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大家帮扶。哪个活儿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提出来,我做检讨。”对于自己被打的事情竟然一字不提。而他的这种“软话”也打动了桃树的主人,事后,他亲自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天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于是村支书又带着他们开始修路。
这位村支书在自己犯了错自己理亏的时候,并没有倚仗自己的权力来解决这件事情,而是利用说软话的策略轻松地征服了打人闹事者。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准备付款,可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刚刚还在身上的几百元外汇券不见了。而货摊只有他和卖衣服的姑娘两个人。这个干部明知这件事情与姑娘有关,但是他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所以当他提及此事的时候,姑娘会翻脸说他诬陷入。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和这个姑娘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还是信誉要紧啊!”
说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干部故意顿了顿,他想看看姑娘能不能为自己的话所动。很快,他见姑娘似有所动,便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八元外汇券,丟了我真没办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说不定忙乱中混到你的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非常能体谅人的。”姑娘终于被干部的一番软话打动了,最终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还给了这个干部。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滋滋的。而之所以很多时候说软话行得通的原因就是在人性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刚烈的,很有主见的人,更是不吃强硬的那一套。你如果说硬话,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说软话,对方反倒产生同情,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应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劝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斗智,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暗示并使对方按照你的意思行事。
所以说,“说软话”是有必要的,软中带强,柔中带刚,这样,温柔也会成为一个无形杀手。
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
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根据自己的身份有很多为人处世的禁忌,有些事情该做,有些事情不该做,有些事情该这样做,而有些事情该那样做。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对自己该做对的事情。
对此两个故事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韩昭侯有一次喝醉了酒,伏在几案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专门为他管理帽子的人看到了,怕他受寒,就在他身上披了件衣服。韩昭侯一觉醒来,看见身上加了衣服,心里非常高兴,就问旁边的人:“是谁给我加的衣服?”旁边的人回答说:“是管帽子的人。”韩昭侯一听,立刻下令,把管衣服和管帽子的一同治罪!旁人不解,韩昭侯只是微微一笑,并不作答。
从人性的角度上看,韩昭侯的行为非常恶劣,因为管帽子的人也是为了韩昭侯的身体,而帮他加衣服。可是从职场的角度上看,韩昭侯的惩罚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代表着职场上两种非常典型的行为,一种是失职,另一种就是越权。对于管衣服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失职的行为,因为衣服本来就是应该他来管的,可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惩罚他是对的,也是应该的。而对于管帽子的人来说,他就是一种越权的行为,衣服本来就不应该去管,可是他出于好心竟然不顾越权的危险而去管自己不该管的事情,所以说,韩昭侯惩罚他也是对的,因为越权行为会让整个职场的管理出现混乱,责任不明。
而这两种行为就是一种忘记身份的表现,没在自己的身份范围内做该做的事情,甚至超出自己的范围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因此,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千万不要被你的“韩昭侯”为这种事情而惩罚你。
当然,这个故事是同事之间的,其实在下属和领导之间,或者是员工和老板之间,同样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然撞了“龙威”,可就不仅仅是惩罚的事情,说不定还会砸掉自己的饭碗。而下面这个故事说的正是在和领导、老板相处的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
明代嘉庆年间,李乐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为官之人。有一次他发现科考之时有舞弊的现象,于是立即写奏章给皇帝,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皇帝对此事竟然不予理睬,这让李乐非常失望。因此,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皇帝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且还规定谁也不准去揭,谁要是揭了就一同治罪。可是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也就意味着李乐这个清官会死于一张封条。正在这个危急之时,从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吧吧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因为用力比较大,并且打的地方离嘴巴比较近,所以当即把封条打破了。而李乐也就远离了被饿死的危险,皇帝见状,也就下令撕了封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到此结束。
由于这个人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他。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换个角色,“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和身份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恐怕自己也被连累了。
在这个故事中,李乐和自己的学生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对比,而从这个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和上司或者老板有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处理。李乐是一个清官,耿直忠心,有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因此触犯了皇帝,并且也遭到了惩罚,这是一种“忘记身份”的表现,暂且不说这个科考不是他负责的,即便是他负责的,在古代也应该以皇帝的意思为宗旨,皇帝既然不理睬,就有他不想理睬的原因,可是李乐没有这样去想,而是一味地直谏,所以遭到惩罚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不妨劝大家一句:职场和官场一样,伴君如伴虎,千万不能因为忘记身份而毁了自己的前程,身份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界定,出了这个界定,你就是犯规,不仅会遭受惩罚,还有可能被罚出场。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自尊
日常交往中,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他一定会善解人意,会察言观色,在对方发火时,他便会为自己找台阶下,不再增加火药气氛,阻止关系继续坏下去。
如果你在生某人的气,尽管发泄,只是别在气头上轻言处罚。因为在气头上所说的话,往往使你后悔莫及,造成不便以及尴尬。
如果你想责备员工尽管去责备,但是别在紧要关头说“你在这公司待不下去了,我一定会开除你,我给你六个月时间观察,这期间没有加薪”等等。你应该对员工说“我明天和你谈,再决定怎么办”,如果真要骂人,在这期间,你要盘算,违规事件到底有多严重,后果如何,若要惩处,如何办最有效果,气头上的任何决定多半引起反作用,使犯错的人丧失颜面与自尊,处罚不成反给你造成负担。
挖苦别人也是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行为,特别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更要小心自己的语言,不要去伤害他人。
有一位顾客在药店买了八支针筒,回家后发现有一支是破的,于是就拿去换。“你好,昨天我在这儿买了八支针筒,其中有一支破的,您看……”
店主满脸微笑,和蔼地说:“好说好说,我们马上给您换。老陈啊,你快到里面把针筒换一换。”然后对顾客说:“对不起,请稍等一下”。
顾客换好了针筒,临走时很客气地说:“真谢谢你们,你们的态度真好,真会做生意。再见!”
