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原解
23104000000045

第45章 宪问第十四 什么是耻辱、羞耻的品德修养的问题(4)

【说明】子贡说了“夫子自道也!”意思是子贡也要仿效孔子。而孔子却认为,君子只要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行了,用不着仿效我,或是仿效别人。因为孔子自认为“我无能焉:”我自己没有做到,你为什么要仿效我呢?我一心按“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要求我自己,规范我自己的言行,我一心用在学习上,哪里有时间来仿效别人呢?读书至此,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并不是单纯地仿效、模拟,无论我们学什么,都只是学精神,学思想。如果仅仅是仿效、模拟,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其实都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精神,最后自己是一点东西都没有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的。

30.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有本事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

【说明】仿效、模拟别人,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因为那都是别人的东西。所以,孔子接着说,不要害怕、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害怕、担忧的是自己没有才能。如果自己真有才能,自己有扎实的本事,别人终会知道的。而为了尽快让别人知道自己,就去仿效、模拟别人,那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一个人在社会上,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有本事,也就是《易》乾卦上所说的“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没本事而到处怨天尤人,最终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一句话在《学而》第十六节中已经提过,现在又重提,使这句话又有了新意,也表明了孔子是反对各种形式主义的。

31.预言家预言的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其过程而已

【原文】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顺从欺骗、欺诈,不揣度、臆测而且不相信,抑或是先觉者?是个贤人吧。”

【说明】对于一个人是否有才能有本事的问题,孔子说,只要他不顺从别人的欺骗和欺诈,不是靠揣度和臆测别人是否是欺骗和欺诈,而且不相信别人的欺骗和欺诈,那么他是不是就是个先知先觉者呢?不是,这个人只是个贤良的人而已,是个有本事有才能的人而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顺从别人的欺骗和欺诈呢?这就需要自己有真正的本事和才能,譬如你是这个行业的内行,深懂这个行业内的一切,那么别人与你谈论这个行业的事务,或者你上街去买这个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辨别出这个东西的真真假假,你就不会去顺从他,也就不会靠揣度和臆测去检验那人是否是欺骗和欺诈,而且也不会相信那人的欺骗和欺诈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内行,有了这个行业里的本事,你就是个贤良的人,有本事的人,但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因为所谓的先知先觉者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人是能先知先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和才能。那些所谓的预测者、预言家其实都是骗人的,后来的诸葛亮就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借东风,其实只是他懂得气候的变化,知道在那个季节有三天的东风而已,并不是靠他登台布罡而上天听他的话刮了东风。而那些所谓的预言家,大部分是靠一些故弄玄虚、神秘现象而欺骗人,小部分是确实掌握了事物的变化规律而作出预言,因而这些预言才能是正确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运行变化规律,有各自的因果律,只要掌握这些规律、因果律,也就可以成为预言家了。比如春天过去了便是夏天,夏天以后是秋天,再就是冬天,然后又是春天,这个规律一般人都能掌握,所以大家都是预言家,你可以预言夏天以后是秋天,再就是冬天。但落实到具体的一些事物上,一般人就很难掌握那些规律,只有真正内行的人才知道,所以这些内行的人就有可能成为预言家,其实他们的预言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其过程而已。

32.收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钻研学问

【原文】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总是一个这样匆匆忙忙的人呢?不会是为了花言巧语骗人吧?”孔子说:“不是为了敢于花言巧语骗人,只是憎恶固定的形态。”

【说明】在《为政》第十二节中,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意思是人不能做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我们平常做人,学究就是学究,商人就是商人,军人就是军人,言谈举止,都有了固定的形态,一眼看去就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这就不太好,孔子憎恶这样。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没什么。但对于“为政”者来说,就不好了。因为为政者要管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懂得这个社会的各行各业,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要应付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就必须具有八面玲珑的面孔和手法。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政治家都是天才的演员。而当好一个政治家,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当一个好的政治家,就更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事事为人民着想,处处为人民着想,要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行。孔子自身作过为政者,但其主要精力是放在研究学术上,放在教育上,因此他本身就不是一个有固定形态的人,所以他憎恶那些具有固定形态的人。孔子为什么要对微生亩说这样的话呢?微生亩是鲁国的一个隐士,隐士就是学了很多知识而隐遁山林,图自己清闲的人。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他们都“不仕”,不愿意出来为国家效力。对这种人,孔子向来不大赞成,如果“邦无道”,“不仕”,则情有可原,但他们为了自己的清心寡欲而清净无为,也就无法更深地钻研学问。孔子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知识,而收集知识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钻研学问。而更好地钻研学问,则是为了国家、民族和千百万人民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知识发展了,文化发展了,社会才能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所以孔子栖栖于周游列国,不是简单地贪求富贵,贪求名誉地位。

