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需要适度的精神压力。这是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压力,却不利于学习。例如高考时年年都有考生晕场,就是由于临考前一段时间过多地考虑了考试成绩好坏对自己终生的影响。这种心理上过重的精神负担必然造成这样的动机:“我一定要考好,不然这一辈子就完了”。这种强迫心理造成过度精神紧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活动,结果反而考不出好成绩,甚至中途晕场。
过度的精神压力还容易造成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我封闭。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性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可导致性格变态,少数中学生还会自杀。有人曾说:在世界各民族中,日本是一个喜欢自杀的民族。这与其社会竞争激烈,中学生经常处于高度精神紧张之中不无关系。美国一项研究抽查了三所大学的962名学生,其中307名(31.9%)有过自杀的念头,42名(4.3%)企图自杀过;分析其原因是他们面对竞争的巨大心理压力,经常遭受挫折,长期精神紧张,因而萌生自杀念头。在我国,据北京、天津、杭州等地的调查,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精神方面的疾病所占比重最大。这与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理想与现实反差大,因而常产生挫折感、孤独感、自卑感有很大关系。
过度的精神压力给中学生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是明显的、严重的。那么,应怎样做才能解除中学生的过度精神紧张而达到心理平衡呢?
能不能放松自己,关键是要对自己提出合理的期望水平。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据此提出适合自己的合理期望。也就是说,不要想着一定要考上北京大学,只要能够把自己的实际水平正常发挥出来,考上什么学校就是什么学校。不要事事都想做成,也不要每一事都要求完美。你的一生可能不很伟大,但却活得有价值。只要你能够这样想,你就会心态平衡,轻松上阵。各行各业的能手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我的优势,根据优势提出合理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许多人东试西试,最后才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美国画家惠斯勒最初想作军人,后来因为他化学不及格,从军官学校退学。他说:“如果硅是一种气体,我应该已经是少将了。”
中学生平时就要养成乐天、豁达的习惯。人生在世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有一样不能不学,那就是宽容。因为,它是心灵里不可或缺的精品。古人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来。我们不应一遇挫折就自怨自艾,或在别人身上发泄私忿。高考的时候,你应该想到肯定有人比你强,应该允许别人超过你。不嫉妒别人,你就会轻松愉快。应学会宽容和宽恕,这样你就能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消除产生精神紧张的根源。大事不应糊涂,但小事不妨糊涂些,做个“难得糊涂”的人。这样,你会生活得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中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做任何事都不要怕失败,因为只有自信才会使你抓住成功的机会。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潜能,改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因为生活中一个自我感觉强大的人要比一个自我感觉渺小的人,精神负担要少得多。因此,认准了的事就去做,大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行!”那么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另外,中学生还要学会宣泄。要知道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如果自己觉得心理压力过大,就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寻找解脱的良策。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哭一场。
学会调节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既让中学生欣喜,又让中学生困惑,无所适从。大量的信息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又使他们紧张焦虑,他们每天都穷于应付,忙得焦头烂额。
几十个频道的电视(以后当然会更多)、厚得像一本书的报纸,更有那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网络,甚至也包括那些扔进车筐、塞进门缝的“小广告”……信息,全是信息!置身于信息的海洋,我们无可逃避也不能逃避,根本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海之子”。我们恣意遨游、舒畅无比。可是——有一天忽然发觉:这海洋对于我们是如此辽阔无垠,而我们,即使庞大如鲸,能吞下的也不过沧海一粟。于是,得意之后,我们就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人被要求到麦田中去取一个最大的麦穗,并在天黑之前回到起点。
一个人很快就在麦田边上拾起了一颗最大的麦穗,走了回来。而另一个人一路走下去,一直都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在天黑之前他就走不回来了。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变成举手之劳,信息迅速膨胀且泥沙俱下。我们会不会像那个走不回来的人呢?故事是劝导人们不要贪心——“知足者常乐”。即有足够定力不在“垃圾”中流连因为仅仅用于浏览的工夫就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有限的生命。我们要在杂草丛生中找到“麦子”,比较鉴别,“寻找”的过程本身已变得无比繁复。更何况,人的欲望无限。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也许一个信息的忽略就直接关乎生存,谁能有把握那“最大的麦穗”恰恰不在被疏漏的范围当中?
中学生就经常处于被信息围困的惶惑当中。中学生将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埋头寻找的过程上,总是刚抓到一些支离破碎、来不及细看和整理就将目光投向另一处支离破碎,也无暇顾及更广阔的风景。信息时代,所有的人都显得脚步匆匆。
而且,这已经有了直接关乎生理反应的名目,出现“大脑皮质输入与输出平衡失调的征象”——称“现代信息过剩综合症”或简称为“信息症”。
有没有一种“信息过滤器”,能简化中学生寻找的过程,用来判断“有用”抑或“无用”?凡是掺杂人类情绪的因素都无法用机器替代。也有一些“过滤”的雏形,如“专家如是说”之类,但以人的不可定性和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甚至再夹杂一些虚伪和谎言,这类“过滤”的可依赖性显得微乎其微。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和工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把人们推上了生活的高速公路。节奏加快和信息爆炸的结果使许多人陷入一种心中无底、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的焦灼不安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对健康和精神的损害,辗转反侧、茶饭不香、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等。
在损伤身体和精神的同时还会造成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信息焦虑危害甚大,那么,中学生怎样来摆脱它呢?
