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父母呼① 应②勿③缓 父母命 行勿懒④
父母教⑤ 须敬听 父母责⑥ 须顺承⑦
【译文】
对父母的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迟缓;对父母交代的事情,应该马上动身去做,不要拖延。
对待父母的教诲,要认认真真地听;对待父母的责备,要虚心接受。
【注释】
①呼:呼唤。
②应:回答。
③勿:不要。
④懒:拖延。
⑤教:教诲。
⑥责:责备。
⑦承:接受。
【评解】
在生活中,有时父母会因为误会而对子女妄加责备,子女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和父母顶嘴。即使是一场误会,子女也要认真地去听,心平气和地去接受。等到父母的气消之后,再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这样父母就会对子女很敬佩,无形之中双方就建立起了一条心灵沟通的桥梁。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不同,有时候是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非常地暴躁,同样都是一份爱心,作子女要领会。当父母责罚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恨铁不成钢”,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出人头地,所以作子女的要体恤父母的存心,牢记父母的教训,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免让父母伤心。
【国学小百科】
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
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是在家中排行第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的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寅号六如居士等,都是后人熟知的。
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 “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gǔ,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因此被号为“三旨相公”。
【相关链接】
孟 宗 哭 竹
三国时候,吴国江夏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在孟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大,并经常教育孟宗勤学苦读。
在母亲的督促下,孟宗终于学有所成。孟宗将母亲对他的点滴教诲都牢记在心,他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年,母亲重病在床,饭食难以下咽,非常想吃鲜笋煮羹。此时正是冬至,天寒地冻,去哪里找鲜嫩的竹笋啊?!孟宗想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一生,如今病重在床,想吃鲜笋煮羹这点要求都不能满足,怎能对得起母亲的深恩。
无计可施的孟宗,跑到竹林里,双手抱着毛竹,不禁悲从中来,竟放声大哭起来。没想到他的这份孝心,竟感动了天地,大地开裂,尖尖地露出几枝笋出来,还沾带着露滴。孟宗高兴地把竹笋拿回家,做了笋羹,给母亲去吃。母亲吃完,病情竟然神奇般地随之好转,大家都说这是孟宗的至孝感动了上天。
鹿 乳 奉 亲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郯子的贤人,他对父母非常地孝顺。郯子的父母年因年老而双目失明,他听人说喝鹿乳会使眼睛重见光明,于是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扮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不料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便抽出箭想射。郯子慌忙从鹿群中站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告诉猎人他之所以混在鹿群中是想取些鹿乳给双亲治眼病,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听后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郯子死后,历代帝王都把郯子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后人还建了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
[郯子鹿乳]
【延伸阅读】
家长批评孩子的五种有效方式
如今的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太阳,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于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家长如何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且让他能够接受你的观点,并改正错误呢,这就就要掌握一些批评的艺术。
首先,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因此,最好先把事情搞清楚,然后再对孩子加以及时的批评,以便抑制不良行为。
其次要让孩子口服心服。让他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误的,并觉得你的批评是对的,能从心里真正地接受,并加以改正。
若用棍棒迫使孩子改正是无益的。年龄大些的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不满,而年龄小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威严表示“改正”,但却是口服心不服,以致重犯。
因此批评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下面介绍五种批评孩子常用的方法,以供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选择。
1.触动式批评
这种批评措词比较尖锐,语调比较激烈,批评一针见血。它适用于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为突出的孩子,或“吃硬不吃软”和屡教不改的孩子。
2.渐进式批评
即有层次、逐步深入的批评,适用于自尊心强、荣誉感强的孩子。对这些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等待,批评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还要抓住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不断启发他们认识自已的不足和缺点。
3.说服式批评
这种批评较为缓和,要求批评者平心静气以商讨的口吻进行说服教育。适用于反应快、脾气躁、情绪易被激怒以及那些“犟牛型”的孩子。
4.即席式批评
当时、当场、当事的批评,适用于不肯认错的调皮孩子。这些孩子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事实不摆在眼前一般不肯轻易认错。孩子在初次犯错时,要及时批评,绝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姑息迁就。要允许孩子反驳,以便明白他的思想,批评时要有针对性。
即席式批评不但可使这些孩子在错误事实面前心服口服,而且还可以有效地纠正他们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
5.参照式批评
借助于他人他事,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这种批评适用于经历浅薄,自我觉悟差,个性比较脆弱,易于感化的孩子。
最后,还要注意批评的频率,批评过于频繁,则会降低或失去作用。批评的同时,要坚持说理,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使孩子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让孩子不断地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和抵制错误的自律能力,以便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孟 宗]
