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超值金版)
23108300000027

第27章 中华成语故事(7)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亲犹如一棵生在泰山上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渊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任命为侍中。朝廷还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只好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

“元方为难兄,季方难弟。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瞧这一家子,一个个都功德无量、不分上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46手不释卷如何把不读书的人变成学问家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可是仍然手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

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谈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鲁肃听了非常高兴,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真不是过去的吕蒙了!”

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

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释”, 是放开的意思。“卷”,就是书。“手不释卷”是说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一个人勤奋学习,读书入迷。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终生习惯。小朋友,你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了吗?既然知道了,就多多读书吧。

147买椟还珠买珠人为何不要珍珠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得到了一枚珍珠。他想卖出去,卖得价钱高一些,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木兰香做了一个盒子,又用桂椒香料将它薰得香香的,然后,把那颗珍珠放入木盒,周围点缀些宝玉,还找来紫色的宝石和绿色的羽毛装饰其间。这样一来,那颗珍珠就显得特别名贵,楚人高高兴兴地拿到市场上去卖。

这时有一个郑国人走过来,他一看到这个漂亮的木匣子,立刻被迷住了。他花了许多钱买下这个木匣子,拿在手里左瞧右瞧,爱不释手。他看了半天才打开这个木匣子,将匣子里的珍珠取出来。楚人以为他一定会喜爱那颗珠子,然而万万没有想到,他将珠子还给楚人,只提着木盒子扬长而去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无不感到奇怪,这样的买主还从来没遇见过。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个卖主是在卖匣子呀,哪里是卖珠子啊!”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椟”是木制的匣子。故事的原意是讽剌卖珠人,后来,人们则用“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借买珠人讥讽那些只重形式、不顾实质的人,多么滑稽可笑。有时也用它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有的小孩只喜欢买书,不喜欢读书,当书买回来以后全都放书架上睡觉了,这是不是也有点像故事中那个买盒子的人呢?

148趾高气扬大将屈瑕为什么一定会打败仗

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进攻罗国。楚国大夫斗伯比为大将屈瑕送行。回来的路上他对驾车的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多有神气。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他对楚武王说:

“请您派援军快去帮助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

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多怪,他明知我已无兵可派,却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 !”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王说:

“我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在于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贪恃以前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

屈瑕将军队带到鄢水岸边,由于他毫无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结果在楚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错,我没有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有今天失败!”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意思是说走路的时候,高高举步,神气十足,防备敌人的思想早已松驰了。后来,人们就用“趾高气扬”这句话,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谦受益,满招损。这是自古以来的教训。我们千万别骄傲自满,否则就离失败不远了。

149各自为政华元为何被活捉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两国的军队在大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的地方交战。

两军交战之前,宋军主帅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可是在分发羊肉的时候,把为华元驾驭战车的羊斟忘掉了。羊斟没有得到羊肉,便怀恨在心。

双方正在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战斗开始前,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现在,驾驭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说了算了。”说完,他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地里去。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因而惨遭失败。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概括为“各自为政”,意思是各人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谁也管不了谁。现在则用这个成语,比喻各行其是,不顾全局。为了一份羊肉羊斟就将华元送给了敌人,你说羊斟这样做对吗?你身边有像羊斟这样的人吗?哎,心胸狭隘的人简直太可怕了。

150守株待兔宋人为何不耕作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一天,他正在田里耕作,忽然看见一只兔子惊慌奔跑,一下子撞到地边上的一棵树桩子上,脖子撞断了,死在树桩下。这个农民没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兔子,心里十分高兴。从此以后,这个农民就放下了繁重的农活,整天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再也没有得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结果,他不但没有得到兔子,反而把庄稼全都荒芜了。宋国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传扬着。

这个故事记载于《韩非子·五蠹》。株是露出地面上的树根。后来,人们就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天上偶尔掉下一个馅饼,就以为每天都会有免费的午餐吃。结果,这个愚蠢的宋人,他就只有天天挨饿啦!

151揠苗助长宋人为何拔禾苗

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性子急的人,他总是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今天去看看,明天又去看看,觉得小苗好像没有长高多少。他心想:能不能让它们快点长呢?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一地往上拔高,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的拨一遍真费了不少力气呀!他拔完了秧苗,累得筋疲力尽,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就自我夸耀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禾苗不爱长,我就帮助它们一棵棵地长高了 。”他的儿子一听,急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满田禾苗已经蔫萎了。

这个故事记载于《孟子·公孙丑上》。“揠”是拔的意思,因此“揠苗助长”也可写作“拔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有意思吧?如果我们的个子没长高,父母亲往上拔我们,我们会长高吗?欲速则不达。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性急,包括学习在内也得边学边消化,才能不断吸收新知。

152厉兵秣马郑国商人为国家作了什么贡献

春秋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并觊觎东方领土。公元前628年,驻在郑国的秦将杞子,暗中派人报告秦国国君秦穆公:“我现在已经掌握郑都北门的钥匙,可速派军队偷袭郑国国都。”

秦穆公满心欢喜,不顾大夫蹇叔的劝阻,决定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统率大军前去偷袭。

