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不生病的养生细节
22988500000013

第13章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平衡(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说明了无病预防的重要性,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两个比喻作为警戒,以防患于未然。如果疾病已经形成了再去用药治疗,就如同口渴了去挖井,打仗了去铸造武器一样,那可是太晚了。等健康受损了再去找医生,再去大把吃药,让这里好转那里又受到伤害,对身体做拆东墙补西墙的事,不如平时就多对身心进行适当的调补,这样才能将疾病杜绝于身体之外。

《灵枢·逆顺》中这样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在强调治疗于发作之先。“不治已病治未病”,一直被视为圣人之法。其思想概括起来有5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二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三是既病防变,杜邪深入;四是治疗未病,为治已病;五是未病已病,着眼治本。

可以看出,有病不可怕,如果我们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任何疾病都可以消灭于尚未露头之前。

细节提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激发自己的自愈潜能,只有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才能保住正气、赶走邪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按摩方法、正确的饮食,都可以激发我们体内自愈的潜能。关键是自己一定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11.疾病康复重在养

俗话说“三分治病七分养”,得病了,治是一方面,关键还要靠养,尤其是慢性病更是如此。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通过养病是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通常来说,养病包括养心、养身、健体3个方面。

1.养心。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洁、干净、平静。每天想像自己的身体像水一样清洁、透明。思想不要给七情六欲充满。心境保持平和。珍馐百味,吃两盘就饱;衣装百件,穿两件就暖;广厦千间,只能睡一屋一床;所以少欲无为,才能身心自在。

2.养体。关键是吃好、睡好。吃好,要以清谈饮食为宜,做到营养平衡。睡好,要求每周至少有4天晚上11点前睡觉。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不睡觉,肝胆两条经络得不到休息,再怎么补充睡眠也于事无补。

3.健体。很多病人认为,有病了就要多休息,整天躺在床上不愿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除非你是特别严重的病,否则最好多参加运动。运动要有度,要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

细节提示:

有时一个多病的人反而更长寿,因为知道自己有病,便多加注意,身体反而保护得很好;有时一个健壮的人,一得病就抵抗不住,倒了下来。这里的秘密就在于会调养、会保护。

12.动静结合畅通气血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名医华佗说:“动可以使谷气消脸红,血脉流通便利,疾病不能生长。”孙思邈在《千金妙方》中说:“养生的道理,需要时常小劳,只要不至于很累,超过身体承受度就可以了,所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时常运动的结果。”运动能使我们的筋骨得到充分的锻炼,能使我们的五脏气血旺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百脉通畅。

但是运动过于剧烈也不好。运动过剧会损耗我们身体的阳气,破坏身体的生理平衡,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因此,我们还要强调适当的静养。静养能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

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动静结合。养生时做到动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中医认为,动生阳,静生阴。动养身,静养心。在动静过程中,一切要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养生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细节提示:

养生也不能过静。美国一项试验表明,悄无声息的环境并不适宜人类生活,一个完全没有声响的环境,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恐惧不安、心律失常、食欲减退以及心理上莫名的压力,出现情绪烦躁、思维混乱等。

13.仿生养生命活长

所谓的仿生养生就是指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来养生。动物有动物的生存之道,动物有动物的养生之法。我们人类不妨向动物学习,借鉴借鉴它们的“养生大法”。

人类通过模仿动物运动的行为姿势,可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促进人体素质的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保持,从而积极充分地挖掘、调动、调节和提高人体天然的防御及免疫能力,起到强化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效果。

此外,人类通过模仿动物爬行或采用动物卧姿时,因身体高度降低接近水平位置,十分有利于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作用的进行,使心脏能够很轻松地把新鲜养料泵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能及时地将人体内代谢作用之后的各种剩余物质较完全地排泄掉,且使血压降低和心跳减慢,因而能够预防各种疾病。

下面几种仿生养生法,可供人们借鉴:

1.静养。龟蛇善于冬眠,节奏慢,节能好,所以生命贮备耗损少,因而能长寿千年。龟蛇通过合理的静养可以有效地节能,有利于长寿。

2.辟谷。龟蛇冬眠不食,却可长寿,说明辟谷可以养生。我们可以在每周进行1~2次“辟谷”,让肠胃休息一下,以减轻肠胃及全身负荷。当然,完全的辟谷并不科学,我们可以只喝点水,吃点流食。

3.腹式呼吸。龟、蛇等寿命长的动物大多是以腹式呼吸为主。腹式呼吸可以促进肠蠕动,加速毒素的排出,减少身体中毒,而达到减慢衰老的目的。腹式呼吸方法很简单,只要收腹深吸气,然后稍定息,扩张腹部呼气,然后再收缩腹部,引气从腹腔而下。

4.伸缩颈运动。仿龟做伸缩颈运动可以改善颈部血液循环,防止颈椎病及颈动脉血栓形成。方法:做颈部的伸缩、耸肩,并与扩胸、含胸运动相结合,再配合颈部旋转运动。

除了上面这些,还我们前面提到的爬行运动都是模仿动物的养生方法。此外,华佗的五禽戏更是仿生养生的代表作。

细节提示:

在饮食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动物的特性。比如说,黑猩猩平均每天的食物品种多达15种以上,最多的甚至超过30种。现代营养学家也提倡“人一天应食用30种左右的食物”。虽然很难达到,但是我们要求食物尽量多样化。

