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22784100000030

第30章 余力学文(2)

后来,赵普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家人便用一部《论语》为他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半途而废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延伸阅读】

给学习支个妙招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实生活,发展身心,促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俗话说得好:“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要想高效率地学到知识,就得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得法的学习方法,会阻碍才能的发挥,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那么,究竟怎样学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呢?下面就给你支几个学习的妙招。

1.制定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科学学习的前提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制定可行的计划,这样有助于避免浪费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2.循序渐进。制定好学习计划之后,接下来就要按部就班地去实施。尤其要注意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

3.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因此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把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了。

4.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粗心大意,如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这样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5.及时复习。复习的最主要作用是避免遗忘。一般来说,及时复习是最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可逐渐减少,但经常性地复习有助于使学习效果更巩固。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重点,要有针对性;(2)复习要因阶段而异,不能机械地照搬一种模式。(3)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6.劳逸结合。列宁曾说过:“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要将学习与工作、娱乐、陶冶性情结合起来。要做到劳逸结合:首先要科学地安排用脑,注意张弛有度;其次,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合,学习之余适当运动;再次,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的学习以一定的奖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随着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7.持之以恒。学习要取得成功,难的不是一时的努力,而是如何将这种努力坚持下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因此,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将学习进行到底,最终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原文】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①通

心有疑② 随札记③ 就④人问 求确义

【译文】

在制定读书计划时,不妨时间放宽松一些,而在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松懈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来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

在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用笔记录下来,等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弄懂其中真正的真义。

【注释】

①滞塞:停滞,不流通。

②疑:疑问。

③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④就:于是。

【评解】

一个人在学习或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有规划,每天做多少、看多少,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执行,不要抱着反正时间还很多,今天做不完,明天还有时间,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欠了很多学习的债,日积月累, 等到有一天觉醒的时候,已经负债累累,无法偿还,所以无论做什么一定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亦是如此,只要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学的多了,就会触类旁通,以往学习中的一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也会在不断深化的学习中迎刃而解。在学的当中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就随时用笔记下来,虚心向老师、同学或比自己学问高的人请教,直到把问题弄明白,这样才会有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国学小百科】

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

1.讲诵法

讲诵法通过教师向学生讲解和诵读教材,以达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目的。曹魏名儒董遇在教授弟子习经时,就先让学生“先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再亲行教授。讲诵法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诵读。此方法在当时较为流行。萧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自己高坐讲台,为诸生讲解经义,来听课者多达千人。无论是生徒的熟读成诵,还是教师的授文讲义,都要求学生熟记和背诵经文,因此,史书中常有诵书的记载。

2.辩难法

辩难,亦称诘难,这种方法在汉代就已出现,主要以探讨经文异同、激发学者深入思考、阐明经文大义为主。在辩难过程中,学者们各不相让,有以“辞长胜人”的特色。魏晋南朝时期,玄风甚炽,清谈风靡士林。在辩难传统与清谈现实的双重影响下,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师生相互诘难,自由辩论蔚为风气。

3.覆讲法

覆讲法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进行复述并宣讲的一种方法,就是白天领会老师所讲大义后,晚上则覆讲。对于这种方法,周一良先生认为:“当时学习有所谓覆及覆讲之制,儒生与僧徒皆用之,实为一种考核及辅助听讲者加深理解之方法,亦即后代私塾中背诵及回讲之方法也。”此种方法在魏晋南朝较为盛行,不仅普通教师应用此法,而且一些高僧也通过此法宣讲佛经。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但可以考核覆讲者,而且也可以辅助听讲者加深理解。

4.递相传授法

这种教学方法早在汉代就有。西汉初年的名儒董仲舒,为了使每一位弟子都学到真实的本领,他选拔较早入学、且学术通明的弟子,教授晚入学的弟子,等这些较晚入学的弟子学业达到一定水平,董仲舒再亲自教授。

递相传授法是教师对部分弟子进行亲授,再由这些得到真传的弟子依次教授同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生较多的情况,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此种教学方法为魏晋南朝所沿用。如西晋隐士杨轲学业精微,养徒数百。即使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亦不能亲言教授。如果想受学,须旁无杂人,教授入室弟子,然后再令入室弟子递相宣授。

代此法同汉相比,又有两点差别:其一,“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所谓入室弟子当是高徒,这种创新有利于个别教学的实施;其二,“欲所论授,须旁无杂人”。具有明显的保密性,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发展。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在实践中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私学中,这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性有一定联系。如南朝刘宋时期的王微,熟谙医学典籍,颇晓中药,尤信《本草》,教授生徒,每年春秋令节,亲自带领两三个门生入山采药(《宋书?王微传》)。中医之学,识药是本,王微亲领门徒采药,是以实践的方法让生徒精通。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行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相关链接】

