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2787100000012

第12章 近代时期(2)

1872年,李鸿章首先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76年,沈葆桢开办基隆煤矿。1877年,李鸿章派唐廷枢成立开平煤矿;1878年在上海筹设机器织布局,1880年在天津创办电报总局,次年修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888年,黑龙江将军恭镗成立漠河矿务局,开发金矿。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建立铁厂。

至19世纪90年代,这类企业共办了20多个,企业资金由政府垫支与招集商股构成。除少数几个外,大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用人、行政、经营大权都掌握在官方手中。产品部分由政府调拨,其余可在市场销售,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训练新式海军:训练新式海陆军也是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清政府在1862年成立天津洋枪队,陆续推广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1874年,清廷筹议海防,次年(光绪元年)命李鸿章等督办南北洋海防,训练新式海军,后又陆续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

其中,北洋水师的实力最强,舰只绝大部分购自外国,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统辖。南洋水师只是部分战舰由中国自造,也配备了一些购自德国的战舰,由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统辖。福建水师由闽浙总督管辖,规模较小,多数战舰只由闽局制成。

1885年10月,清政府又成立了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大臣,奕劻及李鸿章为会办大臣,购买了一批外国军舰。

1887年以后,海军经费被慈禧挪用,海防建设遂停止。

派使节驻外:1875年,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兼驻法国,是为中国派出驻外的公使之始。同年,又任命陈兰彬、容闳分别为驻美正、副使,次年派何如璋出使日本。1878年,派崇厚出使俄国,同年命刘锡鸿出使德国。至1894年,清政府先后向12个国家派出了使节。

继1862年北京同文馆举办后,1863年李鸿章又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次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设立广州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

创办军事技术学堂:清政府还创办了一批培养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学堂,主要有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附设设立的马尾船政学堂,1867年李鸿章在江南制造局附设设立的上海机器学堂,以及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湖北矿业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

这些学堂都开设了外语、自然科学及某些专业技术课程,聘请部分外籍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及学堂制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封建学塾有很大不同,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1881年又以“沾染外洋习气”为由全部撤回。

1876年,南洋大臣沈葆桢从马尾船政学堂学员中选派30名学生,分赴法国和英国学习造船和驾驶,开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洋务派也重视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主要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北京同文馆译书处,聘请中外学者合译西书,译介了大量西方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及兵学、矿学、医学、通讯、驾驶、冶炼等专业技术书籍。李善兰、徐寿、华衡芳及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林乐知等人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自己最早的一批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建成了第一支近代海军,创办了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并派出留学生,大规模引进西方经济技术和科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守旧的社会风气,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准备了技术和人才条件。

然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主持者本身兼有封建官僚身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只把改革局限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内,拒绝对封建政体做相应变革,致使封建政体及其意识形态束缚、压抑了资本主义因素,引进的先进技术也因受腐朽制度及习气的侵染而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洋务运动本身所包含的这些矛盾和缺陷也窒息了改革的活力,虽然耗费了大量资财和时间,却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小知识

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

曾国藩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

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

江南大营溃散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不久后就病死了。

北洋军阀的统治

军阀的起源可追溯到湘淮军阀。1885年(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在天津办北洋讲武堂,为后来的北洋军阀集团准备了班底。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恃的湘军和淮军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面崩溃。李鸿章新建的北洋海军也全军覆没。

为了支撑危局,镇压人民革命,清政府于1894年冬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天津附近小站训练新式陆军。1895年,清政府又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接统这支军队,归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

北洋军是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来进行训练的,与旧式军队有所不同,故称编练新军。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北洋军阀集团的成立: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军,一开始就注意搜罗党羽,拼凑班底。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凯老朋友和号称“北洋三杰”的由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此外还有曹锟、张勋等人,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基本骨干,成为北洋军阀各派系的首领。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得到西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及其北洋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1899年12月,清政府派袁世凯率领北洋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从而得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赏识。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了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3年,清政府开始改革军制,成立练兵处。袁世凯受任会办大臣,又负责编练新军。他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并将新军改名为“北洋常备军”。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建成,兵额达6~8万人之多,其中五镇都由袁世凯统制。几年中,北洋军的势力由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等地。随着北洋军的扩充,袁世凯及其亲信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一个以袁世凯为头子的能左右朝政的武装政治集团--北洋军阀集团。

直、皖、奉三系:1911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靠北洋军一方面迫使清政府交出实权,另一方面又迫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妥协。1912年,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实力对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从此开始建立起北洋军阀对中国长达17年之久的反动统治。

1913年,袁世凯又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建立并巩固了专制独裁统治,并靠出卖国家权益换取了帝国主义的支持,成为各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内部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

直系首领是冯国璋(直隶河间人),后是曹锟和吴佩孚,主要依靠英、美帝国主义,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即江苏、江西、河南、湖北等地区。

皖系首领是段祺瑞(安徽省合肥人),段祺瑞和直系首领以前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干将。袁世凯死后,直、皖两系争权夺利斗争愈加厉害,后来皖系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踞在安徽、湖南、浙江、福建等省。

奉系首领是张作霖(奉天海城人)。张作霖以前不是北洋系统,但与北洋军阀有一定历史渊源关系,一般都将他列为北洋军阀的一派。奉系军阀后来也投靠了日本帝国主义,主要盘踞在东北地区。

自此以后,各系军阀争权夺利,连年混战。先是皖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控制北京政权。1920年发生直皖战争,直系军阀联合奉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以直系军阀为主把持了北京政权。1922年又发生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将奉系军阀打败,直系军阀独占北京政权,奉系军阀撤出关外继续盘踞东北。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次年,北伐军消灭了占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直系军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起了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年,奉系军阀退据东北,是年冬与国民党新军阀合流。从此以后,北洋军阀就完全被国民党新军阀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