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22784100000031

第31章 余力学文(3)

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毛笔。笔杆直径4毫米,粗细程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圆珠笔芯,笔毫比较长,有1/3扎在笔管中。相同形状的毛笔在其300年后的汉墓中又被发现。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年普遍通用的毛笔。专家推测,它的造型可能是为了方便在简牍上书写细小的字体而设计的,汉代之后,毛笔的笔杆逐渐加粗,它的形状与后世的毛笔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变化或许也是为了适用于不同字体的书写而逐渐演变的。

明清之际,长锋羊毫更是受到了书家的青睐,柔软的羊毫在书写时,线条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再加上纸张的渗化效果,完全是一派全新的气象。

除了毛笔、纸张书写工具外,古人对墨的讲究也很多,好的书法家都有自己喜欢用的墨,墨中以产于安徽徽州地区的徽墨最为著名。

根据水分的多少,墨色又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枯墨等,但是,墨色的变幻必须通过纸张来表达。宋代之后,造纸技术日趋发达,不同尺寸、不同质地、不同性能的纸张出现了,尤其到了清代,书法作品几乎已经是宣纸的天下。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而得名,这种纸绵白细匀,具有良好的渗水性,墨色在纸上生润有色,笔痕清晰,被人称颂为“发墨定笔”。浓淡不同的墨色在质地各异的宣纸上经过渗化,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风格,狂放张扬的字体更适合使用沉郁浓烈的墨色,而清秀飘逸的书法则偏好清淡的墨色。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手”。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最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相关链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陈蕃小时候十分懒散,经常不扫屋子,东西乱放,秽物满地。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乱,而陈蕃却不管不顾,便对陈蕃说:“孩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干净来招待宾客?”陈蕃却说:“我的手主要是用来扫天下的。”父亲的朋友反问:“连一间房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就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为了继承家学,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一篇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一个“大”字下点了一个点,让他拿去叫母亲看,他兴冲冲到母亲房里,双手递上字。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名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写在上面的那一点,对他说:“这一点写得好。”此时王献之收敛了笑容,搭拉着脑袋呆呆站在那里。王羲之来到夫人房间,见儿子那可怜样子,就拍着献之的肩膀,用手指着窗外几口大缸说:“你什么时候写完了那七缸水,字就能练好。”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和父亲差得远哩!便发奋苦练多年不辍,终于有所成就。

王献之的书法和父亲齐名,尤以行、草书见长。他在继承前人和父亲书法基础上。敢于突破,敢于创造,自劈蹊径。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前人的新书体,人称“破体”。

【延伸阅读】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孩子,因此,家长有必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家里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家里的环境适合孩子学习。

1、给孩子预备固定的学习地点,桌椅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搬动。这样孩子容易形成专心学习的心理定势,一进入这个环境,脑子就进入学习状态。桌子上不能乱七八糟地堆放东西,只能放课本、作业本、文具以及必要的工具书,旁边有一个小书架更好。不要放玩具、零食,以免干扰孩子学习。

2、房间布置要适合孩子学习。房间布置应简洁、明快,摆放物品不能太多太杂。墙壁以淡色为好,不要张贴很多东西。有的家长让孩子自己编写格言、警句贴在墙上,这个办法可以借鉴。适当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好动,房间就应减少大红大绿、花色斑驳的东西,以免助长其不稳定的情绪;有的孩子过于内向、沉闷,房间的布置则要热烈、活泼一些。

3、保持安静的环境。孩子学习时,家人应尽量保持安静,电视机、收音机最好不开,如果在不同的房间,应把门关好,声音调小。说话不应大声,尤其不要吵架。

4、有共同学习的时间。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全家人同时学习,有的读书,有的看报,有的写东西,这样的家庭气氛最能促进孩子专心学习。

第二,创造适合孩子学习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亲密融洽,是孩子“入境”、“入静”的重要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如果不和谐,经常吵吵闹闹,对孩子是一种心理干扰、情绪压力,孩子会产生焦虑、恐惧、厌烦等心态,无法安心学习。

第三,给孩子选择几个较好的学习伙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好的学习伙伴在一起学习,都会不甘示弱,会有比着学习的劲头,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样学习才会有所提高。

【原文】

列①典籍 有定②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③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