可是,当他正要往外走时,店员老钱又把他喊住了:“喂,你等一下,我告诉你,今天算你运气好,碰上老板高兴,以后可没这样的好事喽。要是我们天天都为顾客换针筒,那生意就别做了。谁知道你的针筒是不是家里的小孩弄破的?谁叫你买的时候不看仔细?”
这位顾客本来满怀感激,这下子可恼火了,他指着店员嚷道:“你当我是不讲道理专贪小便宜的人啊!你施舍我?你以为我愿意冒着大热天,浪费时间再跑一趟?你们卖了东西还想不认账?你还想不想做生意?你……”
这次争吵中主客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抱怨。双方为逞一时口舌之快,都讲了些不负责任的“过格”话。且不说事情的平息将如何闲难,仅就这种相互挖苦的后果而言,损失最大的还是店员一方。这位店员不仅遭到了顾客的“有力”回敬,而且又让店主失掉了一位顾客。这件事如果传扬开去,那么,失掉的就不止是一位顾客了,这样,店主从生意的角度考虑,就会宣布这位店员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于是,店员的损失就更大了。
因此,在与人说话时切不可伤害别人的自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每天要问问自己,哪些事情是应当防止的,久而久之,自然会牢记在心,不至于旧脾气重犯。每天要回忆一下,今天都出了什么事,是怎样把它当成个问题给解决的,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发现自己有自言自语的现象,留神听听都说些什么,是不是透露出害怕的心情,还是隐藏着某些想法,然后设法解决。可以引导它向积极方面发展,比如多说些劝慰自己的话。当觉察到自己要发火,或碰到和自己设想的情况不一样的时候,要用自我暗示的办法,让紧张起来的心情放松下来。有些人可能会激起你强烈的情绪反应,要采取冋避的态度,以免卷进对抗的旋涡。
只有饱满的果实才会低头
谦虚的心态、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常态。生命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成功才会在你坚持不懈的学习中向你微笑。
一家杂志社做过一项题为“最受欢迎的人和最不受欢迎的人”的社会调查,结果列“最受欢迎的人”之首的是富有才干而为人谦虚的人;列“最不受欢迎的人”之首的是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夸夸其谈的人。这项调查充分显示出谦虚对一个人多么重要。如果不懂得谦虚,没有人会把成功的经验传授给你;如果刚学到一点皮毛就以为自己已是行家里手,飘飘然自以为是,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成功的顶端,永远也进入不了成功人士的行列。
“越成熟的果实,头垂得越低”,这是真正懂得了成功处世的意义后表现出来的谦虚的态度。成熟的果实没有花儿那么艳丽多姿,但它把自己奉献给人们,并且留下金色的种子,为来年的丰收出力;只有那些半青不黄的果子才会得意扬扬地挂在梢头,其实,此时的它没有任何价值。
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良师的教诲。要尊敬他人的学识,真心地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有待学习和提高的。谦虚的态度才是学习的态度。谦虚的态度是叩开学习大门的敲门砖,是不断学到新知识、为成功铺路搭桥的前提。
谦虚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境界,但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人在工作上或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迫不急待地想让他人知道,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急于体现自我价值、想被他人承认的心态,最后却会引人走向失败。因为如果一个人总想把自己的成就向他人炫耀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这个人永远都会活在疲惫中,最后反而会忘却自己既有的成就,自己否定自己。《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吴王坐船过了大江,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唯独有一只猴子,得意扬扬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箭接住了。吴王恼怒,下令随从一齐放箭,结果那只猴子就这样被射死了。吴王回过头对他的臣子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因为想炫耀自己的灵巧,凭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得意扬扬,才落得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炫耀!”
这件事让颜不疑震憾不已。他回国后就拜贤人董梧为师,压抑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甚至自愿从高位退下来。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赞他谦虚的德行。
生命是短暂的,而知识却是无止境的,所以学无止境。我们时常爱犯这样的毛病:满足于一知半解,刚刚初窥门径就觉得自己俨然是个专家了,对同行们这个也瞧不起,那个也看不上。结果呢?你永远不会比你今天的状况进步,你永远停留在目前的状况。这种“一叶障目”的狭隘态度是我们生活的大敌。你以为你看到了全部的山色,其实你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一片叶子,它挡住了你的视线,使你看不到秀丽的美景。
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保持学习的热情;要时刻对自己说:“我还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甚至在你已经获得成功之后,你仍然不能为自己终于能“傲视群雄”而沾沾自喜,你仍然要谦虚,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你的成功。谦虚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样,事业就会在你坚持不懈的学习中蒸蒸日上,日渐发展。
降低欲望,收获幸福
《佛说生经》上说: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的河流,大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