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2787100000023

第23章 封建社会时期(3)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要求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人以个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强烈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反对人一出生就有罪的说法,认为人是伟大的,人应享受人生的快乐,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是,这种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进步思想。著名意大利诗人和学者波特拉克(1304~1374年)第一次提出了和基督教教会抗争的这种进步思想,因此他被认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人物,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君土坦丁献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关于《君土坦丁献土》文件和真伪的争论一事更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基督教的罗马教皇,是宗教的领袖,被称为“父亲”。他还拥有大片的领地,形成了“教皇国”,罗马教皇就是这个“国”的“皇”,权力高于欧洲各国的君主。

在公元750年,法兰西国王“矮子”丕平曾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国土献给教皇,才形成了这个“教皇国”。但教皇认为法兰西国王的声望太小,只有古罗马皇帝才能代表全欧洲,所以教皇伪造了一个文件,声称“教皇国”是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大帝呈献的,而且整个罗马帝国都臣属于教皇。据此推理,那么整个欧洲都应听命于教皇。从此,代代教皇都把个伪造文件当作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凭证。

到了15世纪,有一个天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瓦拉,他精通古代语言文字。经过研究,他发现《君土坦丁献土》的文件是用8世纪的拉丁文写的,而君士坦丁大帝是4世纪的人,他怎么能用8世纪也就是几百年以后的拉丁文字写文件呢?瓦拉拆穿了教皇骗人的把戏,把教皇“神圣”的假面具揭露出来。

《君士坦丁献土》是象征教皇权力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假的,那教皇的权力又怎么能是至高无上的呢?因此,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大厦就摇摇欲坠了。那些基督教宣扬的绝对权威等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打了一个大胜仗。

这样,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精神枷锁中终于解放出来了,人们终于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人们在学习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出许多辉煌的艺术精品。

佛罗伦萨:当时文艺复兴的最大中心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在建筑、绘画和雕刻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建筑家布鲁列民斯建筑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中央圆顶,有20多层楼高,在周围建筑物的映衬下,显得无比的雄伟和壮丽,毫不逊色于中世纪的其他教堂。

多纳太罗雕刻的艺术品以逼真生动著称,其中为帕都亚城城中广场雕刻的军人骑马像最为人称道。这座雕刻充满生气,显示出军人的英勇和威武,是件完美的艺术珍品,是件令意大利人自豪和兴奋的杰作。

科学艺术的发展: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是位多才多艺,学术渊博的文化巨人。他的杰作《蒙娜丽莎》至今仍在法国罗浮博物馆。通过一位少妇的肖像,达·芬奇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她那优美、端庄、发自内心的微笑,猛然看去给人一种柔和、温馨的感觉;当走近画像时,她又仿佛是在嘲讽……她的微笑,使人浮想联翩、令人遐思不己。

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被誉为“人类绘画的极品”,他描绘耶稣在被捕前和门徒的聚餐,耶稣向门徒说出“你们中有人出卖我”时,12个门徒震惊的各种动态,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后代同一题材作品无一能超过达·芬奇。

晚年,达·芬奇致力科学研究,遗留下7000多件速写、手稿和设计图。从中人们发现他在哥白尼之前就否定过地球中心说,在牛顿之前提出了重力法则。他还设计过飞机、战舰、自动车床和蒸汽机等。恩格斯赞扬达·芬奇的科学贡献时说:“多种多样的重要发明都得归功于他。”

和达·芬奇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在建筑、雕刻、绘画上都做出很大成绩。他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一直为后世仿效。他雕刻的《大卫》是个身体健美、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青年,体现了他对正义事业的执著精神和为之奋斗的蓬勃旺盛的精神。米开朗基罗在罗马教皇宫的西斯廷礼拜堂屋顶上作的壁画,面积达300平方米,至今仍吸引千百万人的注目。

在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意大利还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康帕内拉。他在《太阳城》中虚构了一个没有私有制,社会财富和产品都由社会成员享用,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家改造现世社会的理想方案,其中一些观点还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

以意大利为中心,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了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如德国的马丁·路德)、文学家(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社会主义思潮的创见者(如英国的莫尔)、自然科学家(如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伽利略等)、哲学家(英国的培根等)等。

在这些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推动下,文艺复兴为中世纪的文化增添了光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文艺复兴预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表明人类对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英国的奠基人--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在英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人纪念她,崇拜者不计其数。人们公认,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她,英国和西方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伊丽莎白的身世: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同安妮生下伊丽莎白后,不到三年就厌倦了这份曾经轰轰烈烈的爱情,将安妮王后投入阴森可怖的伦敦塔,囚禁至死,起因还是她没有生儿子。亨利八世后来又立过四位王后,第三位终于给他生了儿子。至于前面的女儿,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丽莎白的宫女看到这位小公主一天天长大,衣服越来越不合身,不得不给国王写信,要求给她做一些新衣服。

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个小国王当时只有10岁,6年后也病死了。继任王位的是玛丽,虔诚的天主教徒,她认为母亲的死和她遭受过的苦难同新教有关,便对新教徒进行了残酷镇压。短短三年间,伦敦等地就被她烧死300多人,史称“血腥玛丽”。

新教徒不堪压迫,他们拥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这自然引起“血腥玛丽”的嫉恨,她把妹妹投进了伦敦塔。“血腥玛丽”不到40岁就死了,这时,本来谁也不看好的伊丽莎白成了王位唯一的继承人。

出色的统治: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之后,首先处理了新教和天主教的纷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她决心避免玛丽女王的极端做法,采取中间道路。她宣布新教为国教,使新教徒感到满意,但如果有人私下参加天主教派集会,她也不加以迫害。女王的宽容赢得了人民对她的忠诚。

海上霸主:伊丽莎白在位时,英国与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关系一直很紧张。1588年,西班牙有名的“无敌舰队”气势汹汹地驶进了英吉利海峡。

当时,英国海军的力量比较弱。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伊丽莎白一世表现得英勇无畏,她亲自前往军队,激励士兵们为祖国奋勇作战。结果,“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英国从此成为海上霸主。

伊丽莎白时代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英国经济发展,文艺繁荣,许多伟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女王喜欢看戏,支持剧院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给莎士比亚以财政支持。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王之一,是大英帝国的奠基者。她终生未婚,放弃了爱情而选择将自己交给国家。她拥有“童贞女王”的称号,保持着棕红色的假发和涂着深重白色铅粉的妆容,威严地统治着整个国家。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前,还为英国做的最后一件好事,那就是立下遗嘱,把王位传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使这两个国家联为一体,从而缔造了一个强大的不列颠王国。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线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残酷的圈地运动: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

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恶劣后果: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