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的力量
22995400000040

第40章 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2)

最可怕的还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进入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人们身上的很多不自觉行为,就像青蛙处在水中一样,正在慢慢加热:在学校里,只知道背诵答案却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我们失去了重要的创造能力;在工作中,只知道服从却不知道如何提出更好意见的习惯,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在生活中,天天上网聊天看电视连续剧的习惯,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专心致志完成重要事情的时间,最后,我们这辈子平庸地来,平庸地去。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

比如,人都有走老路的习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行驶到别的地方。或者你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你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你还是很多次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这种“走老路”的习惯,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它就像是一个人的自动导航员。在匆匆忙忙的早晨,你的显意识思维早已被无数的工作计划、任务和其他紧要的事占得满满当当的,于是,你的自动导航员(即潜意识)便轻易地取得了控制权,并指挥着你驶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显然,“走老路”对你的意识来说显得更自然,更节省精力,也就是说,除非你调整了自己的潜意识(即习惯),否则,你将毫不迟疑地重复类似的选择。

的确,尽管你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恶劣的交通路况,以及照老路行驶必然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是,在你的潜意识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前,你便只有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你的潜意识掌控了你的方向盘而选择了老路,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拥堵的队伍当中长吁短叹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梅瑞德·曼恩所说的:“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有意识地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潜意识的运行程序。

下面的故事可以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人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甚至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

一件事情,坚持三个月,你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习惯了,不做就会感觉缺少点什么。大家都自觉这样做了,就养成了企业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习惯归属人的潜意识,但“习惯”还是有别于“上瘾”的。在通行的词典里,“习惯”的同义词是“倾向”、“趋势”以及“日常行为规律”等;而“上瘾”的同义词则是“变态的固执”、“药物依赖”以及“沉迷”等等。显然,二者差别显着。

但一般来说,“习惯”和“上瘾”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举例来说,当我们试图戒烟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吸烟不仅是一种习惯,同时还是一种上瘾行为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戒烟。在吸烟的行为里,上瘾源自对尼古丁的化学依赖,这之外的就是一种习惯了。每一个烟民吸烟的习惯和上瘾的程度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烟,不论是吸烟的习惯,还是吸烟的化学依赖,都必须同时加以根除。

改变人的习惯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它远比制定一些文本、条例、标准、数据要困难得多。建立新习惯通常包括这样六个步骤:做出承诺、现在行动、关注结果、不断重复、反馈纠偏、不要自责。

第一是做出承诺:向朋友承诺你建立习惯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表白你就会坚持,因为你不会在朋友面前说话不算数。在做出承诺时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能说“人其实要自信”,而是要说“我要自信”。

第二是现在行动:行动等于“行了就动”,否则会被惰性和其他事情冲淡,不能唱“明日歌”。

第三是关注结果:看到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自己是一个鼓励。《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矮人唧唧,在寻找新奶酪的路径中,用大量想象中的奶酪来激励自己。如果你的目标结果可以衡量,那么这个结果会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第四是不断重复: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习惯的建立在于重复。习惯就是由于经常这样做所以变得容易的动作。

第五是反馈纠偏:当你发现自己又出现老习惯的时候,及时觉醒。例如你要戒烟,当一段时间后你又把香烟放到嘴上的时候,你是有负罪感还是惬意?如果你真的对自己改变习惯高度承诺,那么就要立刻回到戒烟的轨道上来。

第六是不要自责:出现反复的行为时,不要责怪自己。不要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我软弱、我没有毅力、我不行、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是一种暗示,它们影响潜意识。要对自己说:我很强、我没有问题、我会成功、我能行、我很有力量。

在建立习惯的过程中,要用正面的词汇和图像,少用负面的词汇和图像,用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肯定你的行为而不是意愿,如“我要提高演讲能力”就是意愿,而“我说话要清楚并且用词准确”就是行为。因为我们能够控制的是行为而不是意愿。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不能同时做太多的事情。

从“破窗理论”看习惯的养成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正如曾国藩曾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并不是说我们不要收获。曾国藩的意思很简单,把种子撒进地里,种子自然会成长,长到最后自然会有收获,但是在维护庄稼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它浇水和施肥。因为只有这样,种子才会长得健壮,收获才会更好。培养一个好习惯就是这样。

