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孔子至此而拉回话题,既然是美玉,就要有所用,才是美玉,如不能有所用,这美玉也就不成其为美玉。这就是说,一块玉在刚出土的时候,与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区别,要仔细辨认才能识别出来,还要经过切磋琢磨,方能成为一块美玉。“切磋琢磨”虽然是描述加工象牙或者玉石的工序,但也可以比喻为对一个人的教育。也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切磋琢磨”,使一个人成才,而一个人成才后,要能有所用,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么,做什么事情才是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呢?孔子举了自己的例子,“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在孔子以前,没有成集,只是散布在民间各地,《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也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民间收集了许多人们诵咏叹赋的诗歌,并加以分类,汇编起来以后,才成为一个民间诗歌的总集,称为《诗经》。这个《诗经》有什么用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夏、商时期是没有任何成册的书籍、典籍留传下来的,而周朝,只留下了一部《周易》;但人们一直认为《周易》是用来占卜的书(何况其一直深藏在周王朝内部),因此没有将它看为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政论书籍。故而,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在春秋时期的各个君王们只好依靠人们的口头流传,加上父辈的教训及自己的经验,来作为统治的理论基础。因此,君王们多派人到各地去“采诗”,收集民间百姓对统治者的意见。因此,《诗经》作为一个民间诗歌的总集被汇编起来以后,就成为了统治者“为政”的理论依据,也成为了孔子教育学生的课本。因此,孔子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依据《诗经》,基本上就可以“为政”了。这就是孔子对子贡自比于美玉,想求“善贾”而“待价而沽”的回答。言下之意就是,我做了这样的事,就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我并没有求“善贾”而“待价而沽”。而你呢,做了什么没有?
16.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做到的
【原文】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出来工作,则要侍奉公卿,为国家工作,在家则要侍奉父兄,孝敬长辈;遇生死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于我有什么呢?”
【说明】孔子“乐正”,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贡献,但并不是说,只有“乐正”才是做贡献,“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同样也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做一个普通的人,正常的人,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当好一个公务员,或者当好一个孝敬父兄的小辈,或者对生死大事都能尽力去做,或者是不酗酒,不发酒瘾,不沉醉于酒中,这样的人,也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反之,不能尽力侍奉公卿,不能为国家做事情,不安心当一个公务员,总想当财主、大富翁;不能孝敬父兄长辈,总是埋怨父兄长辈不拉自己一把,态度恶劣:对生死大事不尽力,遇丧事吊儿郎当;整天整年困于酒中,借酒浇愁,怨天尤人;这样的人也就是不利于国家的人,也就是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甚至于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做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君子,孔子之所以举出这四种例子,而没有举出更多的例子,只是说明这四种例子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做到的。
17.逝者如斯夫!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大河边说:“已经过去的就象这河水一样,不停止于日日夜夜。”
【说明】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具有这种品德的人已经过去了,这样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而这已经过去的就象是这大河的水一样往东不停地流淌,根本不分什么昼夜。而现在的人,要么是不能尽力侍奉公卿,不能为国家做事情,不安心当一个公务员,要么是总想当财主、大富翁;要么是不能孝敬父兄长辈,总是埋怨父兄长辈不拉自己一把,态度恶劣:要么是对生死大事不尽力,遇丧事吊儿郎当;要么是整天整年困于酒中,借酒浇愁,怨天尤人。总之,现在的人过多地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利益以及利害关系,很少有人能够尽力为大家、为国家服务了。
18.注重于外表的东西是不正确的
【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正确的人生规律就象是喜爱外表美丽整洁那样的人。”
【说明】孔子认为很多理想而美好的已经逝去了,而今天的人们已经没有了过去的人们所具有的正确的人生规律了。确实,从夏启开国,经商、周二代,到了春秋时代,社会经过1500年的演变,由于私有制的日益发展,社会肯定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从周穆王后,周朝势力大衰,各诸侯私欲膨胀,割据加大,私有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逐渐注重于外表的东西,正确的人生规律也逐渐让位于外表的虚华。人们由于注重外表生活的舒适质量,不得不采用更多的手段来获取物资。而所有的获取利益的手段,也是不可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规律的。如果说,要有正确的人生规律,要有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你也就不能靠掠夺、剥削和侵略等手段来侵犯别人的利益,也就是说,有正确的人生规律和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也就不愿意采用掠夺、剥削和侵略别人的手段。而采用掠夺、剥削和侵略别人的手段,必然也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规律和与人相互亲爱的思想。所以,追求外表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不会去追求正确的人生规律了。象英国姑娘罗丝,放弃了舒适的高质量的生活,来中国四川农村扶贫,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19.堆山和平土,是一筐一筐地做成功的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堆一座土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山了,然而没有继续堆下去,这个停止,是我自己停止的。譬如用土平地,虽然是一筐一筐倾倒进去的,这个进步,是我坚持下去的。”
