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雪隐寻踪——厕所的历史经济风俗
2303000000047

第47章 厕所标志的意蕴

识字的标准

“文化大革命”时代,“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读书人不是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就是被作为臭老九罚去做苦役。恰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看到文化人这样遭罪,农村的很多家长对送孩子上学就不那么热心了,“不识字可以,不识事不行”的传统古训大行其道。乡下人对子女的文化要求提出了两大标准,第一标准是能认识工分本儿,不要让记工员把自己蒙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连这个标准也达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这第二条标准更实际:写字,至少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认字,起码要认识男女两个字,不要上街时跑错厕所,轻则被人笑话,重则被人抓起来当流氓打。这种标准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然而,它却是笔者当年的亲身经历。历史有点苦涩,幸运的是它已经成为了历史。字符与图案

改革开放了,多样性取代了单一性,标新立异取代了千人一面,就是最上不得台面的厕所及其标志也变得五花八门,多姿多彩。这样一来,迟钝愚鲁,不知变通如我辈,就平添许多烦恼。内急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厕所,急匆匆推门欲进,猛然想起男女之大防,赶紧抬头看看门上的标志,这一看不要紧,已经抬起来的脚就迈不出去了:大门上一个人头像的侧面轮廓剪影,乍一看是男的,再看看又像是女的,是男是女,还真不好说。这一犹豫,那厕所是万不敢进了:尿了裤子是个人卫生问题,跑错了门儿那可就是个原则问题、社会问题了。脑子一转,何不看看另外那个门上的标志,正在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哪知道那扇门上同样也是一个不男不女的人头像。这真是不看还清楚,越看越糊涂,哪个是男,哪个是女,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任它内急再急,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这厕所的两个门之间徘徊。直到看见有人从里面出来,才火里抢包袱一般撞将进去。

一般来说,用文字作为厕所标志比较准确,不容易产生误解。问题在于,如果碰到不识字的就要出麻烦,或者是不懂该语言文字的也要闹笑话。厕所不叫厕所

刚到美国的人逛大百货公司,往往找不到厕所。因为那里的厕所都换了雅称,或者叫Washroom(洗手间),或者叫:Restroom(休息室),也有叫Powder‘Room(化妆间)的。韩国汉城的一些厕所颇有趣,男厕所的门上标着“绅士”,女厕所的门上标着“妇人”。香港的一家电影院里,紧靠着大银幕的两侧标上男界、女界的字样。乍看之下,让人以为那是大银幕上的字幕,其实那是男女厕所的指示牌。一位不懂英语的先生要出国,此公膀胱有点小故障,经常要解手,十分担心在国外跑错厕所,影响国人形象。出国前几天专门请一位英语老师教他如何在国外找厕所。老师给他讲了多少遍,他还是分不清:Men’s和Women’s。最后,老师也没办法了,说:“算了,你就记住W的两个口朝上的就是女厕所,w的两个口朝下的(M)就是男厕所。”原来这么简单!杨先生茅塞顿开,满怀信心地出去了。到了国外,杨先生的毛病果然犯了,急得满大街找厕所,但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哪儿有w朝下的牌子。猛然一抬头,终于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大大的金黄色的W朝下的标志,暗呼一声,“妈哎,可找到你了!”甩开大步奔过去——那是麦当劳。王子与公主

懂该语言文字而不熟悉某一地区的独特文化的,也会头痛。一个中国老先生去纽约,自认为学过英语,在纽约可以畅通无阻,有一天和家人去迪斯尼乐园,玩了一会儿之后,家人发现老先生不见了,急忙四下寻找。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建筑前面,一些游客在两扇门前排着长队。家人看到,老先生正兴趣盎然地站在一支队伍中。再看那两扇大门上,一扇上写着“Prince”(王子),另外一扇上写着“Princess”(公主),老先生就排在“公主”门前的那支队伍里。家人问老先生要干什么,老先生有些神秘地说,想看看公主。并且认为,王子门前人丁稀少;公主门前一条长龙,且都是妇女儿童——她们最知道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跟着她们肯定不会错,公主一定很好看。家人看他一脸诚恳,不忍心再和他开玩笑,赶紧把他拉出队伍,小声告诉他:“那里面的‘公主’不是你能看的,那是女厕所!”猜谜般的图形

