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22970000000052

第52章 传统手艺杂项(8)

花草盆景的选材,一般选用观花为主的木本花卉,如海棠、月季、杜鹃、山茶、迎春等;也可选用兰花、菊花、水仙等草本花卉。盆中可配置山石、牧童、仕女、老翁等小型配件,以表现花草盆景的整体装饰美和题材的诗情画意。

(二)盆景创作的制约因素

1.意境

意境是盆景作品的灵魂,也是盆景艺术与盆植、盆栽的本质区别所在。它不但运用了盆栽的所有栽培管理技术,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展现了“隋中景”。我们在盆景创作中能否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认真地进行艺术构思,这是盆景创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2.质材

最能充分表达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就是好的树材、石材。不能盲目地一味追求树材的品种珍贵、曲干虬枝;石材的质地珍奇、‘皱瘦透漏。盆景制作应该是按意选材。

3.技艺

当我们构思了一个美好的意境,有了理想的材料,不等于盆景创作就成功了。这里有一个技艺问题。技艺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对大自然观察的本领,要善于观察、善于思索、善于综合,要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二是对所掌握的知识能灵活运用。盆景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与文学、美术、植物学、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掌握包括树桩盆景的修剪、蟠扎、雕干、提根、点缀、配盆,山水盆景的锯截、雕琢、衔接、布石、修饰、植物配置、配件摆放和题名的基本技艺。

(三)盆景创作

要想创作出具备自然美的作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选材

包括石质、色彩、线条、孔洞、沟壑等等,要有好的石材。因为好的石材,风化自然,脉胳纹理清晰,且千姿百态,本身就是奇特自然的缩影,包含着自然美的神韵。

2.注重线条的运用

把线条置于明显视觉位置上,以突出山石的特色和立意表现韵律中的主旋律,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注重精心制作

即使看起来,并不重要的工作,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比如植物、摆件、几架的正确选择,将对盆景景观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景物的大小,虽然不一定要生搬硬套地依照“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但也不能太失调、太夸张;就是粘连石块的水泥,也要做到一丝不露,点缀的苔藓、碎末散土,都要收拾得千干净净。

§§§第十九节 檀香扇:拉花绝艺摇曳香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作成的各式折扇,加以精美的雕刻,用以扇风,香气扑鼻。其花色品种繁多,有雕花、拉花、绢画、烫画、镶嵌、接骨等。檀香扇以雕刻人物、山水为主,也有雕刻花鸟、鱼虫的,题材广泛、意趣盎然、栩栩如生,品味之余,确令人遐想怡然。

一、历史渊源

檀香扇源于苏州,始于明末清初,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

除苏州外,广州也是工艺檀香扇的发源地,曾辉煌一时。

檀香木大量输入广州始自鸦片战争后,广州艺人最早用它精工制造手工折扇,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上海、杭州等地大扇庄一直都大量在广州订购转销。那时,扇子作坊、扇庄集中在大新路、状元坊、德星路、长寿路一带。名贵的拉花檀香扇香气隽永,有“扇存香存”的美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创制了枣檀木扇、仿象牙扇和熨花扇。

广州檀香扇以拉花为特色,就是用特制的锯条拉锯出花纹图案。这种极薄的锯条只有两张纸叠起来那么薄,要在檀香木扇页片上拉出20—200多个洞目作表现图纹,真是巧夺天工。锯、拍、拉、磨各工序都须认认真真地去做,“如有一处败笔,整把扇就会报废”。

广州檀香扇技艺一直在不断发展,图纹从蝴蝶、通菊、秋蝉等,到通雕人物、花鸟、风景等,大量精品获国家、省、市级奖项。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不再统销国外,加上国际经济不景气,一些旅游城市的私人作坊大量粗制滥造、廉价倾销,冲击了市场。有高艺术价值的工艺拉花扇反受冷落。1999年,广州檀香扇生产陷入停顿。2000年,广州唯一一家生产檀香扇的企业被收编,百多名工人大部分被遣散。目前,广州已无企业再造这种手工精美的檀香扇了。

二、制作工艺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为胜。有天然香味,轻轻摇,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幽香阵阵,沁人心脾。

檀香扇制作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

§§§第二十节 葫芦丝:清音悠悠诉衷情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一、历史渊源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而与歌声相和的,就是傣族的民族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1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吹奏葫芦丝时,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葫芦丝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两支副管分别长33厘米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丝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2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2个气孑L。主管演奏旋律,两支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和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做葫芦丝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受到了世人的欢迎和好评。

二、制作工艺

(一)葫芦丝的分类与区别

1.按附管发音数分:

双音葫芦丝——只有高音附管发一单音,另一附管只起到配饰作用。

三音葫芦丝——两只附管都分别发一单音。低音附管不常用,特别是中、低音葫芦丝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2.按附管的形式分:

