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22784100000024

第24章 泛爱众(3)

我们在拒绝别人时,要学会灵活变通,强硬的回绝会伤害到人的自尊,是不可取的。如何做才能既达到拒绝别人的目的,而又不伤害到别人的面子呢?这就需要学会婉言拒绝的方法。

1.借口托词

“不”字谁都会说,但怎样说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拒绝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便说出真实的原因时找到一个可信而合理的借口。

其实,在自己有难处,或者如果答应别人的要求自己的利益会损失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拒绝别人,但是拒绝别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情感,尽量做到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找一个好的借口这时是非常必要的。

2.拖延时间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有意拖延回答的时间,比如“到时候再说”,“我考虑一下”等,这样既没有直接拒绝,又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3.先发制人

无论怎样委婉拒绝别人,总让人觉得你“不给面子”,所以如果你预测到对方要开口,你就先诉说你的不方便,诸多困难,这样对方就无法说出请求了。

4.直抒胸臆

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需要婉言谢绝,特别是对你有恩的人有求于你,的确是非常难以拒绝的。如果你确有不便,率直地讲出自己的难处,只是你的态度要诚恳,言辞要和缓,要顾及到对方的自尊,讲究策略,相信对方也是会谅解的。

[44汉哀帝]

【原文】

人有短① 切莫揭② 人有私③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④思勉⑤

【译文】

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别人的隐私,切忌不要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等于自己在行善,因为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地去做。

【注释】

①短:缺点。

②揭:揭穿。

③私:隐私。

④愈:更加。

⑤勉:勉励。

【评解】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与人相处时,看到他人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其次不要去揭露别人的短处,因为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想被他人知道,若这些弱点或不足被人知道,传播出去,人家会很没面子的,也很伤人家的自尊心,而且你讲别人,那别人也会讲你,这样做是很不道德的。

当自己知道了别人一些不为人知的,不愿被人知道的事情,那自己一定要守口如瓶,替人家保密,而不要把这件事做为新闻,到处去广播、到处去宣传,那会伤害了人家,甚至后果更为严重。

若一个人做了好事,就要去向人家学习,因为好事即是善事,帮助了他人,自己也很快乐,很安慰。别人若看到的你善行也会向你学习,并会夸奖、称赞你。

【国学小百科】

中国古代的保密工作

1.秘密通信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由于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据文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我国就开始使用秘密通信方法。如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军事著作《六韬》中的《阴符》和《阴书》就记载了当时秘密通信的具体形式与方法。

所谓“阴符”就是一种符节,双方事先约定好,多长的符节各代表什么意思。所谓“阴书”就是一封竖写的完整的秘密信件或情报,拦腰截成3段,派3个人各持一段,于不同的时间、路线分别出发送给收信人。收信者收齐3段信,即可知晓全部内容。万一途中某一个送信者被截获,对方也难以解读全信内容,所以泄密的可能性很小。

秦汉以后,在秘密通信中出现了各种暗语、暗号、密诗、符号等形式,不易被外人破解,还有的将密信用蜡密封或火漆、封泥密封,以防泄密,一旦泄露,即可立即发觉,采取补救措施,或将计就计,改变对策。

2.封泥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文件传递过程中的文书保密技术。为了使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不被外人窃视以致泄密,古人发明了“封泥”(又称泥封)制度。

春秋时期使用的还是较为简易的泥封书,汉代以后开始使用“皂囊”(即外青里白的夹层布袋)以及“封长檄”(即印封的长牒)。到汉武帝时封泥技术已经较为先进,是用一大一小两块木片合起,大片的一面中间凹陷,在凹陷中刻写文字,小片正好合入大片的凹陷之中,成一扁匣;大片两端相对高起,预先刻好浅槽,两片端部均穿有孔眼,从外面用绳束起后将绳头引到刻好的沟槽里,填上泥再钤印在上,如要启封,则非破印断绳不可,与现代的火漆胶印密封完全一样。

3.宋代军用密码

到了北宋时期,密码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由枢密使曾公亮、枢密副使丁度奉诏主编的《武经总要》(共40卷)是对宋代国防建设和军事教育都有指导性的综合性军事教程,也是研究北宋以前学术发展和北宋军事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历史资料。