首先,中学生只需要用50%~70%的精力和时间收集信息。焦虑首先是伴随着信息增多而产生的,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却有着不同的方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认真做好一门学问的基础和前提是尽可能地穷尽所研究的某一课题的所有成果和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一领域别人做过什么,已经获得了什么成果,从而心中有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哪一步,通过什么方法去做。无疑,这对于做学问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下,你再有本事也无法搜集到所有资料。因为今天的信息量即使不按摩尔定律来统计,其庞大的数字也足以让人惊惧不安,焦灼不已。一个粗略的统计是,近三十年来人类创造的信息已经超过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文明社会的信息总量。解决既要穷尽所有信息而又不可能做到的办法就是:不要想穷尽所有信息(实际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信息),一般只用自己50%~70%的精力和时间来收集和获取信息,剩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休息。因为你得留出你自己的一部分内存(大脑和精力)用来“运行”和思考。内存占满了,大脑就无法“运转”了。采用这一办法,既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又能避免“电脑死机”;既能获取较大的成果,焦虑和精神疾患还会离你而去。
其次,中学生要懂得运用20比80的法则来选用信息媒体。信息的传输渠道既多且广,我们收集和获取信息也不能一概都用。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运用20比80的法则来选用信息媒体。一般情况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20比80的法则。比如,社会上20%的工作创造了80%的财富,20%的人获取了80%的社会财富。同理,在信息社会中,只要选择20%的媒体,就可以获得80%的信息。但是,如何确定这20%的媒体或载体,则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花费一定的时间。甚至在选取这20%重要媒体的时间上也存在着20比80的法则。总之是要用少数的信息传媒、少量的时间,有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取得较好的工作和学习的成效。
再次,中学生应该每天用1~2小时的时间停止接受信息,让大脑休息。做一些体力劳动或做类似于瑜伽的静默或静坐,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箭双雕,既避免了焦虑,又做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不知道怎样选取信息,就干脆先不选取。每天只随机地获取一定量的信息便足够了,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地会知道怎么选取信息了。这也是避免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
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
现在很多中学生只要一提起学习,一提起考试就头痛。在他们看来,学习与考试就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呢?这都是因为对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信念。
从中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大脑边缘系统——膝状体,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脑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膝状体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学得苦、学得累,效果差。
中学生要明白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学习知识技能或读书本来就是很快乐的事情,好奇心满足使人感到很快乐,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快乐的,掌握了某些技能又是快乐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也非常快乐。因此,中学生应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中学生应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而学习结束时应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真正的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
另外,快乐的学习使人振奋,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高,大脑处于激活状态,大脑产生的活性物质使神经网络易于接通。因此,知识信息易于被接受、储存和提取。也就是说此时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最好。
反之,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的乐趣已无,或产生厌倦心情,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已不存在。主体的大脑活性被抑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处于消极状态,知识信息难以输入、储存和提取。有专家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传统教育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神。教学方法单调,一味地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无乐趣,效果非常之差。因此,我们呼吁把乐趣归还给学生。由于许多学生不善于学习,不会运用学习策略方法,只知死读书,机械背诵,死用功,因此学得不快乐,效率低下。我们呼吁这类中学生要会学习,善用方法,活学活用,把乐趣归还给学习。信奉“十年寒窗苦”是难以取得学习成功的。
学习革命的关键是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方法的革命。中学生要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这是学习革命的观念转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
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自己的转变过程的:
老爸老妈说,学习不是请客吃饭;连两千多年前的孟子也来特别关照我,要我先苦苦心智、劳劳筋骨、饿饿体肤,说是老天要找个斯人降大任。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可以担起天降的大任。但既然已是众矢之的,只好收拾心情,决心来一个二十年寒窗,或许可以结出三尺冰冻来。所以,自从我走进校门的那一天起,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将不再拥有儿时的那份年少轻狂。
于是我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心智不苦,筋骨不劳,体肤不饿就觉得对不起那几把温情的箭。而当我终于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时候,巨能钙却帮不了我的忙。因为冰冻尚不足尺,习题却仍盈丈,考试成绩又总是让我深深感到铁与钢质的不同。成不了钢,也成不了斯人,我要向那几把温情的箭说声抱歉。
从此,便只道是此恨绵绵再无绝期。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快乐学习法——增强情感智力的技巧》,才知道其实还有一种更加快乐的学习方法,而不必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都说“十年寒窗苦”,苦则苦矣,要能苦出成绩来倒也心甘情愿。但是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苦得毫无成就,苦得特受打击,苦得让老爸老妈红了眼,苦得忘了窗外还有明月清风,也许你也应该尝试一下能够带给你快乐的学习方法。快乐学习法,你听说了吗?它让你不只是过一把快乐学习的瘾,或许它还能让你在快乐中成为天可委任的那个斯人,而不是一定要——苦你心智,劳你筋骨,饿你体肤才肯罢休。
打好高考的战役
面对高考,中学生首先要学会积累并坚持下去。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以英语为例,许多人对如何提高英语成绩感到很迷茫,总觉得花了时间却没有成效,后来干脆放弃了。其实,英语学习的成果正在你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语感就是在你不知不觉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所以,不必期待一次性的飞跃,真正重要的是你每天都在努力,在坚持。高三时,每天早上利用半小时大声朗读英语,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都有所涉及,而不仅仅是课文。单词的积累也是如此,每天只需十几分钟,但一定要反复记忆,特别是每半个月最好作一次回顾总结,克服记忆的遗忘周期。高考冲刺阶段,其他功课再紧,想办法抽时间做一篇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时间不一定很长,一旦坚持下来效果却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