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百科知识博览
22787100000006

第6章 封建社会时期(2)

弊端重重:在王莽当政期间,还挑起了对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大量征发徭役和物资,使人民更陷入悲惨境地。王莽却用搜刮来的民财肆意挥霍,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他还托言古时皇帝纳120女致神仙,将民间女子大批选入宫中,供其淫乐。

王莽改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更始元年(公元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刘秀加强统治的措施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限制权利:鉴于西汉末年”上威不行,下专国命“的教训,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之名。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加剧抑夺三公职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刘秀又加强了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建武六年,刘秀又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1/10。这些措施强化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总揽权纲“的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

安定民生: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如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并且罢郡国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试,一度废除了更役制度。次年,刘秀又令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遣散还乡,发弛刑徒屯田边境以代替征调的戍卒等等。

减轻徭役:据史书记载,光武帝刘秀统治的后期”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这多少反映了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特别是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刘秀前后9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规定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对于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人身保障,规定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灸伤奴婢的要依法治罪,又废除了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法律。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对于广大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武初年,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1/5,田野荒芜。到建武五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土地逐渐得到垦辟。光武帝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2100多万。

施行”柔道“:光武帝统治时期,史称”中兴“,但是,东汉政权却是建立在世家豪族的基础上的。刘秀在即位之后,就宣称要以”柔道“治天下。

所谓”柔道“,实则就是扶植和保护世家豪族的利益。建武十五年,刘秀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针对当时”田宅逾制“和隐瞒土地户口的严重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郡县守、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中”多为诈巧,不务实核“,”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结果激起了各地农民的反抗,郡国的豪强大姓也乘机作乱。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农民的反抗斗争进行分化和镇压;对于大姓兵长,则在处死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等十几名郡守之后,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让步。光武帝在其统治末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以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的混合物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治。

小知识

阴丽华

阴丽华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代著名的齐相管仲之后。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称帝之后,阴丽华成为了他的宠妃,备受光武帝的宠爱。

建武十七年,即刘秀扫灭群雄、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五年,阴氏被册封为皇后。永平七年,阴丽华病逝,与刘秀合葬于原陵。史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卒于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25年),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又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文学活动都与洛阳关系密切。

曹操生平: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他的祖父曹腾,年轻时就进入宫中充当太监,先后服侍过顺、冲、质、桓多位皇帝,出入东汉宫中长达30余年,还曾被封为费事侯。因宦官不能生子,东汉朝廷允许宦官养子袭爵,曹腾便领养了一个儿子曹嵩继承自己的爵位。曹嵩便是曹操的父亲,曾做过东汉朝廷的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职。由此来看,曹操的家庭在当时的东汉社会还是拥有相当的政治地位的。

曹操自幼就很机灵,善于见机应变,生活放荡不羁,喜欢打猎练武。在20岁那年,曹操被地方郡县推举为孝廉,来到了东汉京城洛阳,很快便在朝廷中担任了洛阳北部尉,负责维护洛阳城的社会治安秩序。当时的洛阳,皇戚国亲、达官显贵云集于此,他们凭借政治特权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一般官员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曹操上任以后,为了整顿社会秩序,赶制出五色大棒10余枚,悬挂在大门右侧,并张贴告示,上写“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但这并没引起京城达官显贵们的充分重视,他们还以为曹操是以此吓唬普通百姓,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有一天,汉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叔半夜里外出,触犯了夜禁法令,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他抓起来棒杀了。这件事在当时的洛阳城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些为非作歹的地方豪强、达官显贵从此不敢再犯禁令,行为收敛了许多,洛阳城的秩序很快便有了很大改观。

初露锋芒:公元189年,极端残忍的陇西军阀董卓率军攻进京城,废掉了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自封为相国,独揽朝中大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极力拉拢曹操,任命曹操担任骁骑校尉。曹操见董卓将整个东汉朝廷搞得乱七八糟,各地豪强、地方官员都不愿臣服于董卓,自己就坚决拒绝了董卓的拉拢,并改换姓名伪装一番顺利逃出了京城,然后迅速招募军队,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

在全国各地的武力讨伐下,董卓感觉洛阳已无法坚持下去,便挟持汉献帝并强迫洛阳几十万人口西迁长安,一路上杀人放火,将洛阳及周围地区几乎变成了无人区。公元192年,董卓在长安被部将吕布所杀,李僱、郭汜等人又赶走了吕布,劫夺了汉献帝,各派军阀互相混战,凭自己的军事势力割据一方,东汉朝廷早已名存实亡。

