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22784100000004

第4章 入则孝(2)

事情无论大小,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若任意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做人的本分。

物虽然不大,也不可背着父母私自藏起来占为己有,如若私藏,父母一定会为你的行为感到十分伤心难过。

【注释】

①为:做;作为。

②茍:假使;如果。

③亏:缺陷;不完美。

【评解】

“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很多大善都是从小善做起,很多的大恶也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

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内心也要存善,绝对不可以随心所欲。对自己要能有所节制,同时也要懂得尊敬别人;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会尊敬你。凡是没有经过同意的事情,不可以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同样事情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父母(师长)的同意,都不要擅自去做,否则会让父母(师长)感到难过,也有损为人子女(弟子)的品德。

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就私自把东西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偷盗的行为,这是有损自己品德的。

为人父母(师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弟子)出类拔萃,不但学业要好,在品德修养方面,也要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你不经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偷偷地占为己有,这是品德上重大的瑕疵,会让父母(师长)感到伤心难过;事情败露后,因为小偷的名声让父母(师长)蒙羞,这是大不孝。

【国学小百科】

举 孝 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指被举之学子,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孝廉”就一地选一地,就一职选一职,汉朝是统共获取入仕,具体由朝廷分配,获取者要凭德识在一定范围内出名,而后地方官有职责把其地域的举荐出来,是很好的选举制,科举是不得已的变通,其本意仍是循此的。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相关链接】

杨 震 举 贤

汉朝有个叫杨震的人,他为官非常清廉,而且常常会帮国家举荐一些德才兼备之人,来为国服务。当他在东莱做太守的时候,举荐了一个叫王密的读书人当昌邑令。王密很感谢他,所以有一天晚上就带了一些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看到他送的黄金,就跟王密讲:“我这么理解你,还举荐你当官,你怎么这么不理解我,还要送我黄金呢!”

王密说:“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我一点心意,现在绝对没有人知道。”

杨震就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也知。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在哪里看得出来?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节操。”

王密听完之后,觉得很惭愧,就走了。

杨震没有贪这些黄金,但却赢得看更大的功德和福分。杨震的后人都以他为榜样,他的儿子秉、他的孙子赐、他的曾孙彪,官都做到三公的位置,都是国家的高官。正所谓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陶 母 封 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她母亲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寻阳的“鱼梁吏”。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后让人退了回来,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的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延伸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为关注的事情,为人父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要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让他懂得帮助别人是善举,是快乐的事情。

要培养乐于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现得大度、体贴、肯帮忙,你就必须以身作则,示范给孩子们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会效仿你的言行,也许你的举动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却在你的无意识中效仿了你。要是你言行不一,孩子们只会模仿你的行为,所以,即使你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没有用。要言行和行动一致,使孩子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健康成长。

完全没有纪律约束对培养孩子是有害无益的。略带专制的家长式作风令孩子成长、发展得更好。大体上说,孩子对于规矩和行为标准喜欢有明确的指示,这也是培养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欢迎的方法。对孩子阐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

父母与其花大量时间告诫孩子别去做什么,不如告诉他们有些事为什么不应该做——特别是当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到别人的时候。

让孩子在房屋四周或是校园里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做饭,照料宠物,给不幸的孩子制作玩具,帮助年龄大的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自发做这些事,必须有人教他们,鼓励他们,甚至有时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的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4陶 母]

【原文】

亲所好 力为具② 亲所恶 谨为去③

身有伤 贻④亲忧 德⑤有伤 贻亲羞⑥

【译文】

父母亲喜欢的,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齐全满足他们的要求,父母所厌恶的,子女都该小心去除掉。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以给父母亲带来忧愁;子女的品格如果有问题,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耻、没有面子。

【注释】

①好:喜好。

②具:备,办。

③去:除去,除掉。

④贻:遗留。

⑤德:道德,品行。

⑥羞:感到羞耻。

【评解】

孟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子女奉养父母,孝敬父母,以回馈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做子女的也会觉得心中踏实并充满快乐。

兄弟姊妹是陪我们人生走最久的亲人。兄弟姊妹生活、事业都发展很好,没有意外情况出现,并且家庭和睦,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生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每天尽心尽力尽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生活才会过得充实和快乐,活得自在,无愧于心。“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乐并不是只有当老师才有。在生活中、工作中、为人处事中懂得去协助、关怀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就是自身价值所在。

做子女的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身体受伤,这样才不会让父母担心。在道德方面更应如此,道德若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会让家人蒙羞,甚至于会让国家民族都蒙羞。

【国学小百科】

古代冠礼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是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长,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妻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相关链接】

蔡 顺 采 桑 椹

在汉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当时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蔡顺的母亲喜欢吃桑椹,所以他就拿了两个篮子去采集桑椹。采回来的途中不幸遇到盗贼,盗贼很奇怪:你采桑椹,拿一个篮子就好,怎么还拿两个篮子?

盗贼也很好奇,就问他:你采桑椹干嘛拿两个篮子?蔡顺说因为他的母亲喜欢吃甜的,所以他就把采得比较黑、比较紫、比较熟的放一个篮子,给他母亲吃;比较红色、不是很熟的放另外一个篮子,给自己吃。盗贼听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他放了,不只把他放了,还把山寨里面的一些食物送给他。

后来蔡顺的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柩大哭。奇怪的是,火跳过蔡家,烧到别人家去了。

董 卓 的 恶 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实行他的独裁统治。

董卓专权期间,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无恶不作,荒淫无度,令人发指。结果,他的暴行使朝中大臣更是憎恨不已,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

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

【延伸阅读】

自救小常识

1.应对歹徒

遭遇歹徒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应对:

(l)发现被歹徒盯上,不能惊慌,要保持头脑清醒、镇定。同时,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周围情况、歹徒的动机来决定对策。

(2)如果只是被歹徒盯上,应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移,那里人来往频繁,歹徒不敢胡作非为;还可以就近进入居民区、求得帮助。

(3)如果被歹徒纠缠,应高声喝令其走开,并以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就地拣到的木棍、砖块等作防御,同时迅速跑向人多的地方。

(4)遇到拦路抢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少量的财物交给歹徒,应付周旋,同时仔细记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着、逃离方向等情况,待事后立即报警。

(5)应切记,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智慧,随机应变。

2.火灾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l)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4)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如条件许可,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等。

(9)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10)火灾发生时,常会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所以要预防烟毒,应尽量选择上风处停留或以湿的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及眼睛,避免有毒有害烟气侵害。

3.地震防护

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3)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4)如果己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

(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往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4.洪水自救

洪水到来时,应采用下列方法自救:

(l)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