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23104000000026

第26章 泰伯第八 “公天下”的社会行为规范(3)

至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问题,孔子在《公冶长》第十九节中讲过陈文子“弃而违之”的故事,陈文子就是“无道而隐”的典型例子;所以我们能看出孔子是反对所谓的“隐士”的。孔子在这里所想要表达的是,天下有道,则有施展才能的地方,天下无道,有才能的人则施展不出才能,就只好暂时退避一隅,静观其变,以待时局;若有时机,即可现身以自己的才能来拯救民族,拯救国家。紧接着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就是孔子反对所谓“隐士”的明证。国家清明太平,可是“隐士”们还是“贫且贱”,就是说明这些有一定才能的人没有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服务,仍处于山野乡间,过着“贫且贱”的生活,这就是身为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有才能而不作出贡献,安贫乐道,这是只为个人自己而不顾国家、民族的非常自私的行为,亦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当然,那些“邦无道,富且贵”的人,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因为他们发的是战争财,发的是国难财,是在国家、民族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先中饱私囊的人,这种人当然就更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耻辱了。

1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要思谋这个职位上的政事。”

【说明】“有道则见”,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太平,就要出来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要做事就必然要有一定的职位,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只有在这个职位上,才能真正知道这个职位的权利与责任。如果不在这个职位上也就谈不上真正了解这个职位的权利与责任。如果不了解这个职位上的权利与责任,怎么能评判它的是非曲直呢?所以,出来发挥自己的才智,出来做事,首先要服从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需要你,就去做,不需要你,就别去谋!这是一。其二,这句话也是对隐士们的批评,国家有作为一个国家的数不清的千头万绪的事情,虽说统治、治理这个国家的人也许不是很有才智的人,但是只有他在这个职位上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职位的责任的重大。而隐士们动不动就发表言论,这样那样地其说不一,夸夸其谈,其实他们根本感觉不到这个职位上的责任是如何重要的。隐士们也许有这样那样的才能,但不一定就会有统治、治理一个国家的才智。如该决断的事他们会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而该犹豫的事他们会立下决断,以至于操之过急。总而言之,一个人担任了某个职位,都必须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胜任,而不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所以,不在其位,就不要去谋其政。

15.过度讲“礼”,也会变得虚伪

【原文】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自大师挚起的的时候,《关睢》等诗经里的音乐也就开始混乱了。众多而响亮的音乐充盈于耳。”

【说明】在《八佾》第二十节中,孔子曾就《关睢》发表过评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睢》这首诗,表现出了爱情的快乐但不过度,虽然哀婉但不伤感。这是孔子在以《诗》为比喻,讲爱情是对的,但一过度就容易变成色情;讲哀婉可以,但一过度就会变成伤感;讲“礼”同样如此,过度地讲“礼”,也就会变得虚伪了。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周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而且从鲁国的大乐师挚以后,古代流传下来的《诗经》的音乐也走了调,变了昧,渗进来许多现代的杀伐之音(孔子在《八佾》第二十五节中有专门的论述)。而且这些杀伐之音“洋洋乎盈耳哉。”这就是师挚之流们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的结果。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周初人民的仁义之心,也就不会懂得用仁义之心创作出来的音乐也充满了“爱”的思想情调。因此,用个人的充满私欲的心理来理解充满爱的音乐,无论如何是理解不透的,弄不懂的。

16.假仁假义是社会变乱的根源

【原文】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志向远大很狂放但不正直、公正,貌似忠厚老实但实际上不谨慎、不老实,好象很诚恳但不是真的真心诚意,我真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说明】《诗经》的音乐自大师挚们开始也就走了调,变了昧,渗进来许多现代的杀伐之音,这就是师挚之流们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的结果。而这些师挚之流们志向远大很狂放但不正直、公正,貌似忠厚老实但实际上不谨慎、不老实,好象很诚恳但不是真的真心诚意。这是孔子感叹当时的社会变乱情形中,多数是这一类的人。这样假仁假义的人其实对社会的危害最大,他们实际上就是社会变乱的根源。他们之所以这样,是他们的私心、私有欲过度膨胀发展的结果,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取得一定的权势与财富,才能生活得更优裕、更优越。也就是他们无视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充满私欲的思想来代替、来取代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吾不知之矣”,我真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17.不进则退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如果不及时抓紧,就会恐惧其失掉。”

【说明】师挚之流们没有及时学习,故而志向远大很狂放但不正直、公正,貌似忠厚老实但实际上不谨慎、不老实,好象很诚恳但不是真的真心诚意。而我,则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求学问,做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不能停止不前,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不够;也就是要“学而不厌”。因为不进则退,如果说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停止不前,结果就是退步,就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但仍然是好学不倦,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才不会被淘汰出局。这是孔子对前面十六节的一个小总结,也是对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小总结。这句话至今仍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仍然提醒着我们,不及时学习,不更新知识,就会失掉很多东西,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18.只有自己有思想,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高大巍峨啊,虞舜和大禹之所以有天下,而不是跟随跟来的。”

