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书救国
1903年,我国近代革命家陈天华(1875—1905)留学日本。当时,沙俄军队侵犯满洲,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又谋划同俄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消息传来,陈天华悲愤欲绝。他立即同章太炎等爱国人士一到,召开拒俄大会,声讨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同时组成抗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参加战斗。
一天操练后,他回到宿舍,想到祖国灾难深重,受人欺凌,不禁张开双臂,大声呼喊:"拯救祖国,四万万同胞,起来拯救祖国呀!"他嚎啕大哭一阵之后,突然咬破自己的手指,鲜血立即流出。这时,他拿出一叠纸,用血指在纸上写到:"救国。"随后手不停地划,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号召同胞们起来斗争……他写呀,写呀,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晕倒了,嘴里还喊着:"救国!救国!"
当同伴们把他救醒,让他休息时,他仍不肯,挣扎着站起来,把用血写成的一份又一份特殊信件,装入信封,写上地址,寄给国内外学校。当人们读到这些充满爱国激情,浸着同胞鲜血的信件时,无不为之感动。这强烈的呐喊,正义的抗争,激励着人们同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二、我是中国人
国将领古鸿昌(1895—1934),在任国民党第二十军军长时,网反对将介石的反共卖国政策被迫出国,前往美国考察。那时,在西方人眼里,中华民族是个劣等民族,有些在国外的中国人也为此感到自卑。但是吉鸿昌却在胸前佩带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五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昂首挺胸,出入于美国人当中。
吉鸿昌为什么要戴这块独特的牌子呢?原来有一天,他和国民党使馆一名参赞同去一家邮局寄包裹回国,邮局的工作人员知道他是中国人时,便轻蔑地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哈哈……"随行的参赞埋怨吉鸿昌说:"你干么说你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遇。"志可杀而不可辱,吉鸿昌怒不可遏,一把抓住参赞的衣服,大声说道:"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他回到住处,当即写了这块牌子,佩戴在自己胸前。
三、血溅总统府
1919年5月4日,北京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当天数千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声讨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运动规模之大,波及全国,西安的学生也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示威游行。5月下旬,陕西学生联合会会长屈武(1898—1992)到北京声援,支持学生斗争,并有机会拜见了李大钊。
6月6日下午,一批批北京高校的学牛和部分外省学生中的骨干分子齐集新华门,坚决要求大总统徐世昌出来,面收请愿书。到晚上10点,徐世昌见请愿学生声势浩大,只得同意让学生选10名代表到里面相见。
屈武作为唯一的外省学生代表,他们进入新华门,穿过荷枪实弹的岗哨群,来到了勤政殿,向徐世昌当面提出三点要求:一、政府下令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二、惩办卖国贼;三、释放被捕学生。徐世昌对学生的正当要求敷衍了事,其讲话使学生们十分不满,屈武等学生代表不畏权势和徐世昌争辩起来,但徐世昌不接受学生代表的意见。此时,屈武义愤填膺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今天丢青岛,明天丢山东,后天可能丢整个华北,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我们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屈武说罢,就猛然"以头碰地,血流如注",当即昏倒在地。
屈武血溅总统府以死抗争的消息传到新华门外,群情更加激愤,学生们要冲进新华门去和徐世昌讲理,井和军警发生剧烈冲突。徐世昌见事越闹越大,看样子敷衍是捱不过去了,于是被迫决定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学生们提出的三条要求。经过两个小时内阁会议的紧急磋商,他们迫于全国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严峻形势,北洋政府不得不答应学生代表的要求:即日去电报给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命其拒绝签字。
四、詹天佑在京张线
居庸关外,狂风怒号,飞沙满天。傍晚,两名测量队员从号称"天险"的红色岩壁上跳了下来,正填写着数字,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
"数字准吗?"总工程师詹天佑(1861—1919)疑惑地问。"差不多"。测帚队员在回答。詹天佑急了,二话没说,就抓起仪器,冒着狂风,重新爬到"火险上",又认真地复勘了一遍,矫止了误差。当他下来后,嘴唇都冻青了。别人关切地说:"大概差不多,何必再测呢?"