1.烟斗与足球

现在很多公共厕所的标志好像都在成心和如厕者过不去,或者是要考验如厕者的智力。一根烟雾缭绕的烟斗,这当然是男性的标志;一只黑白相间的标准足球,这当然也是男性的标志。可是,若要认真起来,女人难道就不抽烟,现代抽烟的男性又有几个是叼着烟斗的?女人就不踢足球,当今世界上女子足球队已不是一支两支了,怎么画一只足球就代表着男性,往轻里说是指代不准确,往重里说是性别歧视。这一来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想当初,全国的厕所都是统一标志,三个大字:男厕所或女厕所,简洁一点的只写两个字,男厕或女厕,还有更省事的,干脆就是一个字:男或女。简单明了,是个识字的都不会跑错。 2.头发与衣着 如今的弯弯绕就多了。有标人头像的,男性,画个小平头,女性,画两条小辫儿。或者,男性留短发,女性留长发。但这种标志常常让人无所适从,因为,今天的时代,男性留长发,女子理短发甚至剃光头都已是司空见惯了。于是,就有人别出心裁,用一个人的全身像来作标志,并给男性套上一条长裤,给女性穿一件裙子以示男女之别。这样的标志在中国问题不大,一般不会引起多少歧义。但国外穿裙子的男人不少,有些民族的男人就是以裙子为日常服饰,这样,仅仅以裤子和裙子来标志男女显然不准确。

欧洲的一些设计师们再来一次抽象,人像不要了,裤子也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顶礼帽。这一创意很快招徕部分女权主义者的强烈抗议:男人可以用戴礼帽来显示绅士派头,女士当然也可以用一顶礼帽来衬托贵夫人或淑女的丰采。一时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戴礼帽的时髦女郎。礼帽既然不是男人的专利,显然也就不宜再充当男性的代言人。 3.男鱼与女鱼 有位先生描述了他在德国旅游时如厕的经历。在德国一家规模颇大的中国餐馆里,“按箭头的指引找到了WC,但在男女两个厕所门前我又不知何去何从了。因为这两个门上的标志都是似鱼非鱼的图案,区别只是一鱼为白一鱼为黑,但究竟白色是男还是黑色是男,我只能去请教老板——原来,这图案是借用中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以示男女,白色鱼为阳,表示男厕,黑色鱼为阴,表示女厕。为何要如此故弄玄虚呢?老板解释道:在欧洲这个花花世界里,男女厕所的标志更迭太频繁……在这种男女难分的情况下,这位餐馆老板突发奇想,就搬来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学说来辨别男女厕所了。”想法是不错,但西方人有几个知道阴阳学说,又有几个能认识这“男鱼”与“女鱼”呢? 4.奇思与妙构 有些饭店、酒吧的卫生间,一个门上写着“观瀑亭”,另一个门上写着“听雨轩”。初看时,一头雾水,细一想,不觉哑然。不过是男厕所女厕所,一写景,一绘声而已,倒也别出心裁,雅致可爱。

在欧美国家,许多城市的公共厕所用裙子、手提包、丝巾、高跟鞋等图案来表示女性,用大礼帽、烟斗、领带、手杖等图案来表示男性。法国巴黎的一家餐厅的厕所门上分别画着口红和剃须刀。

最有创意的厕所标志也许要数美国加州的一家广告设计公司的作品:男女厕所的标志都是红色的枫叶。区别在于男厕所门上的枫叶是一片,而女厕所门上的枫叶是三片。设计者这样解释他的创意:从形体上看,一片枫叶是男性的体形,三片枫叶是女性的体形;从个性上看,男性如一支利箭,一往无前,无牵无挂,所以如一片叶子;女性则如一张弓,脚踏实地,稳妥可靠,所以是三片叶子。据说,该公司招聘新员工的一道保留试题就是:让应聘者先去厕所,看他能不能找对门儿,以此来考察他的想象力——幸亏是他们公司的厕所,要是大街上的公共厕所还了得!标志的标准

