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顶尖学生的5种能力
23033100000004

第4章 培养良好心态的能力(3)

对于许多文科生而言,数学可能是很令人头疼的科目。可是换个角度看,数学也将成为文科生高考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死钻难题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数学能否拿高分不在于你是否做出了压轴题,而在于你是否能抓住整体并少犯错误,这是应试策略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把着眼点放在基本题型中,把基本概念、原理理解透彻,并能举一反三。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可能避免考试中的浮躁情绪。其次就是要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不要以为“题海战术”多有效,但一定的题量绝对是必要的。有的同学老是抱怨自己太粗心,而克服粗心的方法只有熟能生巧。但要使做题更有效率,就需要有意识地积累经验和解题方法,数学思维在解题中很重要。一些常见的解题思路,如数形结合、换元、代定系数等要靠灵活应用。不要认为学好数学要有多么“天才”的头脑。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踏实训练,打牢基础一定能让你在高考数学考场上游刃有余。

所谓综合,就是“政史地”或“理化生”的一个比较巧妙的拼盘。至于被大肆宣传的“三科一体,相辅相成”也是建立在各科基础知识上的。因此,不必在名词上过于深究。首先,把各科基本知识点弄懂弄通,特别是对于文科综合来说,一定的记忆是必需的。任何能力都是以记忆为前提的,关键在于记什么,怎样记。在现行高考模式下,知识覆盖面的考察正在被逐渐淡化,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考的焦点。因此,不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过多纠缠,对一些与时事相联系的知识点则要全盘考虑,充分掌握。比如一些历史年代就没有必要记得一清二楚,但它属于哪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总体特点则要认真总结归纳,做到融会贯通。一方面,要把零散的知识整体化,形成知识树,特别是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这种整体意识特别重要,而一些重要专题,如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则要对其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大背景和整个历史阶段中去。另一方面,由于高考考的是综合能力,因此如何让“政史地”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很重要。这要靠自己复习中多留心,找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相关点,把知识学活、学通。

中学生若把学习的思路搞清楚了,就不会再感到烦恼,而只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且能树立自己的学习信念,增强自信心,走向人生的成功。

落榜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高考对中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然而,目前,我们还不能普及高等教育。这样,每年就会有一些中学生因为高考失利,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很多中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调节,就会出现意志消沉、悲观绝望、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于是,有中学生就把每年的7月份称之为“黑色七月”。在这个月里,考上了,就走出黑色的包围,走向了光明;考不上,就彻底进入了黑暗的世界。

其实,这是中学生自己把考试失败看得太严重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还没有充分掌握有关知识,那么再努力一年,说不定还可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再说,没有考上大学,不是说你就没有别的才能,说不定真正的长处还在其他方面。只要我们意识到,这时候不要泄气,你就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落榜了,志气不能丢。中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

第一,正确认识考试挫折,尽快走出情绪低谷。

挫折或失败的感受总是不愉快的,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关键的问题是不能让这种低沉的情绪长时间困扰自己,要尽快走出情绪的低谷。此次参加高考虽成绩未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但自己也获得了考试经验。知道了出题的题量、方式,并且找到了自己知识的漏洞。

美国心理学家对上个世纪中期哈佛大学的近百名毕业生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人的成就不完全与智商成正比。许多四十多岁中年人的成就,与他们儿时(18岁以下)开始形成的处理挫折、控制情绪和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有关。成功的人,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而是能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消极情绪。

第二,冷静分析落榜原因,不要盲目否定自己。

有的考生在复习和摸底考试中成绩并不错,但忙于记忆和背诵复习内容,不注意知识的灵活运用,因而影响了考试成绩。这并不能说明你没有实力,而是需要改变复习和思维方法。有的考生身体或心理素质较差,在考期来临之际心情紧张,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考场上未能正常发挥,影响了考试成绩。当然也有的考生是因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第三,结合实际,扬长避短,选好新的努力方向。

中学生在选择新的努力方向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你确有实力,只是这次考试临场发挥不好,或虽未被录取,但考分接近录取线,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再复习一年。如果你不想再等一年,分数又不算低,也可以选择高职学校,选一门自己有兴趣的或社会急需的专业开始学。假如你有就业机会,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如果你基础知识薄弱,再参加考试录取希望不大,那么,学习一门技艺也是一条成才之路。在选择专业时,中学生特别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第四,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对子女有重要影响。

孩子落榜,家长也有失落感,有的家长甚至比孩子情绪还要低沉。少数家长还会责备孩子,怪他们不给自己争气,辜负了家长的苦心。有的家长被虚荣心所驱使,不愿出门,怕见熟人,认为孩子没考上大学自己脸上无光。家长如果持这种错误态度,孩子内心的痛苦就会雪上加霜。孩子落榜后家长的理解是最大的安慰。家长的焦虑是孩子焦虑的根源。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下一步的安排。