【说明】因为不进则退,假如有所成就,但仍然是好学不倦,才能把学问做深做透,才不会被淘汰出局。虞舜和大禹之所以有天下,就在于他们的好学不倦的精神,在于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观念,在于他们想要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思想;他们所想的不是自己怎样去当上帝王,不是自己的安逸享受,也不是紧紧跟随某个帝王的身后,阿谀奉承,就可以获得王位。正因为他们想的是人民,人民才承认他们。倘若他们想的是自己,人民是不会承认他们的,也不会让他们登上王位来统治人民的。这就是商周以前的“公天下”的思想。因此,作为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盲目地追随别人,更不要人云亦云。“三十而立”,就是要树立起自己的思想,因为也只有自己有思想,才能是一个完整的人。

19.不要走上只为自己生存的道路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高大巍峨啊,唯有天是最高大的,唯有尧是效法天的。广阔平坦啊,人们无法能用名词来表达来形容;高大巍峨啊,他是有成就有功劳的;鲜明光明啊,他留传有文化、有历法。”

【说明】尧、舜、禹、汤是孔子所崇拜的史前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圣人,他们为中华文化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如果没有他们洞察人性的真知灼见,也就不会有春秋时代的“仁、义、礼、智、信”。因此,将他们比喻为天,一点也不为过。天是什么?无边无际、无限广阔,但它自有自己的规律,它依照自己的这个规律不停歇地走着自己的道路。而人类,在这个天创造的地球上繁衍生息,也要依照人类自己的规律走自己的道路。但很多人走偏了,走歪了,走上了只为自己生存的道路,忽略了其他的人,无视全人类所走的道路。所以他们就不会有“文章”流传下来。

20.“公天下”的规律是最高尚的统治规律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译文】舜有贤臣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五个人,而天下得以治理。周武王曾说:“我有十个治理国家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以后,就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最盛。可是,周武王十个治国大臣中还有一位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人而已。周文王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守臣之节,服事殷朝,周朝统治的规律,可以说是最高的统治规律了。”

【说明】从尧一直追述下来,到了周朝。子思在《中庸》里说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自己也说过“信而好古”,孔子所推崇的就是尧、舜、禹、汤。虽说自夏商周以来就是封建奴隶制社会,但仔细研究历史,尧舜禹时代是“公天下”的时期。那些时期的私有制还没有发展成为畸形,虽然是有私有制存在,但尚处于萌芽之中,人们还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一切。君王君子们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尤其是周朝初期,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恪守臣道,服事殷朝商纣王,没有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悍然起兵反殷。周之反殷,并不是周文王、周武王想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想当帝王,想享受人间荣华富贵。而是商纣王凶残暴虐,残害人民,人民怨声载道,实在无法忍受。周文王、武王为人民着想,富家裕民,想要人民安居乐业,才最后由周武王推翻殷朝统治取而代之。从周朝初期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有五百余年,这五百年间,由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公天下”的思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私有制就逐渐畸形发展了。所以孔子称赞周朝初期的“公天下”的规律是“至德”,是最高尚的统治规律。

21.对“天”的规律的崇拜与敬遵

【原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他自己用很微薄的饮食而将好的饮食供献的鬼神;自己穿很烂的衣服但却把祭服礼帽做得很华美;轻视自己的住房而尽力兴办修建水利沟渠。对于禹,我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说明】在追述了周朝以后,孔子又转而追述夏禹。夏禹,夏代开国之主。公元前2100年,颛顼孙,姓如人氏,其号曰禹,亦曰文命。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为有天下之号,史称夏禹,又称“夏后氏”。在位八年,后南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据传,禹治水,历十年之久,“三过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民得以安。因此他是我国历史上劳苦功高而又最副盛名的国王。因此孔子推崇他,是因为夏禹的所作所为均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欲望,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的享受,更不是为了虚假的名誉地位。他之“致孝乎鬼神”,“致美乎黻冕”,并不是说真的有鬼神让他尽孝,而是说他很重视所谓“敬鬼神”的祭祀仪式,这种祭祀仪式实际上是对“天”的规律的崇拜与敬遵。这个思想与下面的“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连起来就是说明了他的“公天下”的高尚的情操。本节又是全篇的结尾,因此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综而观之,从泰伯讲起,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孔子都是在论述一个人类所应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为私欲的“公天下”的思想。因为人类只有拥有了这种思想,人类才能得以进步。若是人人都为自己,那天下就只有更混乱了。当然,人类首先都要从为自己出发,最起码要在自己吃饱饭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到别人,考虑到国家,考虑到全人类。但在为自己的情况下,还应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及全社会、国家的大局。也就是说,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