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还没有找到他们内在真正的财富,也就是存在灿烂的喜悦,和伴随而来不可动摇的平安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他们无视于内在已经拥有的,不仅包含,而且还远超过世间财的无限量的宝藏。他们向外攀缘,追寻片面的享乐或满足、肯定、安全感或爱。
作品简介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的人就好比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东西,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感到迷失的时候。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忘记了儿时的梦想,忘记了那个曾经带给自己欢乐的花花世界,却换之以一颗戒备而愤怒的心面对这个充满欲望的物质丛林。我们纠缠于那些每天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纠结于那些遇到的不公和委屈,却忘了生命的真正所在。
你或许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你或许无法摆脱过去留给你的痛苦,你和你的伴侣或许总是纠缠在无尽的相互伤害中,怎样解决这些永远困扰我们生活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呢?
阅读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在这本书中还有活生生的能量,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感受到这种能量。它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读者去体验书中的内容并改善自身的生活。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已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00多万册,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灵之书。
篇目选摘
有一个乞丐在路边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个路人经过。“赏我几个零钱吧?乞丐喃喃地说,顺手伸出了他那顶老旧的球帽。“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你,路人回答说,接着就问道:“你屁股坐着的是什么?“没什么,乞丐回答,“只是口旧箱子,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坐在上面。“你打开看过吗?“没有乞丐说,“何必呢?里边啥也没有。“打开看一下,路人坚持着说。乞丐勉为其难地撬开了箱子,这时他喜出望外,满脸狐疑,因为他看到箱子里装满了黄金。
我就是那个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却叫你看宝箱里面的路人。我指的不是这个寓言里有形的箱子,而是与你更贴身的宝箱———你的内在。
“可是我并不是乞丐呀!我知道你会抗议。
凡是还没有找到他们内在真正的财富,也就是存在灿烂的喜悦,和伴随而来不可动摇的平安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他们无视于内在已经拥有的,不仅包含,而且还远超过世间财的无限量的宝藏。他们向外攀援,追寻片面的享乐或满足、肯定、安全感或爱。
一提起开悟这个字,我们便会在观念中产生超人成就式的幻觉,我只喜欢保持这样的方式,可是开悟只不过是与存在和一时觉受到的自然状态罢了。它是一种与不可预测、不可摧毁的东西联系的状态。那个东西,说来几乎是矛盾的,它既是你,却又无法超过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够找到你的本性。这份联系感的丧失,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分裂的幻象。你便会有意识地感知自己是一个孤离的碎片。恐惧因此而生,内在和外在的冲突变成了常态。
我甚爱佛陀用“离苦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把开悟给定义出来。这里面没有任何超人的影子,对吗?当然就定义而言,它并不完整。因为它只告诉了你开悟不是什么:不是受苦。然而却没有说明受苦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这一点佛陀却避而不谈,他的沉默暗示了你必须自己去找出来。他使用反义,为的是不让你的头脑把它制造成一个可以去相信,或者一个超人般的成就,一个你无法企及的目标。可惜绝大部分的佛教徒无视于佛陀的苦心孤诣,却一迳地相信开悟非佛陀莫属,与他们无缘,至少这一辈子甭想。
你提到“存在(Being)这个字,你可以解释它的意思吗?
存在就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一体生命,它超越那个充斥着无数形象且受制于生死的生命。然而本体不仅超越形象,也以最内在无形且不灭的本质,存在于每一个形象的内在深处。这意味着它是你当下就可以触及的最深处的自我和自性。不过不要企求透过头脑去掌握它。不要试图去了解它。只有当头脑静止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它,当你全然而深刻地专注在当下的时候,存在才能被感觉到。不过它绝不可能被心智头脑所了解。如果能够对存在的觉知失而复得,并且安住在那个“觉受的体悟的状态,就是开悟。你说的“存在指的是神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你不直说?
神这个字经过数千年的滥用,它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了。我偶尔会用,不过情况极少。我说的滥用,指的是那些无缘一窥神所蕴含的那个无限灵性的人,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信誓旦旦地使用它。再不然,就以一副“予岂好辩哉的态度,与人争辩。这种滥用导致了荒谬的信念、主张、和我执的幻象,比如说“我的或我们的神才是唯一的真神,你的神是假的。再不然就如尼采所宣称的,“上帝已死。
神这个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封闭的概念。只要这个字脱口而出,就立刻创造了一个形象出来。或许,出现的不再是那个白须的老者,却依然是个自外于你的某个人或某个物的形象,当然,这个某人或某动物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男性。
这个字所蕴含的不变实相,绝不是神或存在,或任何文字可以定义或诠释的。所以唯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这个字所指涉的那个(That),对你的体验究竟是一个助力抑或障碍?它是否指向一个超越它自己的超验实相?还是它太过于灵巧敏捷,反而落入你头脑里的一个概念,好让你相信它,奉为心理的偶像呢?
