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的力量
22995400000028

第28章 家庭幸福的爱情婚姻习惯(1)

在婚姻生活中,需要的不是讲理,而是讲艺术。

只有学会抓住幸福,才有机会享受浪漫。浪漫是看得见抓得着的,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有用心生活才会有幸福,才会有浪漫光顾。

要清楚地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且学会欣赏和赞扬它们,而对对方的缺点要假装毫不知情,只有相互的宽容、和谐、体贴,才能使夫妻感情“愈泡”愈香,愈见真情,才会使爱情的幸福花朵常开不萎。

爱情需要睁只眼闭只眼

有人说爱情和婚姻就是一场十足的“看不见硝烟的战斗”:谈恋爱是斗智斗勇的“游击战”。所有的小聪明都可沾沾自喜为大智慧,而再精明的男人此时也要装作是个傻里傻气的、执着而痴情的追随者,还要一脸的无怨无悔;结婚是反复厮杀的“阻击战”,这时的女人全然没有了当初的矜持、羞涩,男人也演够了傻里傻气的倒霉相,于是,双方干脆撕下各自的面具,“刀枪相见”。两个人在万种风情与尖酸刻薄的争斗中,分分合合,离离聚聚,场面之激烈,足以令人目不暇接。当然在休战的空隙,却也免不了明送秋波或忘情相拥。

两个人由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最终携手走向爱情的归宿——婚姻的殿堂,心中无不怀着甜蜜的憧憬和美好的期待。他们勾画着未来的生活,哪怕最隐秘的细节、最不易窥测的角落,都被描绘得婀娜多姿、美妙绝伦,连最平凡琐碎的生活,也被彻底地美化了。他们陶醉在两个人的世界里,仿佛彼此是对方的上帝。而爱情,成了他们面对生活、主宰命运的唯一钥匙。

然而时间是爱情的最大杀手,它可以钝化感觉、磨灭记忆,它还可以使原本令人心旌摇荡的热恋男女变成后来无动于衷地冷漠分手,曾经的刻骨铭心变成了后来的麻木不仁,连那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个美妙瞬间,都变得模糊、淡漠了。时间和生活的琐屑改变了爱人们的感觉。曾经最爱的是他的才华横溢,婚后却怎么看都觉得他华而不实;曾经最爱的是他的风度翩翩,婚后却越来越觉得他俗不可耐;当初爱他的超凡脱俗,现在怎么看都觉得他是那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小人;让丈夫最无法忍受的是:有业余爱好,妻子说你是不务正业,没有业余爱好,妻子说你缺乏情趣;下班早回家,妻子说你不像个男人,下班晚回家,妻子说你有了外心;挣不到钱,妻子说你是笨蛋,挣了大钱,妻子说你肯定不是好东西;晋升了,妻子说你是上了异性上司的床,迟迟没有晋升,妻子说你是个饭桶加窝囊废……

总之,生活的鸡零狗碎、鸡毛蒜皮,让风花雪月的爱情变成了饱经沧桑的婚姻,于是一些新潮的、不甘“堕落”的男女在“一声叹息”中,互道“拜拜”,从此变成了不相干的甲方和乙方,各自潇洒去了;而另一些被婚姻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的男女,则“懒得离婚”,继续在“一地鸡毛”的境况中,拼命地消费着已经不再是花样的年华。

可是爱情也并不都美好,婚姻也并不都无奈,爱情岁月中不也有失恋的痛苦,婚姻征途中不也有相濡以沫的温馨吗?失败的爱情各有各的原因,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妙方,只要是投入地去爱了,这种爱不管结局如何,过程都值得回味和赞美。

爱一个“完美”的人并不难,爱一个“有欠缺”的人却很难,长久地爱一个这样的人尤其难。而唯其如此,人的感情才显得深沉厚重、感天动地。说到底,在上帝如炬的目光审视下,我们谁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完美”的人呢?既然自己并不完美,凭什么以完美要求于自己的爱人呢?爱一个人,便意味着全身心地、无条件地接受对方的一切,包括他(她)坚强外表掩盖下的脆弱、诚实背后的虚伪、才华表象下的平庸和勤劳反面的懒惰,甚至要忍受婚前不曾发现的他的种种生活恶习。

随着恋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夫妇,进入平凡而琐碎的家庭生活,裹在男女双方身上的神秘面纱就撩开了,这时夫妇双方就能比较清楚地看清彼此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对方身上的缺点。同样的,这时双方的分歧就无可避免,也无须避免,那么夫妇该如何处理分歧呢?积极正确的态度是:收敛自己张扬的个性,宽容配偶,也宽容自己。

萨特是本世纪西方成就显赫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人们对他与波伏娃长达51年的爱情故事有着同样的喜爱和关注。

1929年萨特第二次参加哲学教师的学术会考,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而第二名居然是一位芳龄21岁的女性西蒙娜·德·波伏娃。对萨特来说这次会考的真正收获莫过于有缘结识波伏娃,这无论对他个人的生活还是对他今后的事业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