据《武经总要》的记载,宋代出现的传递情报的密码叫作“字验”。所谓“字验”,就是将各种情报,如请粮料、请添兵、请固守、被贼围、将士叛、将领病、贼退军、贼进军等40项,用40个字的一首诗来表示,把不含重复的40字诗与这些情报内容依次相对并具体搭配,编上相应的数字代号,从1至40。

密码本只能由军中主将掌握,每次使用时,可根据所需传递情报内容,在新抄写的这首诗应加符号的字下面,加上规定的符号即可。对方收到这首诗后,查对密码本就能译出情报内容。这种密码本即使落入敌手,也不会被敌人破译,即使送信人投降叛变,也无法帮助敌人破译出所传递的情报。

4.密写技术

在13世纪初,“密写”也是广泛应用传递情报的手段之一。1216年,蒙古军队围攻太原府,金宣抚使兼左副元帅乌古论礼,派遣间谍携带用明矾水密写的书信,抄近沿偏僻小道星夜兼程赶往金国京城汴京告急,诏发援兵,不久解围,乌古论礼遂官升两级。直至近代中国,这种“密写”方法也还是传递情报的常用方法之一。

【相关链接】

董承之死

东汉末年,曹操专权,汉献帝害怕他的权势,于是写了一封密诏,命令董承讨伐曹操。自从国舅董承接了汉献帝的讨曹操衣带血诏后,联络王子服、马腾等人共同商议讨伐曹操的事情,却无计可施。又看见曹操骄横愈甚,感愤成疾。

汉帝知道国舅染病,命太医吉平随身用药调治,昼夜不离。吉平常见董承长吁短叹,不敢动问,时值元宵,董承留吉平二人共饮,饮至半夜,董承自觉困倦,和衣而睡。梦见王子服来报,马腾、袁绍、刘表联合起兵出击曹操,曹操尽是许昌兵马,分头迎敌,城中空虚。至半夜,自己披挂绰枪上马,带领众家奴,杀入曹府内门。提剑徒走直入后堂,只见曹操正在设宴,大叫“曹贼休走?”一剑剁去,曹操随身而倒。霎时醒来,乃南柯一梦,口中犹骂“曹贼”不止。忽见吉平在旁,董承惊惧不已。好在吉平也对曹操不满,二人志同道合,又商议起杀曹的事来。

后来吉平断指为誓,表示一定要杀死曹操。于是,他在为曹操诊病时,暗下毒药,但没有成功。曹操知道后对他百般拷问,吉平也没有屈服,后被曹操杀害。

董承有一个家仆叫苗泽,他因为与董承的妾妃私通,受到董承的责罚而逃离董府,把董承密谋杀害曹操的事情告诉了曹操。曹操于是率领兵卒杀了董承、马腾。

【延伸阅读】

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父母提到孩子的隐私问题,都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小小的一个孩子,没什么隐私可言,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该存在丝毫秘密。许多父母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

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并非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隐私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要有正确的态度

孩子心中有秘密,是很正常和普通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父母应以从容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乱翻孩子的东西,强迫孩子说出他不愿说的话。父母往往越想知道孩子所有的事,其结果可能是什么事都不知道。

父母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流,谈自己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适当还可以谈一些自己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并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教育。

2.要注意引导方法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选择给他自由,不要干涉过多。要努力创造条件,发掘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神秘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

即使发现孩子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色、殴打辱骂,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告诉孩子,哪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哪些是需要父母或其他人知道的。尽量帮助孩子减少不必要的秘密,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3.长期培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也得说清理由,取得孩子的谅解。若承诺为孩子保守秘密,一定要守信。需要揭密时,应鼓励孩子自己揭,而不是父母做主包办。

[45曹操]

【原文】

扬①人恶 既是恶 疾②之甚 祸且作③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④

【译文】

过分宣扬别人的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分地憎恶,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彼此之间行善要相互劝勉,就能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若有了过错而彼此不相互规劝,互相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注释】

①扬:宣扬。

②疾:痛恨。

③作:起。

④亏:受损失。

【评解】

看到别人有过失,出现了错误,要及时地加以劝导。如果不去规劝,让他的恶行继续下去,那他会越来越沉沦、堕落,不仅他的品德败坏了,同时也会使你的良心受到谴责,从而影响到你良好品德的建立。

在劝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衡量对方接受的程度有多少,然后再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说话态度一定要婉转、真诚,有技巧,要照顾到对方的面子,这样别人才容易接受,也容易达到规劝的目的。