用生存意识调节学习心理障碍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思考如何生存的问题。“生存教育”的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数十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来的。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合作”,生存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扩大。但万变不离其宗。“生存教育”的针对性,正在于“书本教育”的不足和偏颇。

在形式上,“生存教育”不排斥“书本教育”。不同之处是:“书本教育‘只管’灌输知识”,教育的艺术就是“如何灌输”的艺术,好学生的指标就是对书本教条无所不知。而“生存教育”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关注“书本教育”,也是注重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学习的参与者,他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在评价标准上,“生存教育”不排除分数。不同之处是:“书本教育”只允许分数的评价,所谓“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它的本质性注解;而“生存教育”认为,学校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场所。学生的社会化指标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的独立思考、选择、决策以及社会协调能力。它的评价系统主要来自社会,分数是次要的。因此,“生存教育”总是时刻与社会的需求“对表”,乐于改革。而“书本教育”不理睬社会的呼吁,改革十分缓慢,惰性十足。

在时间上,“生存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偏颇的“书本教育”只具有严格的阶段性,在一定的阶段内推行,甚至严酷地灌输,把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乐趣彻底埋没在校园之内。

有两位大学教授,是夫妇俩,就是这类悲剧的牺牲品。他们的儿子没有考上公费生,只好上了自费大学。当时一年的学费是1500元。于是父亲与儿子订立了一份“契约”:如果考试有一门不及格,就不给儿子供应下一年的学费。签约时,父亲对儿子说:“如果考不好,我就不要你这个儿子。”结果,这个儿子在英语考试时,因害怕过不了关而作弊,被罚为0分。于是,这个儿子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把这一切都归于父母,先后把父母用绳子勒死在厨房和卧室里。

2002年11月15日,某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好学生袁某两次自杀未遂,给社会敲了警钟。袁某自杀的原因,仅仅是说了一句议论老师肥胖的话。11月15日下午,袁某和几位同学在教室外看见一位女教师提着一袋子梨,就说了一句:“这么胖,还吃梨。”这位教师听见后就告诉了班主任姜老师,姜老师立即把袁某叫到办公室,问都没有问,就叫她学习《学生手册》。袁某想解释一下,姜老师却对她说:“如果女老师告到学校,就要给你处分。”

那天恰好开家长会。会议结束后,袁某的母亲跟姜老师来到办公室。其时,袁某已在办公室站立了1小时。见到母亲,袁某未说话就先哭了。袁某把同学李娜、崔敏等6位同学写的证明给姜老师看。证明书上写着:“姜老师:袁某没说太过分的话,就说她有点胖。我们都可以证明,请您原谅她。”姜老师看了看就把证明推给了袁某,让袁某家长下周一上午9点半带孩子向那位女教师赔礼道歉。

当晚10点多,袁某母亲带着她从姥姥家回到家中,并将此事告诉了袁某父亲。袁某父母也没过多留心孩子的反应。而此时袁某心中正经历着有生以来最难以排解的痛苦。当夜她给父母留下一封3页纸的遗书,割开了左腕与左臂弯处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从6层楼上跳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有邻居见她躺在水泥地上,跑去告诉她家长,才将她送往急救中心抢救。袁某虽然没死,但其结果却比死更痛苦。她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投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也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生存负担,令社会为之扼腕。

袁某在小学曾连续六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前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员,当年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被保送到这所市重点中学。面对如此痛心的事件,人们不仅要发问:如此一所重点中学,为什么不配备一些至少能倾听孩子声音,能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孩子送到重点中学,心里指望的是他们学得更多更好。但当孩子学到知识,却抛弃了生命,这知识又有什么意义?老师们日复一日地兢兢业业地授以学识,为什么就不能对那些稚嫩的心灵多一份关怀呢?

请再看一项对北京54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这项2001年的调查中,有34%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平时与同学谈得最多的是吃喝玩乐,在“是否关心国家大事”一项中,有47%的学生回答说“不”。一位中学老教师诉苦说,几年前地理小组活动多远都没人缺席。现在组织一次活动去八宝山瞻仰革命烈士,却没一个愿意去,他们的理由是:太远,没意思。

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但是,这种局面又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所以,对每个中学生来说,关键问题是要进行自我生存意识的培养,自己调节自己的心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自我调节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意识到生命是无限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爱护。因为任何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它既是家庭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谁都无权剥夺生存的权利。任何剥夺都是犯罪。

其次,生命的存在必然是在一定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不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或者社会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挫折和误解不可避免。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学习上的障碍就否定了自己,就能够适应生存,就会自我调节,消除心理压力,解除痛苦,化解矛盾。

再次,生命的价值意义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从学校的成绩来判断生命价值大小,每个人都应该坚信自己有自己的长处。不自我否定,就会有信心生存与发展,就会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学习与自己生活中的矛盾。

对于完美,追求但不强求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中学生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中学生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