波伏娃这位亭亭玉立的巴黎女郎天资极高,从一开始,她就引起了萨特的注意,而当她那深邃、明澈的目光与萨特超群的智慧相撞时,萨特的灵魂与激情就全被她攫取了。萨特在后来所写的回忆录中谈到:“我认为她长得很美。我一向觉得她十分漂亮,即使我与她初次相见时,她戴着一项丑陋难看的小帽。我和她一见面便倾心相爱,因为她漂亮,她有一张至今仍然使我感到有魅力的脸。她身上具有一种奇特的气质——她的聪明才智可与男子媲美,她也具有女人特有的敏感性,这就是说从她身上我可以找到我需要的一切。”

他们相爱了。这对爱侣亲密地在校园的小路上漫步,在巴黎大街上徘徊。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却像一对真正和睦相爱的夫妻,他们没有共同的家,各自保留着自己的住处,生活过得幸福而和谐。在巴黎,不是萨特到波伏娃寓所,就是波伏娃去萨特的“家”,而当他们偶有分离时,彼此间飞鸿传情,爱意更深。每年假期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这时他们谢绝一切朋友的邀请,只有他们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在一起,愉快地聊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独享一份世外桃源般的美妙安静。有时他们在伦敦的街上逛,有时在梵·高的画展上流连忘返,不然就是寻访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遗迹。他们去过坎特伯雷,陶醉于它美丽的风光,他们也去过牛津,科学家的摇篮令他们肃然起敬。有一天,对电影入迷的萨特,为看凯依·弗朗西斯和威廉·鲍威尔主演的《单行道》,硬让波伏娃在倾盆大雨中跟他跑了一整天,而波伏娃却似乎乐此不疲。

谁也没料到,在他们相爱的第五个年头,却横空插进一个女人,这使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故事中断了一小节。1934年,萨特继续执教于勒阿弗尔中学,这时,他认识了波伏娃的学生奥尔嘉·高萨绮薇茨。在共同生活中,萨特喜欢上了奥尔嘉,在他们打得最火热时,他几乎忘记了他和波伏娃的爱情。波伏娃负气离开。这事给波伏娃极大的刺激,她更加感到妇女地位的低下和被动。后来,她以此段亲身经历和体验,写成了一部与萨特的《恶心》齐名的存在主义小说《女宾》。

然而萨特与波伏娃的悠悠情丝并未被这波折割断,相反,经过这一次考验,证实了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在痛定思痛之后,彼此内心越发激荡着奔腾的爱恋之情,关系更觉亲近了。萨特深深地思念着波伏娃,而波伏娃也没有利用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另投他人怀抱。她深深感到,只有他才能根据她的一套价值观念和哲学观点来理解她,萨特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当奥尔嘉消失后,波伏娃回到萨特身边,他们又相爱如初,二度恋情给他们带来勃勃生机,他们心情愉快,才思敏锐,从此进入了他们事业上的黄金时代。

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是浪漫而崇高的,是世人仰慕而难做到的,他们平等以待,互尊互敬。情爱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远比爱更为重要的内容,他俩在哲学、文化等领域也是一对平等的对话者,这是凭常人的智商不可能办到的。在萨特的思想中,波伏娃是固定的唯一可以阐述的对话者,她的才智是普通男人无法相比的。也只有她能率直地批评萨特的观点,且萨特亦乐于接受。他们有时发生争执,甚至辱骂。“不过我知道,最后还是她有理……我接受了她的大部分批评。”萨特说。波伏娃曾说:“萨特在我面前像是一本打开的书,要了解他的思想就像了解我自己一样容易,这就使我在与他交往时感到极其轻松自如。”

萨特和波伏娃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在许多青年人心中成为最完美的榜样。

婚姻中,如果一方习惯于进攻和扩张,把对方纳入自我,替代对方去生活,而另一方习惯于退缩或者防御,表现出无力与依赖;或者两个人都具有扩张性,都想从对方身上消除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你强我更强,谁也不服谁,那么婚姻就会变成一场接一场的“批斗会”。而无论人生绚烂与否,夫妻间的信任与支持、尊重与鼓励、理解与忠诚都是让婚姻更加幸福、事业更加辉煌的基石。成功也罢,平凡也罢,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夫妻双方共同奋斗、共同打拼的过程。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十二岁时,第一眼见到父王乔治六世的侍卫长菲立普上尉就爱上了他。菲立普英俊多情,绯闻不断,乔治六世坚决反对他们的交往,可是痴情的女王意志更为坚定,非他莫嫁。

婚后,女王知道枯燥的宫廷生活以及繁文缛节的官方仪式,对喜爱自由、个性不羁的菲立普是种难以承受的桎梏,所以就百般讨好丈夫,她知道菲立普爱马,于是她不但在宫廷里养了许多好马,还亲自研究种马的血统与交配,并且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女王的几个子女长大后,各种状况层出不穷,丢尽皇室的脸。曾有英国的媒体不客气地批评女王,说她花在种马身上的时间比自己的儿女身上还多。据说菲立普的脾气不是很好,经常对着女王咆哮,甚至有一次当着众多仆佣的面骂她“笨”,女王对这些都隐忍下来了,即使菲立普一再偷腥,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女王虽说统领整个大英帝国,权倾天下,然而,爱情面前,她还是不得不臣服。