千万不要用那种生硬、教训人的口气去劝勉别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规劝效果,还容易结下怨仇。

【国学小百科】

古代官吏的奖惩制度

中国古代早有官吏奖惩制度,从秦简《为吏之道》中记载的“五善”“五失”的规定,到清代的“议叙”、“处分”制度,都是封建社会“吏治”的重要内容。封建统治者深深地懂得,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安危。因此,他们总是尽最大的可能来对全国官吏实行全面监控。除了建立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之外,还推行一套自上而下的严格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战国以来,这种考课制度已经初具规模,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则逐渐形成有定期、有内容、有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较为完整的考课体系。

秦汉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殿最一次。年考从秋天开始进行,至年底各级官府将考课簿册集中到中央,于次年的正月初一群臣朝会时举行考课大典,然后按分工分别进行考课。魏晋基本因循此制,但是由于战乱频繁,往往不能正常实行,于是改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考课百司。东晋南朝,考课与任期相结合,以三年为小满,六年为秩满。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的制度,并与官吏任用相结合。按年月久暂定任用先后,年资成为考课的重要依据之一。

1.考课内容和标准

考课的内容和标准是根据官吏不同的职务和不同的职事分别制定的。

如县一级的主要考课内容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严课农桑,罔令游堕,揆景肆力,必穷地利,固修堤防”,以此作为衡量县级官吏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郡一级的主要考课内容是查其是否有侵渔百姓、接受贿赂、杀赏聚敛无度等现象。以此评定治绩,并参照德行作为衡量郡级官吏是否称职的标准;州一级的主要考课内容是“班宣旧条,务尽敦课”,“督察奸枉,分别黑白”。以州所辖各郡的治绩作为衡量州级官吏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准。

2.考课行政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尚书负责,交皇帝核准。此外,尚书考核列卿,御史中丞考核刺史,丞相、三公、刺史考核郡国守相,郡国守相考核县令长、丞、尉,县令长考核乡三老、啬夫,实行层层考核。对于各级官府的官吏,由本部门的功曹负责考核。除此之外,中央政府部门还按职能向全国实行单项考核,诸如民事、军事、农事、工程漕运、司法断狱、学校礼仪等方面均另制定有考课制度。

3.奖惩制度

在考课中,成绩特别优异的被称为“最”。对于那些被评定为“最”的,要给予重奖,其余再按优劣排列名次。对成绩优良者的奖励大体是按口头褒奖、行文褒奖、增加俸禄、赏赐黄金、提升职务、赐爵封侯的顺序由低到高进行的,有时也数奖并行。

在考核中,成绩较差的被称为“殿”。对那些被评定为“殿”者要追究其责任,“吏有罪”为汉代“七科谪”之首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对不称职守或违反朝章法纪者,应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分。处分是按申诫、鞭杖、罚金、降秩、降职、罢官、判刑、抄家、处死、诛连家族等顺序由轻到重地进行,有时也数罚并行。对考课不称职和被监察人员指控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先要由三公或尚书派遣掾史或郎吏进行核实,情况属实者,奏请皇帝加以黜免或交廷尉问罪;如情况不实,指控者也要受到处分。但对朝廷任命或经朝廷核准任职的官,主管长官则不能擅自施刑,要上奏朝廷获准后再行处置。对下属的惩处,往往在一年一度的课吏大会时与奖励同时进行。这样借课吏大会以行奖惩,是为了促进吏治。

【相关链接】

灌夫骂坐

灌夫是西汉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嫉恶如仇。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就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

灌夫和当时的丞相隔阂很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为一杯酒,和丞相争吵起来,于是就把丞相平时所做的坏事都说了出来,以至于搅散了宴会。丞相是皇上的舅父,当然不会放过他,最后灌夫被捕处死。

莫逆之交

南北朝时期,崔瞻和李概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人可不是一般的玩伴。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赋诗唱答,一起学习并互相勉励,如果对方有什么缺点,就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

后来,李概要回老家了,崔瞻十分难过,他给李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意气用事,仗气喝酒,是我经常犯的毛病。有你在,总是毫不犹豫地教训我,如今你走了,谁可以指出我的缺点呢!”可见两个人友谊的深厚。

【延伸阅读】

培养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