头悬梁锥刺骨

晋朝的孙敬,每天用功读书到深夜。因为怕太疲倦会打瞌睡,因此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屋梁上,每当打瞌睡时,头发被扯痛,就会惊醒过来继续读书。战国时的苏秦也是一位用功的人,他想在秦国作官,因此向秦王游说,述说他的抱负理想,但没有成功。他很失意的回到故乡洛阳,身上一无所有,衣衫褴褛,因此朋友冷落他,连兄嫂妻子都看不起他。苏秦又气又难过,决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彻底研究明白,于是昼夜勤读,每当读累想睡觉时,他就用尖尖的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起精神来再继续读书。这样日日苦读,等到他再出来游说时,提出了六国合纵共同抵制秦国的政策,获得了各国君主的信任,因此担任了六国的宰相。

不 耻 下 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延伸阅读】

合理制订学习计划

1.制订学习计划的好处

首先,计划的制定可以督促自己克服懒惰、倦怠。

其次,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每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再次,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合理的、科学的利用时间,了解每天的学习进度。

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无论是对现在的学习还是在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都会养成讲求效益、有条不紊、独立钻研等诸多好习惯。

2.制订学习计划的要求

首先,学习计划的制订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估计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每天能否完成,做到“知己”。

其次,学习计划的制订要详细,做到心中有数。把每天、每月的安排都要做详细、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而且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学习计划制订不能太笼统,若太笼统了,学习计划制订的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而且学习计划的制订也不能制定的太高或太低,太高或太低对自己的学习都不利。太低了,每天感觉就是在应付计划,而真正的的意义就没有了;若太高了,常常完不成任务,时间久了就失去信心,坚持不下去了。所以计划的制订一定要符合自身的情况。

再次,学习计划的安排要科学、合理,让自己有效地利用好时间。那怎么是科学、合理呢?一般清晨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记忆是比较强的,那么在这段时间学习是最好的,这就是比较科学的,当中午、或自己感觉看书很累的时候,可以去适当运动或做些杂务,这就是合理。黄金时间绝对不要做杂七杂八的事情上,不然大好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3.制订学习计划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计划的制订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制订,“量体裁衣”,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情况不同,所以不要模仿他人的计划,只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摸索做完善,才是做有效的。

其次,刚开始制订的学习计划不太容易掌握难易的尺度,所以计划的制订有可能过高或过定,但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慢慢调整,不断改进,也就会慢慢适应。

再次,在执行学习计划时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一定要坚持,有足够的信心、恒心和毅力,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动摇了,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原文】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①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② 心先病③

【译文】

书房要保持清洁,墙壁要使之干净。读书时,书桌要整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整齐,井井有条。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写出来的字便不工整,这是浮躁不安、心神不定的表现。

【注释】

①案:书桌。

②敬:工整。

③病:心神不定。

【评解】

一个有条理的人,不论是客厅、卧室还是书房都会井然有序,因为他明白好的环境会带来好的心情,好的心情会使人能安心读书、做事。

好的环境并不是说要有如何好的房间、怎样好的设施,而是是指屋子要整洁干净,一应用具摆放要整齐,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就找到。

“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写字也是如此,在刚刚学写字的时候要身体端正,两腿放平,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字还没写,身子就七扭八歪,那写出来的字一定也不工整,就跟一个生了病的人,所以在写字时一定要专心,有耐心,要全神贯注、气定神闲,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漂亮。

【国学小百科】

文房四宝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420—— 58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距今3000多年前,商代,龟甲兽骨是最早的书写材料。秦代,竹简大量通行。汉代,木牍盛行一时。汉代造纸术刚刚出现,当年造出来的纸张只有1尺左右大小,而且表面粗糙,约6两重。东汉末年,纸张和简牍同时并用。魏晋时期,纸张已经是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了,朝廷还明令昭示天下,要求用纸张取代简牍,书写材料的变革,给魏晋书法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了纸张,毛笔是最为关键的书写工具。据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最早的笔字叫“聿”,它的形状生动再现了古人右手执笔书写的情形,上端一只右手,中间是一根棍子,棍子的下端分出三个叉,表示笔毫。以后在“聿”上加了一个竹字头,也就是现在通用的笔字的繁体——筆,而原来的“聿”字反而成了一个虚字。

古人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毫柔软的毛笔,赋予了书法变幻莫测的线条。最早的毛笔,笔毫用羽毛做成,后来逐渐改用兽毛,其中最常用的是兔毫。据说讲究的兔毫要用秋天的狡兔背上两道比较硬而有弹性的毛来做。据史书还记载,王羲之用的毛笔是用老鼠胡须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