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在谈了“后生可畏”,客观地看待人的发展问题后,孔子又接着“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话题来评价一些人。所谓“秀而不实”者,也就如本节所说的是“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之人,光顾了喜悦而不连续地持续下去,光是遵从哲理、格言所说的道理而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之人,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呢?不会有。我们读古代留传下来的哲理、格言,不仅仅是诵读它,欣赏它,还应该遵从它所阐述的道理,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若有不对的、相悖的,则要改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算真正地学到了。而且,如果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谈得上喜悦。如果自己不具备有这些品质就兴高采烈,那绝对是假的。而且,在具有这些品质后,能够连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才能算得上是可贵,否则则是可耻。所以,孔子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之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没有办法了!是呀,秀而不实,只见吐穗扬花而不见结果实,你怎么办呢?这是孔子教育正在学习怎样作人做事的学生们语重心长的话,也是对某些不踏实学习的学生们的尖锐批评,不脚踏实地努力学到一点东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秀而不实”、“华而不实”,一无所成。
25.可怕的是知错不改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学问的最主要的思想是忠、信。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错误,则不要畏怕去改正。”
【说明】其实这句话在《学而》第八节中就有了,《论语》的编纂者们将这句话又重新在这里编排进来,其意味可谓深长。上节说了“说而不绎,从而不改”之人,本节则是再一次强调最主要的是要学“忠”,学“信”。我们解释过“忠”,即尽心尽力之意;“信”即真心诚意之意。因此,不论是作为君子,还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两个字其实都很重要。因为不论为国还是为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心尽力、真心诚意地办事,尽责任,生活。除了那些想死的人。其实,即使是想死,也要尽心尽力,真心诚意,设若是假心假意,那是死不成的。
按照宋儒的解释,“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解释猛一听似乎有理,但却大错特错。什么人不如自己?难道社会地位低的人就不如自己吗?No!No!虽然社会地位不一样,社会分工不一样,但不见得他就不如我!为什么呢?你懂农业生产吗?你懂工业机械吗?你懂纺纱织布吗?一个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社会分工各不相同,你懂好几样,不可能懂得上百上千样知识。所以你不懂而别人懂的,这个人就比你强,他就可以当你的老师。一碗饭,从选种育秧到端到饭桌上,总共四十九道工序。想一想,你在其中懂什么?!所以,宋儒解释的是完全错误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在所交的朋友中,没有一个是不如自己的。这是让人要学会谦虚,谦虚才能使人进步。骄傲自满,必然也就是固步自封了。所以,有了错误,“过”,就不要畏惧、害怕改正。错了就改,有什么了不起!人人都会犯错误,在人生这几十年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新问题,每天都必须学习,所以每天都有犯错误的可能。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马上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心服口不服,为什么呢?那人的社会地位低!不配批评我。那人的学历低,不配指导我。总之,那人什么都不如我,我干嘛要听呢?!所以,孔子老早就瞧准了这个问题,在此提出了警告。本节则是警告的再警告。
2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国家军队的将帅是可以夺取的,而一个人的意志却不能强迫。”
【说明】有了错误,则不要畏怕去改正,一个人只要有这个志气、这个意志,是谁也剥夺不了的。这是孔子对人类心理的透彻研究,人之所以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依靠人类的意志力。因为洪水、火灾、地震等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频繁地摧残着人类,同时也在培养着人们的意志力,人们靠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创造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所以,三军可以夺帅,国家也可以失去某一个君主,但人类生存发展的进程不会改变。而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树立起勤奋学习的顽强意志,最终是能学有所成的。而如果树立不起学习的意志,在学问上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这个问题可以扩而论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一个意志力的问题。只要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们团结而统一,拥有了基本一致的生存意志,基本一致的民族文化,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就是坚不可摧的。比如犹太人,在其发展的千余年中,没有一个统一国家的形态,但他们有着基本一致的生存意志,虽流浪世界各地,但他们却生存下来了。比如我们中国,虽历经多少次外族入侵,三军被夺帅,国家被易主,但凭借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一致的民族文化,基本一致的生存意志,反而同化了入侵的外族。
27.不会在穿着豪华或破旧的问题上与他人斤斤计较
【原文】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衰败的棉袍,与穿着用狐貉之皮毛做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正如《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哪有不好的呢?’”子路于是终身吟诵着这句诗。
孔子说:“这就是普通的道,何必十足地感到美好呢?”