存在这个字无从解释起,神这个字也一样。然而,存在的优势是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把那不可限量的无形,化成一个有限的实体。你不可能用它塑造出一个形象出来。它不为任何人所独占。它是你的本质。它就像你本身的临在一样,当下就可以触及的。它是先于我是这个,或我是那个之前的我是。因此由存在这个字到存在的经验之间,只隔着一小步。
体验这个实相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是我们对心智头脑的认同。它使思想变成强迫性。无法停止思想是一种可怕的痛苦。可是几乎每个人都饱受这种痛苦,但是反而视为平常而习焉不察。这种持续不断的思想噪声,阻挡着你,使你无从发现那个与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宁静。它也创造了一个心造的假我,因而投下恐惧和受苦的阴影。这方面稍后再做更详细的审视。
哲学家笛卡儿在提出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的时候,自信已经找到了最根本的真理。事实上,他表达的是最基本的谬思:把思考等同于存在,并且把身份认同等同于思考。强迫性思考者,这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写照,活在一个明显的孤离状态,活在一个问题与冲突不断、一个疯狂而复杂、一个反映了心智头脑不断支离的世界里。开悟是一个圆满的状态,是一个由“合一而达到平安的状态。也就是与生命的外显层面———这个世界,以及你最深处的自我合一,并且与生命的隐含层面(原始状态)———存在的合一。开悟不仅只是受苦和内外冲突的了断,也是不断思考苦牢的终结。这样的解脱简直不可思议!
心智认同创造了一个由概念、标签、形象、文字、批判和定义所组成的不透光的屏幕。它阻绝了所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它隔阂了你和你自己、你和你的同胞、你和大自然、你和神的关系。这一道思想的屏幕,创造了孤离的幻相———那个造成了你和“他人是完全独立的区隔的幻象。这也使你遗忘了一个核心的事实,就是在外形和各自不同的形式层面之下,你与万有皆是一体的事实。我所谓的“遗忘,指的是你不再感觉你和这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合一了。也许你相信它是真的,可是你不再知道它是真的。信念固然可以带来宽慰,可是只有透过亲身的体验,它才能释放你。
思考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当事情失去平衡的时候,疾病便因此而生。例如:身体里的细胞分裂和增殖是正常的,可是当这个过程无视于整个有机体,而持续地快速增生的话,我们便生病了。
注:心智如果运用得当,是一个超级利器。然而如果误用了心智的话,却极具摧毁力。更正确的说法是:问题不在于你使用了你的心智———一般而言你根本没有使用它,而是它在使用你。这就是疾病。你相信就是你的心智头脑。这是一个幻相。这个工具已经反客为主掌控你了。
我不苟同这种说法。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有很多漫无目标的思考,这是真的。不过我仍然能够选择运用我的心智头脑而有所得和有所成就,而且我经常这么做。
会解谜语或是制造原子弹,并不表示你会运用你的心智头脑。头脑就像喜欢啃骨头的狗一样,喜欢啃问题。这也是它能够解谜语和制造原子弹的原因。这两者你都没有兴趣。我请教你:你能够随心所欲地摆脱你的头脑吗?你找到了控制头脑的“开关吗?
你是指停止全部的思考?没有,我不能。只除了极短暂的一刻。
那么头脑就在使用你。你无意识地与它认同了,因此你甚至不知道你是它的奴役。这几乎就像你不知不觉地被附了身一样。你错把附身的实体当作自己。当你明白你不是那个附身的实体———思考者的时候,就是自由的开始。知道这一点使你能够观察这个实体。你开始观察思考者的那一刻,便启动了一个更高的意识层面。然后你就开始明白,还有一个超越思想,而且更宽阔的智能境界。相较之下,心智头脑只是这个智力的沧海一粟罢了。你还会明白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美、爱、创造、喜乐、内在的平安———都来自头脑之外。你便开始觉醒了。
———摘自《当下的力量》“开悟———到底是什么
当你没有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以及在你取得临在的意识频率之前,所有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就是残缺不全而且彻底地失能。也许有似乎完美的片刻,比如“在爱里的时候。可是外表的完美,终究难逃争执、冲突、不满和情感或肢体暴力的递增而画下句点。似乎大多数“爱的关系都会很快地以爱/恨交织的关系收场。爱在转眼之间变成了野蛮的攻击、敌意、或者情爱的完全撤除。我们视这一切为常情。关系便在“爱与恨的两极之间拉锯,期间的拉辐在几分钟、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让你享受这样的起伏,也让你承受它的痛苦。双方对这个循环产生瘾头,变成了家常便饭。这个剧码给他们活着的感觉。一旦正负两极之间失衡的时候,负面和破坏性的循环尽早会发生,并且开始加速增强,那么关系的瓦解便指日可待了。
你满以为只要去除了关系里的负面或破坏性的循环,从此就一切顺利、开花结果了———这无疑是痴人说梦。爱、恨两极是相互依存的,有其一必有其二。正极之中就已经隐含未彰显的负极。两者都是同一个失能的不同面向。我现在谈的是一般所谓的罗曼蒂克的关系,不是真爱。真爱没有对立。因为它源自超越心智的层面。以持续状态呈现的爱,就像有意识的人类一样少之又少。不过当心智流产生间隙的时候,我们可能对爱有短暂而浮光掠影的瞥见。
我们很容易把失能归之于关系中的负面情况,你也可能把失能的来源推在伴侣身上而不在自己。它会以许多种形式显现出来:占有、嫉妒、控制、退缩、积怨、讨公道、冷漠、自溺、情感的索求和操控、强迫性的争执、批评、判断、谴责、攻击、愤怒、无意识地对父母所施加的旧痛报复、暴怒和肢体暴力。
在正向的一面,你和伴侣是“在爱里。起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满足感的状态。你很深刻地感觉自己活着。你的存在因为有个人需要你、欲求你、让你与众不同,而突然间变得意义非凡,而你也对对方投桃报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完整了。这种感觉往往强到让你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地步。
然而,你也许察觉到这个浓得化不开的柔情蜜意里,隐含了一份需求和攀缘。你开始对这个人上了瘾。对方对你的作用就像毒品一样。只要毒品在身你就会骇(high),而只要对方一有可能离开你的念头,就会导致嫉妒、占有、或者企图借着源自失落的恐惧而生情感———要挟、谴责、指控———进行情感的操控。万一对方果然离开了你,便会产生最强烈的敌意,或是绝顶的悲伤和绝望。任何一种情况都会使柔情化为攻击或悲伤的利剑。如今爱在何方?爱能否在顷刻之间化为恨?当初的那些是爱,或者只是一个执着和攀缘的瘾头?