书籍要分类,排列整齐,放在固定的位置,读诵完毕须后放回原处。

即使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才能离开,书本有缺损要及时修补,保持完整。

【注释】

①列:排列。

②定:固定。

③急:急事。

【评解】

一个真正读书、爱书之人,会把书保护得很好,不会让它有一点破损。书多则会把它分门别类地摆放,用的时候会很轻松地找到。当阅读完毕,要放归原处,千万不要养成把书随便乱放的习惯,以免下次翻找,浪费时间。

书是人的良师益友,因此应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珍惜,即使有急情,也要把书整理齐,收拾干净,并在读处做好标记,以便下次再读时方便查找。

如果书有破损,就要立刻把它修补好,这样可以延长书籍的使用寿命,否则造成损毁或丢失页码,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图书资源的浪费。

【国学小百科】

中国书籍的演变过程

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靠语言相互沟通。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结绳、刻木以及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是,只有文字才能超越时空,准确记录语言和表达思想。

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初期书籍。

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相传孔子删述《六经》,“韦编三绝”,可见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缣书”。

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推广。东晋时,政府正式下令用纸写书。纸的产生,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宋代为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雕印的书籍,校、写、刻、印、纸、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元代刻书承宋人之风,对明初刻书影响较大。

明代刻书更为发达。其末期出现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术,将雕版印刷术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祯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北宋庆藩年间(1041-1048年),毕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王桢又发明了木活字,明代还有铜活字出现。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为西夏文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弘治(1488-1505年)年间的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了《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等很多书籍。

清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雍正朝排印了《古今图书集成》,共铸铜字二十多万个。乾隆时制定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活字印刷发展、普及的一个标志。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标志着中国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关链接】

壁经出世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各种书籍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甚至有些书籍已经彻底被毁掉。汉文帝在位时,开始在全国寻找书籍,一个叫伏生的老儒生口授了《尚书》二十八篇,使《尚书》得以流传。

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想霸占孔子的故居改作花园,在拆房时,忽然从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同时空中传来一阵庄严的钟磬之声,鲁恭王吓坏了,忙下令停止拆房。在墙壁中发现的这批竹简包括《尚书》、《孝经》等古典书籍,因为是在墙壁中发现的,所以这些书被称为“壁经”。这些典籍的发现,对校正一些典籍的真伪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马光诫子惜书

司马光独乐园中的读书堂中,藏有文史类书籍一万多余册。其中司马光每天早晨常常阅读的书,虽然读了几十年,看上去都新得象是从没用手摸过一样。

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公休说:“商人们爱收藏钱财货物,儒家所收藏的,只是这些(书),应当知道要珍爱它们。我每年在上伏到重阳期间,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在那天设下几案,将那些书斜放在上面,晒穿订书的线。所以虽然时间很长,书还是没有损坏。

说到打开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

每到看完一页,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延伸阅读】

培养孩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启迪智慧的金钥匙。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从书籍中获得的,所以要好好的爱护书籍,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撕书、胡乱涂抹书籍,从小要培养孩子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首先,给孩子选择书籍一定要选择纸张比较结实、耐水的,里面的插图漂亮、色彩鲜艳,内容简明,健康向上有趣,孩子看了后会很感兴趣,就会对书有了感情,自然就舍不得去撕了。

其次,要加以正确引导。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一边讲一边让孩子看,让孩子知道在讲哪页的内容,并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声音,来吸引孩子,当孩子再让父母讲一遍时,父母就把书拿给孩子,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看书,要孩子好好爱护书籍,如果撕破了,漂亮的图片和精美的文字就没有了。

再次,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看书、爱书的条件,并规定一个合理的看书时间。孩子并不会像大人那样有耐心,看一会书,就会转移注意力,做些其他的活动,若此时没有他喜欢的玩具,就会觉得无聊,便会下意识地去撕书。所以要在孩子看书的房间里准备一些体积小的玩具,或适当的带孩子一起做游戏,这样做可以劳役结合,有助于减轻孩子的视觉疲劳。

【原文】

非圣书 屏①勿视 敝②聪明 坏③心志

【译文】

如果不是传述圣贤言行道理的著作书籍,一定不要去看它,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纯正的志向遭到败坏。

【注释】

①屏:音bǐng,摒除。

②敝:蒙蔽。

③坏:使……变坏。

【评解】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有益品德和知识的提高。有些书鼓惑、蒙蔽心灵,歪曲事实真相,使纯净的心灵受到污染、玷污,对这类书我们要远离,在自己不看的同时,也要劝说他人不要看。

【国学小百科】

经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