"技术在求精密,来不得含糊和轻率。"随后詹天佑严肃地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用自己的人力、财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成功或失败,关乎到中国的声誉,外国天正在等着看我们的笑话,在技术上我们不能有一点误差呀!"
原来,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这条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修建权,互相争吵着僵持了一年多,最后放出狂言: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他们就都不过问。没料到,詹天佑挺身而出,愿意负责修建京张线。此时,消息传到外国,帝国主义诬蔑说:"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没听说过。建造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哩!"
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修铁路吗?詹天佑怀着一颗爱国心,带领中国工人、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四年就全线通车,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使中华民族终于扬威于世界。
五、右任的怀乡诗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元老。他一生爱国,出生人死,艰苦奋斗,为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于先生赞成国共合作,他坚信"合则两益,离则两损",并对此矢志如一,从不动摇,他对祖国统一的诚意,至今令人赞赏。1961年于右任曾经书嘱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诚望他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实现和平统一,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贡献,以留芳青史,名扬万代。
于右任1945年被迫到台湾后,他的夫人高仲林仍留在大陆故乡。1962年,于夫人80寿辰时,周恩来总理曾派于先生的女婿屈武专程到西安为高夫人祝寿。还曾对屈武讲:"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周总理的重要评价,是对于先生爱国情怀的充分肯定。
于右任在台湾蜇居的十多年里,始终怀念故乡,思念亲友,忧愤寡欢。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百年之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我的故乡是大陆啊!
就在于先生临终前两年——1962年,他写了首动人心弦的爱国怀乡诗——《天的悲歌》,读后令人感慨。诗的内容如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六、卢嘉锡的爱国情
卢嘉锡(1915—2001)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虽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勤劳、好学,13岁时就考入厦门大学预科班,苦读两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理学院。起初,他选了数学作为自己的主科。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启发下,改攻化学专业。他不仅勤奋好学,还十分注意方法,多门功课齐头并进,18岁大学毕业,留校当了一名助教。
1937年,全园公费留学考试,物理化学仅取留学生一名,而全国应试者达30余人。卢嘉锡考分最高,又以外文见长,取得了第一名,中了"状元",荣享留英权利。卢嘉锡在伦敦大学攻读物理化学,仅在两年时间便发表了4篇关于放射性化学的研究论文,22岁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他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校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相继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的论文。那时,他已是化学界崭露头脚的新星,在世界化学界享有盛誉。美国政府给他戴上了高级研究员的桂冠,企图让他终生留在美国。
卢嘉锡为何刻苦学习,又为何很快走上成才之路?原因是他从小就在心灵里萌发了渴望祖国富强的愿望!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使卢嘉锡怀着爱国求学的理想漂洋过海。前往欧美留学,又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抛下令人羡慕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回到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祖国。他肩负重任,勤奋工作,为祖国富强,中华腾飞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
七、徐悲鸿为国争气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徐悲鸿(1895—1953)赴欧洲留学,主要在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当时由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在外的中国留学生也常受人歧视。一次,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你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材。"这一下可把徐悲鸿激怒了,他有力地回答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成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毕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徐悲鸿为了给中华民族争气,刻苦地学习美术,经常到罗孚宫、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他常常是拿着一块面包,带上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去。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主动邀请徐悲鸿到他家做客,在他画室里,并亲自作指导。他从徐悲鸿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信念和力量。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在多次绘画竞赛考核中受到好评并夺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萧声》、《琴课》等,由于人物性格刻画得出神人化,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美术界。这时,那个向徐悲鸿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八、断指血书
