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2787100000024

第24章 资本主义时期(1)

争夺海上霸权

16世纪下半叶,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扩大海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可是,西班牙自16世纪中叶,殖民势力范围就已扩大到欧、美、非、亚四大洲。它依靠庞大的舰队,垄断许多地区的贸易,干预欧洲国际间的事务,称霸欧洲,成为英国对外扩张的主要障碍,英西矛盾日益尖锐。

矛盾逐渐激烈:在英女王伊丽莎白统治初期,英国的海军力量比较薄弱,不敢同西班牙公开较量,常利用一些称为“海狗”的冒险家进行海盗和走私活动,借以扰乱西班牙航线。豪金斯·德雷克等人,就经常在海上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到美洲走私或贩卖奴隶。他们把劫掠所得与女王共享。女王封授他们以海军上将头衔,还用德雷克抢来的钻石装饰王冠。

16世纪80年代,英、西的斗争全面展开,英国支援西班牙属地尼德兰革命,以图削弱西班牙;西班牙则通过外交使臣和间谍,在英国扶持天主教势力和分裂势力,力图推翻伊丽莎白的专制统治,把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扶上王位。而伊丽莎白则下令把囚禁了20年的玛丽和其他阴谋分子公开处死。英西矛盾就此激化,武装冲突不可避免。

频繁的海上纷争:1588年,西王腓力二世派出包括100余艘战船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无敌舰队”排成月牙形,浩浩荡荡驶进英吉利海峡,向英国开战。这支舰队由麦地纳·西东尼亚公爵担任总指挥。

对于气势汹汹的“无敌舰队”,英国舰队并不正面迎战,只是让少数快速战舰绕过敌舰,跟随其后,等待机会突袭掉队和帆桨损坏的敌舰。1588年8月7日夜间,天空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把6艘旧船点燃,船内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6条火龙向西班牙舰队疾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无敌舰队”一片混乱,许多船只被烧毁。

8月8日,两军在加莱港的东北海域进行了会战。西班牙的战舰外形壮观,但并不灵活,成为英国战舰炮火集中轰击的目标。英国战舰行动轻快,远距离开炮时,炮火又猛又狠,“无敌舰队”的许多舰船纷纷中弹起火。相反,西舰向英舰开炮射击时,却往往不能命中。因为英舰在远处灵活闪避,行动自如。这种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双方弹药用尽才告结束。此时的“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西东尼亚公爵眼看大势已去,登陆无望,只得命令舰队进入北海,绕过不列颠群岛返航西班牙。在这次远征英国的行动中,“无故舰队”损失战舰63艘,英军却连一艘船都没有损失。

逐渐迈出扩张的脚步: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海上争夺一直延续到公元1604年,直至伊丽莎白一世逝世,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的国王继位,称詹姆士一世。他同西班牙结盟,战争终于结束。

在英国海军崛起以前,西班牙一直是海上霸主,可最后大西洋上飘荡的却是米字旗,英国终于成为亘古以来前所未有的海洋大帝国。

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开始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向印度和美洲渗透和扩张,先后在苏拉特、冈比亚、马德拉斯建立了商站。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爵士曾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这句话成为了英国的座右铭。

小知识

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是指照耀在部分领土上的太阳落下,而另一部分领土上的太阳仍然高挂的帝国,通常用来形容繁荣强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如今在一些场合用来形容帝国主义。

日不落帝国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来源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19世纪,这一词被普遍作为大英帝国的别称,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那时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把大英帝国用粉红色标出,生动地表现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

法国启蒙运动

18世纪法国产生了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反动势力为目标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在政治上、思想理论上为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提供了精神武器,并在世界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的产生背景:启蒙运动产生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出现危机、资本主义关系已经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17世纪法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专制制度从全盛走上衰落是在路易十四(1661~1715年)、路易十五(1715~1774年)和路易十六(1774~1791年)统治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在法国天空上,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启蒙运动的发难者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父让·梅利叶(1664~1729年)。他生前默默无闻,临终时留下三卷巨著《遗书》,公开了隐藏多年的其实思想。他坚决否定一切宗教和教会,尖锐批判天主教义和专制制度,为启蒙运动的方向开了路。他还预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社会必将来临。

伏尔泰:伏尔泰(1694~1778)从18世纪20年代起就投身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在启蒙运动中积极活动约60年。他出身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在贵族学校读书时受到过歧视,种下了他反抗封建特权的种子。后因写讽刺专制制度的作品曾2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并于1726年被驱逐出境,大半生流亡在外。

伏尔泰是博学而著名的作家,高举着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写出的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派遣学通信》。他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抨击教会的欺骗说教。他说宗教本身就是弥天大谎,称天主教为“恶根”,教皇为“禽兽”。政治上他倡导建立“开明君主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由于高寿,伏尔泰几乎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全过程。无论就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丰,还是从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来说,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的无可争辩的领袖,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启蒙泰斗。