秦国与郑国相隔千里。秦军好不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好郑国商人弦高赶了一群牛来到这里,他担心自己的国家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经到了大门口,心中很着急。为了保卫祖国,弦高派人火速回国送信,同时他又假扮郑国的使者,把牛送给秦军,他对秦将说:“我们的国君早已知道贵军远道而来,特派我选上皮革四张、肥牛一批、犒劳秦军将士。”秦将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不敢继续进兵。

在郑国的秦将杞子,估计秦军快到了,就命令驻守的官兵积极准备。他们整理行装,喂饱战马,把兵器磨得锋快。

郑国接到弦高密报,立即动员军民做好迎敌准备。同时派人监视杞子一伙人的活动。杞子见势不妙,带着随从慌忙逃跑了。

秦将孟明视,眼看偷袭不成,成功无望,只好败兴而归,当他们退兵路过晋地时,突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将领都当了俘虏。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兵”,指兵器,“厉”,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厉兵”,磨快兵器;“秣”,是喂饱牲口,“秣马”:喂饱战马。意思是说磨快兵器,喂饱马,比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小朋友,请你想一想,秦将眼看就要取胜,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郑国商人为国家作了什么贡献?

153其貌不扬然明怎样见叔向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很贤明的人,叫然明。他的相貌极其丑陋,别人都看不起他。有一次晋国大夫叔向来到郑国,然明想见一见他,但自己长得太丑了,怎么办呢?最后他想出来一个办法,随着侍从混进房内,远远地站在堂下。叔向正要饮酒,忽然听见有人说话。心想:“是谁的话讲得这样好呢?必定是然明了,我早就听说郑国有位贤人叫然明。”他放下酒杯,急忙走向前去,亲热地说:

“我听说从前贾国有位贾大夫,相貌也长得有些丑陋。他娶了一位漂亮夫人,可是夫人三年不与他说话,笑也不笑,贾大夫为此很苦闷。后来有一回他去打猎,夫人一同去了。贾大夫的箭法很好,他举弓就射中一只野鸡。他的夫人在一旁看了,意外地开口笑了,并且与贾大夫亲热地谈起来。贾大夫当然非常高兴,可是他也很有感触。他感叹地说:‘看样子,一个人是不能没有一点才能的呀!我如果今天不射中一只野鸡,夫人是不会又说又笑的。’”

叔向讲到这里,又瞧瞧然明的眼睛,深情地说:“你的相貌丑陋、不漂亮,你假若不说话我几乎发现不了你。看样子一个人的言谈、口才也是不可以没有的呀!”

从此,然明与叔向就像老朋友似的相处了。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不扬”,是指丑陋、不漂亮。后来人们便用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外貌不漂亮,或不端正;有时也用来形容器物。如果你的脸蛋不漂亮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才华去弥补外表的不足。总之,你总要有一样拿得出手。不然,你就真的一无是处啦!加油啊小朋友!

154螳螂捕蝉吴王为什么改变自己的主意

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于是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谁要是敢来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

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说。于是他就拿一把弹弓,在王宫的花园中转来转去。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也毫不在乎。他就这样连续在花园里转了三天。

吴王看见他这样,觉得挺奇怪,就问他说:“你早晨跑到花园里干什么?何苦把衣服弄成这个样子!”

侍卫官回答说:“您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捉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转身去啄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它们三个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

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得很有道理,很对呀!”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螳螂捕蝉”常与“黄雀在后”一起连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小朋友,请你说说看,侍卫官为何不直接劝阻吴王呢?吴王最后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155卧薪尝胆勾践为何能笑到最后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打仗,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吴国的大臣们主张杀掉勾践,以除后患,可是夫差觉得杀害降臣不仁,便把他囚在石室中。

勾践一心想活着回国,所以尽力装得非常驯服,整天干着喂马、扫马粪的脏活,而脸上不露一点怨色。一天,他听说夫差生病了,就去探望。这时正赶上夫差大便,他就用手抓了些粪便,放进嘴里吃了,然后他装成十分欢喜的样子对夫差说:

“大王,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医生说,从粪便的味道可以判断人的健康状况。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刚才我尝过您的粪便,味道臭而酸,正顺春夏之气。所以,我祝贺您身体康复!”

夫差听了勾践的话,心里非常欢喜,不久就放了勾践,让他回越国去了。

勾践回国以后,决心要报仇雪恨,与吴国决一死战。他为了念念不忘在吴国做囚徒时的苦难,处处克苦己身,夜里睡觉时躺在柴草上,冬天他抱着冰块,夏天他烤着炭火。他还找来一只苦胆悬挂在门上,进门出门时都尝上一口胆汁的味道,用这些激励自己的意志。他又帮助百姓种地、养蚕,整天忙着训练将士。经过十年的苦熬,越国强盛了,勾践就在公元前473年,发兵攻打吴国,终于将吴国打败,吴王夫差战败自杀。

这个故事出自汉朝赵晔编撰的《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成语“卧薪尝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用以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勾践尽管做了些恶心的事,但他的确很有心计。尤其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这两点使他能够最终取胜。小朋友,请具体讲一讲,勾践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156东施效颦东施为何心口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