徐特立(1877—1968)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在革命队伍中大家称他徐老。五四时期,他在湖南办学。那时,帝国主义打着传播宗教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欺凌中国人。由于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凡发生宗教案子,总是中国人吃亏。有一次,因有人得罪了湖南辰州的英国教士,卖国政府竟用大炮轰死了群众十多人,赔偿洋人白银八万两,还发布了无理的命令,不许辰州人五年内参加科举应试,并为英国教士立碑树荣。
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徐老,耳闻目睹这些"国耻",义愤填膺。一天徐老给修业学校的学生作讲演。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洋教士为非作歹,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惨遭杀害的时候,徐老泣不成声。他号召青年一代,要"把救国的担子担起来",激励热血儿女,"义之所在,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说完,他立即跑进厨房,取了一把菜刀,当场断掉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并用断指书写了八个大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一爱国壮举,使在场的青年学生热血沸腾,爱国主义烈火熊熊燃起。
九、激情谱国歌
1935年,田汉应邀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名为《风云儿女》,并创作了主题歌词《义勇军进行曲》。不久,他就被捕了。后由夏衍将故事梗概写成了电影分场剧本。因聂耳(1912—1935)当时准备去日本,知道了《风云儿女》有一首主题歌时,就主动来找夏衍抢"任务",说这首歌一定要让他谱曲,让他来干!夏衍和大家都非常高兴。聂耳拿到剧本的主题歌后,曾和导演讨论过,但没有谱曲就到日本了。聂耳到日本后,他反复吟诵歌词,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创作,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敌人的切齿仇恨,全部倾注于跳动的音符和昂扬的旋律之中,使歌曲的基调和谐、高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像响亮的军号,首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令人振奋。然后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特别是"中华民族"四个字,用了坚定的节奏,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和不可屈服。在"到了"两个字后又突然用休止符切住,造成十分紧张的感觉,使"最危险的时候"得到了强调和突出。最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音乐斩钉截铁,充满力量,犹如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铁流滚滚,势不可挡。
聂耳将歌曲谱好后寄回上海,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放映,这首歌在抗日救国运动的热潮中,迅速传遍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对内团结一致,奋发拼搏,不屈不挠的坚强决心,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
十、狱中绣红旗
1949年10月1日,当轰隆隆的礼炮声在天安门前震响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随后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空高高飘扬,宣告着中国从此摆脱了被人奴役、侮辱的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就在人们欢呼喜庆的时候,西南重庆还没有解放,那里仍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位于歌乐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还关押着2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身经残酷的折磨,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大义凛然,表现了坚贞不屈、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群情激动,欢欣鼓舞"啊,首都北京!啊,五星红旗!"以江竹筠(1920—1949人们称她江姐)为首的难友们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我们也做一面红旗吧!"江姐也说:"把我们那面红旗拿出来,做成五星红旗!"一床红绸被面被找了出来,这是一名难友留下来的,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被珍藏在旧棉絮里,在她临危时竟没有来得及交给自己的战友,而是过了好久以后,人们才从她的遗物中找出来的。大家找来了针线,没有黄布,就用草纸剪了几个五角星,制作了一面红旗。
红旗映照着胜利。当江姐和战友们准备等到重庆解放那天,打着五星红旗冲出牢门,看望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的时候,他们却灾难降临。就在胜利的黎明前夜,他们含恨饮弹,用生命的热血把五星红旗浸染得格外鲜艳!
十一、舍身为国
战斗英雄董存瑞(1929—1948)是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参军,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河北隆化县城的战斗中,他被选为爆破组长,带领战友一连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和5个碉堡,打开了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外围。当连队逼近学校围墙时,突然从围墙外旱河上的敌人桥形暗堡里喷出了六条火舌,拦住了前进的道路。有几个战士前去爆破,述未接近暗堡,就牺牲了。董存瑞看到这些,就向连首长请求爆破暗堡。指导员说:"你已经炸掉几个碉堡了,这个任务还是派别人去吧。"董存瑞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是只炸几个碉堡,是要解放全中国,一定让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