33.唯有看他们的人生规律

【原文】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对千里马的赞扬不仅是它的力气,值得赞扬的是它的规律。”

【说明】看一个人就如同看一匹千里马一样,不仅要看他跑得快、跑得好,更主要的是要看他的规律。能跑的马很多,善跑的马也很多,但为什么人们只喜爱千里马呢?就是因为千里马不仅能跑、善跑,而且是因为它懂得人性,有着良好的品质。所以,作一个人,不仅要会做事情,还必须有良好的人生规律才行。周游列国的人也很多,但我与他们的本质不一样,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因而我们就不是一样的人。为政者也很多,但其目的不一样,教育者也很多,但施教的目的不一样,唯有看他们的人生规律,才能分辨出谁是千里马。

34.用人生规律来回报人生规律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人生规律来回报对我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人生规律呢?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用人生规律来回报人生规律。”

【说明】千里马所具有的一个良好品德即是“以德报怨”。只要一匹千里马认准了主人,无论主人对它是侮骂或是鞭打,它都是永远效忠主人的,这就是它一生的规律。那么,把这一良好的品德用在人身上如何呢?孔子认为这又不太妥当了。人们之间相处,如果仅是“以德报怨”,也就如同牲畜一样了。我们是人,是有思想的人,人们之间相处,在于用最佳的行为方式,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建立起这种关系,在于人们之间的对等原则。但依照对等原则,并不是说要以怨报怨,以仇报仇,而是要人们用最公正、公平的社会行为规范来作为回报,用自己的人生规律进行回报。也就是说,对我的怨恨,我既不用同样的怨恨,同样的仇恨来回报,而是用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回报,即,我按照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做我该做的事情,按理我的人生规律来进行回报,公正、公平地回报对我的怨恨与仇恨。如果是社会上的侠义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或者是基督教所说的,你打我一耳光,我再送上右脸让你再打一耳光;或者是你吐我一口唾沫,我连擦都不擦,让其自干,“唾面自干”,这些都是孔子所反对的。不论他人对我是什么,我都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我的人生规律来回报,该规劝、该告发、该帮助、该怎么样怎么样等,视情况而定,即使有时候违背了亲情,即使有时候显得很无情面,但决不超出原则。如果对我的是恩情,那我就用恩情来回报;但我所用的恩情也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为了回报恩情而与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相违背,与现行法律相违背。如果人情大过王法,大过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屈从于人情,也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孔子对颜渊的丧事的态度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又比如说,在我小时候有某人帮助过我,那我是不是马上就要回报呢?肯定不是,因为我还小,做不了什么事,那么我就按照我的人生规律----长大以后再回报。或者是我暂时不能回报,要等待一个有利时机才能回报,这就是用规律来回报怨恨和恩情。而且我的回报也要选择被回报人需要回报的时机,在他锦衣玉食的时候我回报还他一点钱,他需要这种回报吗?而只有当他的人生处在一个转折点时,或当他遇到某一困难时,我尽我的力量来回报,那么这种回报才真正叫做回报。所以作学问不能断章取义,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间一句两句话,每个思想,都要作整体的研究才行。

35.孔子的悲哀,也是孔子的愤怒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

孔子说:“不埋怨上天,不责备人;下学于人事而上达天理。知道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

【说明】在阐述了一番“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后,孔子联想到自己“以直报怨”的事情,不由得感叹没有人能真正了解、知道他的这些思想。他对颜渊丧事的态度就被人误解,甚至于自己的学生也不了解他。确实,孔子的这些思想,这两千多年来都没有人真正读懂,不仅没有读懂,大部分还被误解!没有人了解,这确实是孔子的悲哀,也是孔子的愤怒!孔子的周游列国,也被后世所谓的儒家形容成:其栖栖惶惶如丧家之犬,而求不到一官半职。读到这些东西,真是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的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的思想,试问这两千多年来,有谁了解了呢?

36.这个社会,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而运行的

【原文】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诬告子路于季孙氏。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说:“季孙氏他老先生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还能够杀掉公伯寮,把他的尸体放在市街上示众。”

孔子说:“我的主张如果能够实行,是天的发展趋势所界定的;我的主张如果没法实行,也是天的发展趋势所界定的。公伯寮能把天的发展趋势怎么样呢?”

【说明】公伯寮不了解自己,向季孙氏诬告了子路和自己,但孔子很坦然,正道能不能实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依照天的发展趋势,天道运行的客观规律而变化的,并不在于某个人的诬告,或是某个人的阻挠。凭公伯寮一人之力,甚至集许多人之力,都无法改变天的发展趋势,天道的运行规律。所以,某个跳梁小丑上跳下窜,播弄是非,不足为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而运行的,该怎样还是怎样,人类始终是要进步的。因此,经过世界发展的一定的规律后,总会有人了解我。

37.最次一等的人开辟一些言论

【原文】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