结果常常在路上,廉颇就故意要跟蔺相如的车碰在一起,但是蔺相如每次发现这个将军的车来了就绕道离开,不跟他有摩擦;有时候廉颇去找蔺相如,蔺相如也称身体不适加以拒绝。
蔺相如的这些仆人,他的家人就很不高兴,然后对蔺相如说:“你怎么这么胆小,怎么这样委曲求全呢。”蔺相如就对他这些家人解释:“今天秦国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不敢来打我们赵国?原因就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将军还有我,才能够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我个人的面子、个人的羞耻是小,假如因为我跟大将军廉颇起了冲突,而让国家受到危难,这是国家之耻,那我就很难向国家、向历史交代。所以应该忍辱负重。”
结果这段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中,这个将军虽然火气大了一点,但是也都是知书达理之人。所以听完之后很惭愧,他说:“我都是逞一时之气,宰相却是能为国着想。”于是廉颇脱去上衣,背负荆条去请罪,以示他的诚心。到了蔺相如家,蔺相如一听是廉颇将军来了,也快步冲出来,赶快把老将军扶起来。两个人从此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延伸阅读】
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和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缺点的从不犯错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有的人正视它,有的人掩盖它,有的人回避它,有的人忽略它。而只有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才会不断进步。
我们都希望塑造光辉的自我,而诚实是医治错误的药方,悔过自信的行动是一剂良药。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使人不断前进,不断的完善自己。
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有些人把所犯的错误当成了个人前进的动力,因为“错”能使人牢牢地记住,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对那些不敢去正视错误的人却是一种打击,从而渐渐的落后。
反省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如果我们不知道反省,只会把责任推给别人,然后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没有被公平对待,拥有这样的态度,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情。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在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成长,从大错到小错,从小错到辉煌,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态度”,他们能够勇于去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问题,他们总是能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愿意做的事,他们总能主动去做,而且不求任何的回报,许多人以为这些人是傻瓜,而这是短视的想法。
犯错误既然不可避免,何不从容、勇敢去面对。既然是错误就肯定跟正确有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必须有对应的预防纠正措施,从而靠近成功。正所谓小错不断,大错才能杜绝;反之小错不出,一出就犯大错。
没有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则会自我束缚,自我压制,从而错过了发现发展的机会。没有正确的错误分析则会与既定目标越来越远。
给自己一面心灵的镜子,时时为自己照一照,提醒自己,让自己有先知先觉,及时发现自己的短处。人难免会有过失,但只要及时发现,从而下定决心及时改正,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生的道路才会走得踏实,一帆风顺。
[40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