【说明】富人与穷人站在一起,富人经常会有满足感与骄傲之心,而穷人经常会有自卑感;高官与平民站在一起,高官亦经常会有满足感与骄傲之心,而平民则经常会有自卑感;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偏差问题。然而,若是一个高官穿着破旧衰败的衣服与富人站在一起,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偏差呢?没有!因为他在内心里就已经有了一种自豪感,而使他瞧不起那些富人们。这种自豪感除了高官等已经获得成功的人士外,在许多大知识分子身上也具有。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在世俗社会上取得明显的地位与财富,但拥有许多知识的人也自认为在知识上他是取得成功的;相比于知识贫乏的人,因而他具有满足感与自豪感。所以,一个拥有满足感与自豪感的人,也就是有意志力控制自己的人,不会在穿着豪华或破旧的问题上与他人斤斤计较。然而,若是有顽强的意志力能控制自己,而有满足感与自豪感又不会骄傲自大,却也很难做到。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先表扬而后批评子路的原因了。透过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之平凡无华的思想与平易近人的行事方式。
28.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原文】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说明】怎么样说明人的意志力的短暂和长久持续呢?孔子用寒冷的冬天,和松柏的凋零来作了一个比喻。孔子出生在山东,他周游列国期间,可能也没有到过南方,就是现在两广海南等地。在整个黄河以北地区,一进入秋天,所有的植物都要落叶凋谢,进入冬天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的,看不到任何绿色植物,甚至连河水都要冻结而不流淌。只有松柏等树,是顶风雪而傲立于大地之上的。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
29.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能与人相互亲爱的人不会忧伤;能勇敢面对一切问题的人不会畏惧任何问题。”
【说明】本节是对全篇总结的开始。从第一节行文下来,本篇一以贯之的思想即是要求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而怎么样作好一个人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呢?这即是本节所描述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了。知者,智慧也,有了智慧,什么问题都可以参透悟出,还有什么疑惑的呢?!这个智慧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聪明,聪明即是耳聪目明,耳朵听得到,眼睛看得见即是聪明。聪明的人并不能说就有智慧,智慧是人的理解能力、洞察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很快很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洞察问题的来龙去脉,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人类自诞生以来,这个宇宙的一切就都是人类所思考的对象,人们疑惑这个宇宙,也被这个宇宙所迷惑;于是人们不断地思索,想要了解这个宇宙的秘密。有智慧的人了解这个宇宙就是这个宇宙,就是这样,所以他不为这个宇宙的现象所惑,而没有智慧的人则迷惑于这个宇宙的现象而不知所措。“杞人忧天”就是一个例子。
仁者,能与人相互亲爱也。人是社会的、群体的动物,人只能与人生活在一起才能算是个人。若不能与其他人共处,其也就不是个人了,充其量算是个野人。而野人的思维能力是比不上社会人的。那么,与人相互亲爱是否人人都能做到呢?显然很难!然而,如果能做到与人相互亲爱,与其他每个人都能相互亲爱,也就没有忧虑了。也就是说,在与每个人都能相互亲爱的情况下,当你出现了任何问题,任何人都会帮助你,能得到所有人的帮助,你还有什么问题呢?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忧虑。
至于“勇者不惧”,就更简单了,你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得到所有人的帮助,你也就没有问题了,而没有问题则意味着什么都不害怕了,什么都不害怕也就是一个“勇者”了,也就不会有任何畏惧了!道理就这么简单,就看你自己做得怎么样!
30.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不一定能够和他共同归向一条道路;可以共同归向一条道路的人,不一定能够和他同时树立起思想;可以和他同时树立起思想的人,不一定能够和他共同掌握一个权力。”
【说明】如果两人或者是许多人都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否都是能共同走一条道路,共同树立起来,共同掌握一个权柄?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孔子在这里告诉学生们,人的思想、智慧有多种多样,也是各种各样的,不要把智慧看得太简单了,不要以为一般的聪明就是智慧。智慧可以体现在理解力上,也可以体现在洞察力上,也可以体现在逻辑思维上,反逻辑思维上,逆向思维上、纵向思维上等等,这要看每个人站的立场和角度的位置。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也就不能归向同一条道路;道路不一样,所奋斗的目标就不一样。我“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你们也就没有必要也“乐正”使“《雅》、《颂》各得其所”了。子贡如美玉而待价而沽,并不是每个人也必须如美玉而待价而沽。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因此,每个人应根据自己本身的情况,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根据自己所奋斗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
31.不能要求人人都一样
【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译文】“唐棣开放的花朵,偏斜着反反地生长,岂不能引起你的遐思?只是剑与鞘离得太远了。”孔子说:“还没有好好地思考,怎么会觉得太遥远呢?”
【说明】有人引用了一首古诗,表面上是说唐棣树上开放的花朵很特别,偏斜着反反地生长,很能引人遐思,但是花朵距离果实比较远,不象一般的花。实际上则是想表明大家都是同学,是一个老师教育出来的,思想意识观念怎么会相差很远呢?而且有的人思想观念是一样,行动上却是另一样,相差很远,这是怎么回事呢?确实,我们看很多人,言行不一致,说的是一套,而做的又是一套,真叫人捉摸不透。孔子的回答是很明白的,就是不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想清楚了,也就会明白了。也就是说,唐棣开放的花朵,偏斜着反反地生长,是与其它的树、与其它的花都不一样,这就是它的本性,它的一生所必须走的道路,是它的独特的规律,认识到这一点,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人也是这样,有他的本性,他的一生所必须走的道路,有他独特的规律,所以不能要求树树都一样,人人都一样。这也是对全篇的一个结论,所以,“虽违众,吾从下”;所以,“毋固,毋我”;所以,“匡人其如予何?”所以,“吾不试,故艺”;所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所以,“予死于道路乎?”所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所以,“吾止也”、“吾往也”。所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所以,“斯亦不足畏也已”。所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