14.劳逸适度防病痛

《礼记》中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原指周文王、周武王,拉开弓弦称张,放开弓弦称弛。这句话本意是指,治理天下必须宽、严结合。后来,人们更多的用这句话来比喻生活中必须劳逸结合,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适度而持久的劳动有助于养生保健,但剧烈而持久的劳动,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容易造成身体过度疲劳。正如《庄子·刻意》所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劳累过度,精竭形弊是导致内伤虚损的重要原因。《素问·宣明五气篇》这样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则说明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

相反,过度的安逸也是不良习惯。张介宾说:“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易引起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运动变化,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过度贪图安逸,不进行适当的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呆滞不畅。气机失常可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进而会生病。

因此,我们在劳动的同时也要学会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才是养生的最高心法。

细节提示:

我们所说的“劳”,不光指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因此注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也要科学用脑。

15.养心重在节制狂喜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也就是说,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但过度的大喜,即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喜,反而会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即,过度喜悦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大脑受到过度喜悦的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尤其是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更是危险。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血管破裂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也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乃至精神失常。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便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见,要养护我们的“心君”,一定要保持适度的喜悦才好,切不可过度。

细节提示:

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恐由肾主,属水;喜由心主,属火。水克火,因此惊恐能克制过喜的情志症状。《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喜伤心,恐胜喜。”

16.养肝重在戒郁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在体内是将军之官,性格刚强暴躁。作为将军之官,肝脏是专门为身体打仗的。任何不属于人体内的外来敌人,肝脏马上就去对付它。人体有那么多的状况需要肝脏应付,故肝很容易受伤害。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即,大怒、过怒最易伤肝。

当我们在过度愤怒时,破坏了身体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因此,当生气后,我们常会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肚子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里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

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养肝的最好办法是尽量戒怒。平时要修养身心,开阔心胸,通过其他途径把“怒气”发出来,可以多听一些悠扬和节奏舒缓的音乐,让优美的乐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松情绪;运动也是发泄怒气的有效途径,但要适度。

细节提示:

很多女性朋友最爱生闷气,其实生闷气比发脾气更有害身体。生闷气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肝郁气滞。生闷气会使得气在胸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横逆”的气滞。妇女的小叶增生和乳癌很多是生闷气的结果。因此,提醒女性朋友们,为了自己的健康,遇事要保持平和心理,切水可生闷气。

17.养肺重在减忧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中医认为,肺就是一位辅佐“心君”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调节气血营卫,沟通和营养各个脏腑。但是肺为“娇脏”,十分娇贵。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因此,平时要注重养肺。

忧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忧伤肺。”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属于“忧伤肺”。林黛玉性情孤僻,多愁善感,稍有不适,就暗自哭泣流泪,最后终于忧伤而死。肺主皮毛,所以悲忧伤肺,还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牛皮癣等。

因此,养肺重在减忧悲。根据《黄帝内经》五志相胜的方法,可以采取喜胜忧疗法。喜在心属火,忧(悲)在肺属金,而火克金,用喜可以治疗诸如抑郁症、孤独症和调节悲观心理、绝望情绪、自杀意念等忧症。这就要求我们平时遇事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免情绪因素而伤肺。

细节提示:

现代医学发现,悲观的人眼睛往下看,他们的大脑工作得更好;乐观主义者向上看时,他们的大脑会转得更快。也就是说,悲观的人往下望时,他们容易有抑郁情绪。如果稍微改变一下习惯,将目光稍稍抬高一点,就不会那么悲观地思考问题了。

18.养肾重在避惊恐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有脏为肾……在志为恐。”肾精气充足则脏腑强健,胆气豪壮;肾精气不足则脏腑失其滋润与温煦,功能低下,胆弱易恐。

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们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大小便会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适度的惊恐可以引起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警觉,避免机体遭到危害。但是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

恐会伤肾,那该怎么办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胜恐”,也就是说,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当一个人感觉害怕的时候,一定要稳住心神,要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情况。如果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暂时放下,恐惧并没有用。而且要坚信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就会闯过难关。

细节提示:

经常按摩肾经上的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可以提高肾功能。按摩时,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宜。

19.养脾胃应以食养为先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就充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和胃有接受和消化饮食物的功能,可以把它们比作管理粮食的官职,饮食中的营养,都是由脾胃产生并且输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作用的。也可以看出,要养好脾胃我们还应该从食物入手。

一般来说,“甘入脾”,甘甜的食物具有补养脾胃的作用。比如说,山药有健脾益气、强壮肌肉,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久痢泄泻等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我们可以用大米和蒸熟捣烂的山药泥煮成粥,加入白糖调服。用大枣与大米一同煮粥,也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作用。此外,薏苡仁、蜂蜜、莲子、桂圆、红糖、蜂蜜等食物也都有健脾作用,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一些。

提醒大家的是,脾胃“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因此,通过食物来补脾胃的人平时要少吃生冷食物,饮食要有节制,少吃肥甘厚味。

细节提示:

生活中有一些人脾胃不健、消化不良,吃多一点就会出现腹泻。这时养脾胃、防腹泻的最好方法是将扁豆炒熟或煮熟来吃。如果腹泻时伴有肠鸣、泻稀水,严重时出现头晕目眩,可以吃一些连皮带肉的桂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