———摘自《当下的力量》“爱/恨关系
人生启示
埃克哈特·托利的著作《当下的力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其中内容值得我们大家反复玩味,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活在当下。
当下在哪里?当下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思维死角。我们习惯性地活在过去,很多人总是活在过去死死不肯放手。对未来则忧心忡忡,但过去的终已过去,不会再来,未来又尚未来临。我们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吗?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当下给忽略了,“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书中启示我们,要及时关注和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做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下就是当我们行色匆匆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个声音轻轻地告诉我们,要注意放慢脚步哦,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哦。当下就是当我们为过去工作上的事情懊悔,或者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坐立不安时,我们不妨放轻松,因为现在没发生什么问题啊。有时候,思虑过多,反倒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拖自己的后腿。
活在当下,会使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拥有。活在当下,会让我们把日常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减到最小。活在当下,会有更为积极的行动力,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该书还告诉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清空自己,其次应该学会专注当下。所谓的清空自己,就如一个空空的杯子,能够容下更多的水。人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更多地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习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专注当下,不必太计较自己的曾经和未来,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有所收获,三要,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这本书还教导我们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下时刻的关键是要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财富,不要做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快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的这些东西,还有的那些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当下的力量。放下思维的束缚,展示真实的自我,活在当下,体会生命的美好,让每一天不虚度,让每一天都充满力量。
向外攀求的幸福与快乐,最终会化成泡影,并且会在最后带给你与所谓的幸福成正比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开示说你现在的幸福也是一种受苦;真正的平和与喜悦从来不是在外界所能寻求的,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自己的内信之中,越是去感受,就会越肯定它的存在,这才是唯一不会消逝的永恒的喜悦,无常世间的幻象,无论看似多么美好,在它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作者简介
埃克哈特·托利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在2011年评选的世界百位灵性导师中,埃克哈特·托利名列首位。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在的人。自1996年以来,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温哥华。
励志名言
1.不要让痛苦之身使用你的心智并掌控你的思考。
2.没有人能够完全免于生命的痛苦和悲伤。
3.人类的痛苦中,有些组成部分都是不必要的,它是你那个没有受到观察的心智主宰你的生命时,所自编自导出来的。
4.一旦痛苦之身掌控了你之后,你就会想要更多的痛苦。
5.一旦你撤离了对心智的认同,对错与否对你的自我感实在无关痛痒。
6.如果你为自己拟定了一个目标,并且朝着它努力,你就是在利用钟表时间。
7.不要关心行动的成果———只管专注行动本身。成果会自然来到。
8.任何行动都优于不行动,尤其是当你长时期卡在一个不快乐的情境里的时候。如果是个错误,至少你学到教训了,它便不再是个错误。
9.内在身体的觉知,还会带来生理方面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相当程度地延缓了身体的老化。
10.时间和外显世界之间,与无时间的当下和隐含生命之间一样,都是环环相扣的。
11.爱虽有惊鸿一瞥的刹那,但是除非你适当地摆脱了心智认同,而临在的强度也足以瓦解痛苦之身,或者至少以观察者的身份临在,否则爱就不可能滋长。
12.真正的救赎是一种解脱的状态———从恐惧、从受苦中解脱,从匮乏和不足的状态所产生的缺乏、需要、求取和攀缘之中解脱。
13.爱就是一个本体的状态。你的爱不在外界;它在你的内心深处。
14.爱是没有拣择的,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爱不会让人与众不同。爱不会排外。
15.真正的沟通就是分享交流———合一的体现,也就是爱。
16.如果内在没有散发爱和喜悦,没有对众生的全然临在和敞开,那么就不是开悟。
17.剧烈的不快乐,是一帖最棒的觉醒剂。
18.多数人似乎需要经历过大量的受苦之后,才肯放弃抗拒,拥抱接纳———才肯拥抱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