孟德斯鸠:孟德斯鸠(1689~1755年)出身于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省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长期社会考察,使他更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揭露专制制度罪恶,严厉抨击暴君政体,并探寻其必然灭亡的规律。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比较激进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卢梭(1712~1778年)。他祖籍法国,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卢梭当过学徒,也曾浪迹天涯,体察过封建专制的黑暗和人间不平。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指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有了贫富,社会出现不平等,一切道德风俗的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用法律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他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主张均衡贫富,实现小私有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学说。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公民以契约形式结成的国家,公民是“主权者”,人人自由平等。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如果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犯了人民的主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他的这一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的反映。罗伯斯庇尔本人就是卢梭思想的狂热信徒。

众多崛起的思想家: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如狄德罗(1713~1784年)、霍尔巴赫(1723~1789年)、爱尔维修(1715~1771年)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做斗争。

在狄德罗主持下编纂的百科全书称《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全书35卷,编辑出版历时30年,参加撰稿近200人。绝大部分启蒙学者都汇集在百科全书的旗帜下,其中既有著名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也包括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和布封、哈勒,文学家博马舍以及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和杜尔哥等人,具核心人物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几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宣传的唯物论和无神论,为百科全书奠定了哲学基础。

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旗帜,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但他们的唯物论仍是机械唯物论,在解释社会和历史现象时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启蒙运动的意义: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成为整个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并直接推动和影响了欧洲和北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776年,英国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这直接来自启蒙思想。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领导的文学革命和康德开启的哲学革命,俄国的普希金、拉吉舍夫和十二月党人,都直接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都自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和学生。

法国启蒙运动所提出的口号、思想和原则,也在我国产生了历史的回响,19、20世纪之交,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启发和鼓动过不止一代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实践,辛亥革命的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科学和民王的赞颂,都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攻占巴士底狱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座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

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因此,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巴士底狱同时也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就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压迫与反抗:公元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为了筹款吃喝玩乐,召开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法国的国民分为3个等级。僧侣为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为第三等级。参加“三级会议”的代表多是工商业者、银行家、律师等,他们趁开会的机会提出要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这和路易十六的初衷大相径庭,本想让议会想办法筹钱的,谁知变成了限制自己权力的障碍。路易十六震怒了,他马上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议会开会。

国王的行为不仅没压住第三等级代表的反抗,反而把他们积压在胸中很久的怒火点燃了。议员们表示一定要制定一部代表全体法国民众利益的宪法,否则决不罢休。国民议会于是改名为“制宪会议”,公开反抗国王。

这一来惹得路易十六暴跳如雷,他偷偷向巴黎调集了大量军队,准备逮捕第三等级代表,用武力解散国民议会。消息传出后,巴黎民众非常愤慨,纷纷上街游行。

当游行队伍正在行进的时候,突然遭到国王的龙骑兵的血腥镇压。7月13日清晨,巴黎所有教堂敲响了警钟,巴黎的市民纷纷手持各种简陋的武器,走上街头去攻击军队,并攻占了武器库。

深夜,巴黎的大部分地区已控制在起义者的手中,原三级会议的选举人会议代表借起义之声势,迫使原巴黎市政府同他们组成新的市政机构--常设委员会,并决定建立一支由1.2万人组成的国民自卫军。7月14日,起义群众包围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巴士底狱座落在圣安东工人区的出口。里边关有大批的政治犯,监狱塔楼上架设的大炮对准了市区。当群众发现一队龙骑兵悄悄开进巴士底狱时,便开始了进攻。监狱内的守卫负隅顽抗,激起起义群众的更大愤怒。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巴士底狱被占领。至此,起义群众控制了巴黎整个市区。

巴士底狱攻陷:7月15日,巴伊当选为巴黎市长,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的自由派贵族拉法叶特成为“国民自卫军”的司令。

路易十六看到大势已去,被迫下令撤军,承认制宪议会,他的解散制宪议会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巴士底狱的被攻陷,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一光荣的日子,法国人民把7月14日作为法国的国庆日。

巴黎起义的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响应。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攻占王宫,废除王权,法兰西共和国建立。

兵败滑铁卢

1815年初,被放逐在厄尔巴岛的拿破仑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发生争执,不甘心失败的拿破仑乘机率旧部划小船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经过3天3夜的航行,在法国南部的儒昂湾成功登陆。

双方积极备战:当地士兵见到拿破仑,都欢呼雀跃,纷纷跟随他进军巴黎。波旁王朝连忙派出阻击部队,但因其中的将领多是拿破仑旧部,所以纷纷归附,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就顺利进入了巴黎。复辟的国王路易十八见大势已去,仓皇出逃。拿破仑重登王位。

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大惊失色,他们立刻停止了争吵,迅速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

英国的威灵顿元帅从北边向法国进军,一支由普鲁士布吕歇尔元帅统率的普鲁士军,作为他的增援部队从另-方向前进。奥地利的施瓦尔岑贝格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发。而作为后备军的俄国使团,正带着全部辎重,缓慢地穿过德国。

联军约定在6月20日左右开始行动。法军方面,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已有18万人集结在鹰旗之下,他希望到6月底能有50万人上阵。但令拿破仑遗憾的是,过去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已不愿再为拿破仑效力,这对法军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