好习惯并不难养成,过程虽然痛苦,但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比如一个养成了良好工作习惯的人,他对工作有一种亲和心理,会从心底里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使它变成一种乐趣。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工作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把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这样的话,工作的过程就变成享受快乐的过程,不仅自己快乐,老板也喜欢,岂不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有时候,尽管人们意识到有许多需要改变的习惯,有改变自己不良习惯的愿望和决心,但往往坚持不了两个星期就半途而废了,于是又回到以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上了。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好的习惯主要是依赖于人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依靠人对自我欲望的否定。然而,坏的习惯却像芦苇和杂草一样,随时随地都能生长,同时它也阻碍了美德之花的成长,使一片美丽的园地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芦苇丛。那些恶劣的习惯一朝播种,往往十年都难以清除。

为什么培养新的好习惯、改掉旧的坏习惯这么难?正如威尔斯博士所说的:“人类天生就是习惯的,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穿起来的。”毕竟是那些习惯性的行为如吃饭和睡觉使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还生存着。这就是说,告别旧习惯绝非易事,因为习以为常的事务予人以安全感,习惯总是具有极大的引力;另一方面新习惯的形成要放弃旧习惯。

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知识不一样,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吸收的过程,不会否认以前的东西。习惯不是吸收而是放弃,是从改正而不是学习开始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在对待习惯时,要学会放弃和选择。如果你手里已经握了一个杯子,试图用同一只手握住另外一只杯子,是不可能的。只有先放下一只,才能拿到另外一只。许多企业的制度建了不少,但没有发挥作用,就是因为以前的制度和习惯没有放弃。

也就是说,习惯是一种选择。假如在某种情况下,每次你都有某种反应,会导致你以后这样做起来很容易,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想使一个行为成为习惯需要两个前提:强迫它重复发生和建立情感触发器。当一种习惯经常反复地练习而逐渐变得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而你一旦喜欢去做,你就愿意经常去做。这是人的天性。当你经常去做时,这就是你的习惯了。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车顶打开。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一辆崭新的汽车的挡风玻璃被打破了,可是没有人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换维修,于是人们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车上更多的玻璃。再后来,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于是人们开始破坏车子的其他部位,再后来有人认为这辆车对它的主人来说肯定是不重要的,或者说它已经被淡忘或遗弃了,即便是偷走了,反应也不会太激烈,于是它就被盗了。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的情况:

一个人带头摘取商店门口摆放的鲜花,其他人就群起而效仿,将数个花篮中的鲜花一抢而空。

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

这个理论警醒人们:对于任何消极的或破坏性的现象,应防微杜渐,一旦发生则须及时制止或补救,否则将后患无穷。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中有了不快,那么赶快将其处理掉,否则,日积月累,就会让你的人生充满伤感和忧郁。

面对生活,也许你已经觉得疲惫不堪了,但这种不幸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你每天积累的忧虑?也许,你生命中确有难言的苦涩,以致使你对以后的人生失去了很多的兴趣;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快乐这把钥匙去打开幸福之门,一改你往日痛苦憔悴的形象。

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去做,也可以很痛苦地去做,假如你能够选择快乐,为什么要选择痛苦?要知道:快乐是一种选择,痛苦也是一种选择。

快乐是一种感觉,它与出身无关,与金钱无关,与权势无关,与遭际无关:沙漠中找到绿洲是迷途的游人最大的快乐;得到一块面包是忍饥挨饿的乞丐最大的快乐;看一看自己所置身的世界——哪怕只是一眼,是盲人永远的快乐;听一听音乐——哪怕只是一段,是聋人永远的快乐;跳一跳舞——哪怕只是一支曲,是下肢瘫痪者永远的快乐……

决定了去快乐的时候,你还必须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怎样才能快乐!也许很多应该的事情,我们都懂得太晚了,这使一些悲剧的发生在所难免。不过好在我们终会懂得,尽管为“懂得”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却要让生命去接受如此严峻的挑战。

你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你就得接受一种人生结局;或生或死、或喜或悲、或光明或黑暗、或成功或失败、或快乐或痛苦……除了你自己之外,这是其他任何人也无法变更的,所以为完成这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让我们选择快乐吧!选择了快乐,就意味着你从此不再为小事而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