【原文】
冬则温① 夏则凊② 晨则省③ 昏则定④
出必告⑤ 反必面⑥ 居⑦有常⑧ 业⑨无变
【译文】
为人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睡前要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当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父母放心。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当面禀报父母自己回来了,让父母感到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注释】
①温:暖和。
②凊:凉爽。
③省:音xǐng,安慰、问候。
④定:安慰。
⑤告:音gù,告知、禀报。
⑥面:面见父母。
⑦居:居住。
⑧常:不变、固定
⑨业:事业、学业。
【评解】
作子女的要从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上做去关怀、照顾父母,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首先,关怀父母或家人的健康,自己做好这方面知识和储备,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了问题再去“临时抱佛脚”,这个时候即使是现学也来不及。因此,在平时就要有这方面的积累,随时把这些日常饮食起居健康的观念带到家庭当中,这样就能做到“养父母之身”了。
其次,作子女的还要常常让父母保持愉悦的心情。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一切要让父母安心、放心,不为子女所做的事情去担心,寝食不安,这也就做到了“养父母之心”。
再有,要做到“养父母之志”,“志”是指父母的心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做子女的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这样才有充沛的精力,去为家庭、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作父母的当他(她)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心里自然会觉得很欣慰。
此外,子女还要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在事业上积极进取,在家庭上夫妻和睦,以便让父母能够安心。
【国学小百科】
古代四季的划分
在中国距今3000多年的殷代甲骨文字之中,已有“季”、“春”、“秋”等字样了;在《尚书?尧典》一书中,也已经明确按照天文的情况、鸟兽皮毛情况、人类农事活动等,分别划分出了四季。在这之后的古书之中,通常是根据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各自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期。我国古代四季的划分通常采用农历二十四节气两种标准。
农历划分法。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二十四节气划分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为夏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为秋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冬季。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已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
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对季节采取了科学的划分,以便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的节奏相吻合。
【相关链接】
黄 香 温 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中生活很艰苦。在母亲生病期间,黄香一直守护在母亲病榻旁请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帮着父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尽量不让父亲操心。
夏天天气热,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虽然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觉得很热。入夜了,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却不见了小黄香。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满头大汗地从父亲的房中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扇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每天晚饭后,都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能早些入睡。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想父亲干了一天的活,一定很累也很冷,于是他每天晚上读书完毕后,给父亲铺好被子,便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然后才让父亲睡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传千古的孝子,当时对他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黄香]
老莱斑衣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对待父母非常地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给父母吃,把最好的衣物给父母穿,把最好的用品给父母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老莱子在父母亲的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了。
由于父母已九十多岁了,身体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昏眼花。跟他们讲话,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艳,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有一次,老莱子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父亲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延伸阅读】
如何孝养父母
俗话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要想让子女孝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父母的恩德深似海,如何做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1.悦亲是第一要诀。使父母心情愉快,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
2.在饮食上,即使是家常的菜蔬,也要咸淡得宜,生熟适中,不能潦草。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只要父母高兴,就是尽了心。
年老的人,脾胃功能退化,饮食难得消化,做的食物,要炖得软烂的,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的食物不要给父母吃。食不可过饱,饮食的合理调理,子女也要放在心上!
3.在衣着方面,要冷暖合宜。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所以在四季的给父母的穿着一定要注意,随时关注着天气和父母的身体,以便及时更换衣服。
4.父母要是生病,一定不可懈怠,要及时带父母去医院检查。在父母生病期间,要小心服侍,在饮食方面也要多以清淡为主,不离父母床前,还要经常为父母擦洗身体,换洗衣服,。
5.父母的行住坐卧,都要尽心关照,要父母过得安稳自在。
[3老莱子]
【原文】
事虽小 勿擅为① 茍②擅为 子道亏③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