其实有时婚姻中的摩擦并不是很大的冲突,多半是由鸡毛蒜皮的事慢慢地累积起来,而形成导火线的。因此,夫妻间不妨遵循“婚前睁大眼,婚后闭上一只眼”这样的原则。婚前要看清对方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如果都能够接受和宽容,便可以对之托付终身,婚后则闭上一只眼,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必再去计较,无伤大雅的习惯也不要强求配偶去改变。

夫妻之间,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度量要大,并且常常“保养”两人的感情。唯有去珍惜,感情才能长久,而且保持良好的婚姻状况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自己所爱的人,爱情有的时候是件奢侈的东西,错过了一次,也许就会错过一生。所以沐浴在爱河中的人,应该多一些宽容。

当年着名圆舞曲大王约翰·施特劳斯准备跟情人——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私奔,被不知情的记者捕捉到了行踪,记者以为即将跟约翰·施特劳斯同行的是他太太,就跑去问约翰·施特劳斯的太太,她含泪承认。她用泪眼望着被人们簇拥着的丈夫和情人从华丽的歌剧院走出来,并没有上前去阻止,约翰·施特劳斯临上船前,想起了妻子的泪眼,最终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宽容,能使相爱的两个心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偿、沟通,宽容是爱情之树常青的法宝!

不要期望被爱情提拔

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觉得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困难重重,于是就希望借助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婚姻:贫穷的想以此获得富足,低贱的想以此变得高贵,他们往往把对方的身份、地位、背景、财富作为择偶的条件,殊不知这样的婚姻会成为自己一生的黑洞。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首要的一点就是你得发奋图强,你得改善自己,只有这样,只有自我尊敬,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想靠在爱情方面投机取巧来改变命运,往往会以悲剧收场。因为爱情是平等、自由而且神圣的,带有条件的爱情难以真挚,更难以恒久,万一这些条件半途消失的话,这份爱情还可能存在吗?爱不是完全建立在对方的家世背景之上,而在于两人个性是否相适合,兴趣是否相投,知识水准是否相近,心灵是否相通。一个人若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的话,爱的本质就会受到损伤,也就将再也无法享受到纯真的爱。

翟月虽然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是她不但聪明过人,而且天生丽质,在靠亲朋好友多方资助才得以读完大学的她看来,人生最要紧的是要做个有钱人,所以临毕业前她抓紧时间找了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做未婚夫,尽管他初中都没有毕业,但是翟月并不介意,因为她相中的是他的财,而不是他的才。大学一毕业,翟月立刻迫不及待地做了他的太太。当别的同学还在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时,她已经住进了位于都市中心的别墅,每天坐着大奔去美容、健身或者去听音乐会。

那时翟月常常对同学说,一个漂亮女人要努力利用好自己的价值,那就是要嫁个有钱人,因为这不仅仅是长期饭票的事,更是人生能否更上几个层次的问题。

可是翟月的幸福时光太过短暂,蜜月刚过,苦恼就接踵而至,先是丈夫有出不完的差,开不完的会,大部分时间她都要一个人独守空房,独自忍受着寂寞,一个个漫长的白天在昏睡中度过,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在灯下苦等丈夫归来,就像被打入冷宫中的妃子时刻等待着皇帝的宠幸一般。

再后来,丈夫的各种风流韵事不绝于耳,半信半疑的她请了私家侦探,结果一摞摞丈夫跟体态、气质各不相同的美女搂抱、拥吻的相片让她目瞪口呆,虽然她严厉地质问他,但是他却轻描淡写地解释说,那只不过是生意场上的需要——逢场作戏罢了。面对着哭哭啼啼的她,他有些不耐烦,随手甩过一张信用卡:“给你10万去花吧。”

翟月不想放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阔太太生活,所以她就必须忍受丈夫的不忠与“忙碌”,她安慰自己说:“一个人永远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孤独的时候,她觉得幸好还有钱做伴,于是她就让自己变成了一台花钱的机器。

但人毕竟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在衣食无忧、时间多得不知如何打发的情况下,她邂逅了一位靠打工谋生的“帅哥儿”,于是一个有钱而寂寞的女人和一个有貌而缺钱的男人一拍即合,两个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大战”。不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地下恋情”被翟月的丈夫发现了,他派人将两个人捉奸在床,然后痛打一顿,将翟月扫地出门,身无分文的翟月,每找到一份工作,她的前夫都要想方设法让她的老板炒她鱿鱼。

翟月歇斯底里地质问前夫:“你想干什么?当初是你背叛我在先!”前夫恶狠狠地说:“我玩女人,用的是我自己的钱,你竟敢用老子的钱给我买绿帽子戴,我要让你生不如死,才能解了我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