一般认为,最难识别的厕所标志是那种以男女侧面轮廓剪影做的标志,有的剪影实在分辨不出是男是女。而且,有个恼人的定律是你越认真研究它就越不敢下结论。

2000年,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曾修订颁布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一部分:通用符号》,对洗手间男女标志都作了明确规定,如男女厕所、浴室门上的图案表示应为男性穿长裤,女性穿裙子,但很多地方都没有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迷失的自我

近年来,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招商引资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到中国来做生意的外国朋友日渐增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也大量增加。于是,一些地方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借口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居然下令取消公共厕所上的汉字标志,而一概标注英语“Toilet”,有的还全部用大写字母写成“TOI-LET”。这一做法出台之后,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尤其很多老人更是不知所措。很多有识之士和媒体也很快做出了反应。此举实际上反映了不少人的一种浮华的心态。说白了,和街头小贩一样,缺什么吆喝什么,整个还是一个没文化的心态在作祟。

顺便说一句,很多城市公共厕所包括星级宾馆、大型商场和豪华游乐场所的公共卫生间的文字标志都是用两个洋文字母’WC来表示。当然,要严格地说起来,用’WC来表示厕所也不能说是错误,因为,WC在英语中的本意也确实就是厕所。不过,此厕所非彼厕所。WC所指的厕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露天茅坑,是非常简陋,非常粗鄙的,在口语中则是非常粗俗的。准此,把上述那些地方的公共厕所统统冠以WC,无论是看上去还是听起来,都有伤大雅。

2002年2月,天津的一家报纸曾经刊登这样一条新闻:2月19日上午,天津外国语学院一女孩经过西康路时看到一个外国人骑着车不停地转来转去,一会儿还停在一座厕所前探头探脑就是不进去。看到有人经过,她就上前用英语询问,但似乎越问越急。原来这个名叫杰克的老外突然内急要找厕所,但由于语言不通,每次向路人询问“厕所在哪里?”都失败了。虽然看到路边建有不少挂着WC牌子的小屋,但因为在国际上,有关厕所的标志早已不再使用WC,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通用的“TOI-LET”字样。由于没有一个人用英语告诉杰克在中国“WC=TOILET”,杰克不敢贸然“闯”进去,只能干着急。

本来用WC作标志是为了卖弄风雅,结果因为没有弄懂风雅而被风雅卖了——名副其实的洋相。找回我的根

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像上海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国际化大都市,也会做出这样没文化的举措。上海市曾经在2001年决定,将市内公厕的汉字招牌拿下来,而保留英文标志。而且,在遭到各界的质疑和反对之后,有关方面做出的决定居然是英语“Toiler”不要了,母语“公共厕所”也不要了,只用标准信息图案作标志——好一副一视同仁的公允模样。就上海市政方面的做法,马来西亚的一家报纸《南洋商报》就此发文感叹:“如果中国其他城市乃至乡下群起效尤,届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也将不能依赖汉字找到公厕矣!”“如果无法依赖汉字找到公厕,那么中国人该三思了……汉字如此这般被当今的中国人所宰割,仓颉泉下有知,会作何想呢?”是的,如果一个人凭自己的母语在自己的国土上找不到厕所,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那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文字文化出了问题,恐怕其他方面也出了问题或者说也将要出问题。至少在找厕所的问题上,我们还不需要以洋人的眼光为眼光,以洋人的标准为标准。退一步说,中国大陆的公共厕所,恐怕除了屈指可数的一些之外,99.99%以上的服务对象都是炎黄子孙,即使从这个角度出发,公共厕所标洋文而弃汉字也是荒谬的。

找回自我公共厕所,顾名思义是为公众服务的,那么,它的标志应该是越大众化,越通俗易懂,越容易为公众接受和认可越好。比较合理的选择应该是文字加男女性别图案。文字当然是母语汉语——如果条件许可,比如说标志牌很大,标注了汉字和图案之后还很宽裕的情况下,也不反对再标上外文。图案当然也是越简明越通俗,性别差异越鲜明越好。前述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标准应该是可行的,老百姓一看就明白,也不至于引起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