这时的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实力一天天大了起来。他在兖州镇压了黄巾军,收编黄巾军30多万人,选其精锐组成了“青州兵”,这支军队后来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主力。

政治才智:面对全国军阀割据的局面,曹操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知人善用,尊重人才,多次发布求贤令,网罗了大批有用之士。这些人为曹操集团出谋划策,为其统一北方做出了很大贡献。谋士毛蚧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于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这一合理建议很快便被曹操采纳。于是曹操自己亲自到洛阳朝觐皇帝,将当时的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政治中心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为了解决军队粮草问题,曹操还颁布了屯田令,大兴屯田,重视农业生产,很快在自己的统治区出现了“仓廪丰实”、“所在积粟”、“百姓殷足”的大好局面,为以后进行统一战争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统一北方: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当时曹操的军事实力尚不及袁绍,但袁绍的谋士许攸智谋过人却得不到袁绍的信任,-气之下许攸便投奔了曹操。曹操奉许攸为上宾,给予他很高的礼遇。许攸帮助曹操出了一个打败袁绍的妙计,让曹操出奇兵偷袭了袁绍屯备粮草的重地乌巢,将袁绍的一万多车军粮烧了个精光净光。消息传出,袁军大乱,曹操乘机出兵,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并很快统一了北方地区。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稍作休整就率大军南下,准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在这种形势之下,孙权、刘备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回到了洛阳,下决心整顿内部,进兵关中,等待时机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谁知壮志未竟,于公元220年因劳累过度因病而死,终年66岁。

戎马一生的曹操,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爱好,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乐府诗20余首、散文40多篇,其中的五言诗《蒿里行》、《苦寒行》、《却东北行》等,均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现实。

三国鼎立

189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执政的何太后之兄何进联络袁绍,杀宦官蹇硕。袁绍、何进等密谋尽杀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阳为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后,尽揽朝政。他废黜少帝,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的专横激起了东汉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对,酿成大规模的内战。董卓入洛阳后,袁绍出奔冀州,桥瑁假借朝廷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

纷争不断: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193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经过激烈的混战以后,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占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董卓入洛阳后,曹操逃至陈留,聚兵反抗,成为关东联军的一支。他在济北诱降黄巾军30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一些豪强地主武装。

建安元年,曹操把献帝迁到许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并屯田续资。公元200年,曹、袁两军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北方大部。

猇亭之战:207年,曹军出卢龙塞,打败侵扰北方的乌桓。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鲁肃受孙权之命与刘备会晤,商讨对策。诸葛亮又受刘备之命,于柴桑与孙权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曹操北归以后,用兵于关中、陇西,把统一范围扩及整个北方,不久自封魏王。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刘备军相持。222年,汉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刘备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

猇亭之战以后不久,蜀、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体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40余年之久。

小知识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07年冬至208年春,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见到。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提出应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西晋的统一

222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大举进攻东吴,但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为蜀后主,由诸葛亮等人辅助。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自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227~234年)6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于公元234年死于两军阵前。

此间,魏帝曹丕已于魏黄初七薨(226年),其子曹睿继位,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此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汉中,与诸葛亮、姜维等蜀将交战,遏制了蜀国的北扩。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数路人马伐蜀,并于当年攻占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后,蜀吴联盟不攻自破,吴国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王朝,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此时,东吴的皇位已传于孙皓。吴主孙皓沉于逸乐,不问国事,致使司马炎大举发兵伐吴。晋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公元280年,晋军攻克建业,孙皓面缚请降,至此西晋统一全国。

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重镇。洛阳在东汉时已经成为首都及中原最大的商业中心。东汉末年,洛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洛阳兴衰:220年曹丕称帝后,从河北等地迁居民数万以充实洛阳,并在汉宫的基础上重新建筑洛阳宫城和外城。随着北方地区的逐步统一,洛阳的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洛阳城中的丝织业、制盐业、冶铁业比较发达,商业已逐渐兴盛。全城有三个主要市场:金市、马市和羊市。西晋统一后,以洛阳为国都,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并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全国各地的珍贵商品在洛阳市场上都有出售,从绢布、粮食、药材、器皿到生产工具,应有尽有。西晋八王之乱后,使洛阳腹地的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310年,匈奴刘曜攻破洛阳,纵兵劫掠,洛阳再次毁于战火。永嘉之乱后,十六国统治的100余年间,洛阳几成废墟。

迁都风波: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很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但是,孝文帝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便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