【说明】人们现在追求外表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不会去追求正确的人生规律了。然而,既可以追求正确的人生规律也可以追求外表生活质量的提高,行不行呢?孔子在本节作了回答,是可以的!孔子虽然没有直接了当地回答说可以,但他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堆山和平土,是一筐一筐地做成功的,倘若只差最后那一点力量,也就完不成了。而倘若再进一步呢?一筐一筐地增加,一点一点地前进,最后肯定是能完成堆山和平土的工作的。我们在这个社会里为人做事,就好象是堆山和平土,只要我们坚持前进,不放弃,我们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存空间,从而就能达到理想人生。也就是说,采用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规律,来逐渐提高外表的生活质量也是可以的。换言之,就是要利人利己,不要不利人而利己,也不要损己利人,更不要损人利己。
20.真美玉即使是放到环境恶劣的地方,仍会是美玉
【原文】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不懈怠、懒惰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说明】孔子自第十三节说了“沽之哉”后,从第十四到第十九节的说话,可能只有颜回一个人听懂而且尽力去理解了。他一忽儿要搬迁到“九夷”去居住,一会儿又谈“乐正”的问题,一会儿又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会儿又堆山又平土的,很多人都被弄糊涂了。其实,孔子的意思只有一个,真美玉即使是放到环境恶劣的地方,仍会是美玉,不会改变其性质;而若是假玉,就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变得与普通的石头毫无分别。一个人同样是如此,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哪儿他都会做一个君子。也不会去求“善贾”而“待价而沽”,也不会困于酒中,借酒浇愁,怨天尤人了,就好象是堆山和平土,只要我们坚持前进,不放弃,我们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存空间,从而就能达到理想人生。
21.并不是要人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生活
【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在谈到颜回的时候说:“太可惜了,我只看到他不断地进步,没有看到他停止不前。”
【说明】上节说到只有颜回一个人听懂而且尽力去理解了之后,但这个听懂而且尽力去理解了的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这使孔子痛心不已。据史书记载,孔子有三千弟子,这三千弟子来自于四面八方,十多个诸侯国,什么样的人都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所以,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孔子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因而,从第十四到第十九节的说话,可能只有颜回一个人听懂而且尽力去理解了,这当然会使一个当老师的人感到痛心。《论语》的编纂者们将这句话安排在这里,其用意也是为孔子感到痛心。这也就说明,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大部分人都是学了一点就感到满足而止步不前了。这不能怪孔子之教育不当,也不能怪学生们浅尝辄止,这是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私有制对人的心灵的蒙蔽。当时全社会的人们都是为了私有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有能更加舒适,便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私有利益,这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孔子并不是要人为了他人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孔子的本义是要人在争取自己更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人们才能在这个人世生活中得到应该享受的快乐。
22.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长苗而不见抽穗的,有许多;只见吐穗扬花而不见结果实的,也有许多。”
【说明】孔子话题一转,说到表面上也有和颜回一样好学的人。有表面上看到“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的人,这些人似乎很有知识,似乎也很博学多闻,但只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只会夸夸其谈,不会踏踏实实努力埋头于学问知识道德,究其实,也没有学到真正的学问,最终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孔子这是感叹人才的难寻,也是感叹人们都仅仅为了生活的舒适而放弃了真正作人的快乐。
23.不害怕而能超过我
【原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哪能够知道后一辈人将来赶不上现在我们这一辈人呢?如果一个人活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知识、见闻,这亦是不值得害怕的了。”
【说明】虽然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人确实有许多,但是,孔子并没有绝对说,只有我最好,别人都不行。看问题客观,看人也客观,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客观地看待人的发展,客观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原则,谁能断言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谁都无法肯定未来的不如现在的,经过这五千年人类历史的进化,我们都有了一个基本常识,未来的总会比今天的要好。这就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并不是说人一旦上了年纪就再也做不出成就来了,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语,意思是,我四十、五十岁了,还是默默无闻,所以你们用不着害怕我,因为我的一切都已显露在你们面前,不比年轻的后生,他们拥有的热情与拼搏精神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尤其在做学问上,一定要在继承先辈留传下来的学问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敢于“犯上”,能敢于批评先辈留下来的某些不好的东西。“犯上”者,就会使人“可畏”也。不要认为我的学问似乎是最高的而不“犯上”,而害怕、而停止不前,我只是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不害怕我而能超过我,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的了,就要象颜回一样,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24.不脚踏实努力,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成
【原文】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哲理、格言所说的,能够不遵从吗?遵从它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具备了这些品德后才说出来,能不喜悦吗?连续不断地如此才为之可贵。光顾了喜悦而不连续地持续下去,光是遵从哲理、格言所说的道理而不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也拿他没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