音塞式——单音附管用软塞塞紧,使用时拔开。

优点:附管音孔处于常闭状态。缺点:只能利用曲目间奏时拔开音塞,转换慢。

按孔式——单音附管的发音用上手小指或下手拇指控制音孔的开合。

优点:便于及时配合主管演奏,转换快。缺点:附管音孔处于常开状态,演奏不常用附管的曲目时须用手指常按住音孔,影响其他手指的灵活性。

多音式——多音附管上开有四个音孔,分别是第一、三、四、五音孔发音,可配合主管发简单旋律音。

3.按音高划分

可分为超高音葫芦丝、高音葫芦丝、次高音葫芦丝、中音葫芦丝、次中音葫芦丝、低音葫芦丝、超低音葫芦丝等。

4.按音域划分

传统葫芦丝——标准传统型葫芦丝音域为一个纯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包含十七个半音,共九个全孔音。

扩音域葫芦丝——又分为加键和不加键两种。在同一主管上音域扩宽为一个八度另五个音。

5.按产地划分

云南葫芦丝一一音色甜美、圆润、清晰,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

其他产地葫芦丝——音色各异。

6.按拆卸形式划分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拔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7.按调音形式划分

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安装有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可对音高作细微调整,不能调节筒音。调音是非线性调节,调定后不能再变动。

不可调音葫芦丝——主管、附管上都没有安装铜制调音节(简称铜插)。

(二)制作步骤

1.选料

根据制作的调门决定竹子的粗细,一般都用紫竹。竹子的内外径一定要匀称,外表不能有伤痕。要根据调门确定竹子的长短,然后截开。

2.烤竹子

烘烤竹子用煤球炉为最佳。火势要旺,烤过的竹子一定要笔直。

3.划线打眼

根据样板在竹子上用鲜明的线条划出每个音的孔位。

4.打孔

不同的调门,所使用的钻头的粗细亦不相同。

5.选葫芦

首先要对葫芦进行挑选。葫芦的大小要与调门以及竹子的粗细成比例。

6.选有机玻璃

根据葫芦的大小,配以事先制作好的黑色有机玻璃,有机玻璃厚2厘米、长16—18厘米、宽2.5厘米。

7.烤有机玻璃

用酒精灯将其烤软,火势要缓。

8.粘有机玻璃

用万能胶或502胶将其固定在葫芦低部的正中央。

9.打孔

在粘贴好有机玻璃的葫芦低部均匀地打出与竹子相配的三个孔。

10.攒葫芦

葫芦丝装有一根主管和两根副管。先把主管按照葫芦上孔的大小插入中间的孔,如果竹子粗了,就用半圆锉锉葫芦上的孔,直到严丝合缝;两边的副管也分别插入与主管相邻的两个孔。

11.簧片的制作与安装簧片

葫芦丝属于簧片乐器,因此一支葫芦丝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簧片的好坏。制作簧片的材料一般为磷铜、黄铜或铍青铜,五金商店有售。按簧片的大小,用铁剪剪出长2.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用特制的刀具在簧片的中央开出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叫“簧舌”。三角形的长短由调门来决定,调门越低,簧舌越长。然后对簧舌根据调门进行调音。在葫芦丝的主管与副管的吹口处开出与簧片大小相应的凹槽,槽的中央开出能容纳舌簧的方孔,然后将初调的簧片安装在主管的吹口处,对其进行反复的调试,直到对音色、音准调试到满意为止。副管的簧片制作过程与主管一样,用熬制的黄蜡将簧片与竹管的吹口焊接牢固。

12.安装吹嘴

为了乐器美观,将葫芦丝的主管吹嘴安装上骨口,多为牛骨。

13.打磨吹嘴

用钢锉将吹嘴的边棱打磨光滑。

14.安装铜箍

簧片制作完毕后,将主管的音准进行微调,然后将三根竹苗插入相对应的葫芦孔,用万能胶将它们固定,再用焊接后抛过光的铜箍将三根苗的低部固定。

15.喷漆

用150号的砂布对已成型的葫芦丝进行打磨,然后喷(刷)漆,一般喷(刷)2—3遍普通清漆。

经过一道道工序之后,一支葫芦丝即制作完成。

§§§第二十一节 制琴:高山流水觅知音

中国古琴历来主要是用来自娱传古曲有《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不论宫廷或民间造琴,往往因地取材,如千年古廊或古宅中拆换下来的旧材甚至蛀材,木质干透,传音共振优良,琴家往往视同珍宝。古琴发音有:清亮、浑厚、宏大、清润、凝重等等,丰富多彩,一(独奏)或较少的琴歌伴奏的乐器,流琴一音,音色各异,可满足各人爱好,这确是中国古琴的一大特色!

一、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