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姿态叫低调
23176400000010

第10章 在言辞上要低调(1)

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职场上;不管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曰常生活中。细数人之所失,大都失之于言,败之于口。有道是,“言多有失”“祸从口出”。人的天性中最本质的弱点就是在与人说话时喜欢“说上句”“占上风”“夺上席”,于是便有了拿腔作势的说教、滔滔不绝的神侃、咋咋呼呼的炫耀、尖酸刻薄的批评、盛气凌人的指责、牛气十足的吹嘘,如此等等,都是言辞高调的表现。相反,有大智慧、大涵养、大城府的人,总是在言语上谦和而低调,从不与人争口边的胜利,做唇舌的赢家,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在社会上成全自己和保全自己的秘密武器。

低调是至谦

低调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表现出谦逊和宽容来,这源于低调之人对别人的尊重,对成功处世的最理性思考。周恩来总理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特别是在对待客人方面,他的谦和平易是出了名的。

在重庆谈判期间,由于国民党特务对中共代表团驻地监视很严,很多党外朋友无法到周恩来住处来往拜访。郭沫若居住的天宫府,不仅交通方便,而且不为国民党特务所注意,郭沫若向周恩来提出可以用他的寓所会见友人。

有一天,周恩来在郭沫若寓所会见党外朋友,并亲自拟订了客人名单,让助手发请柬。由于助手的疏忽,忘了给一位朋友发请柬。时间到了,只有这位朋友没来,这才发现工作的疏忽。于是,周恩来批评那位助手说:“‘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这看似小事,实为大事。对自己讲是无意的疏忽,客人可能认为是有意的怠慢,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在同国民党进行复杂微妙斗争的形势下,尤其不能有丝毫的大意。”说罢,周恩来马上派车把那位客人接来,还迎上去连连道歉。

让“小人物”感到自己受重视,没有被冷落,光靠热情礼貌还不够。有时还必须施展一些手段,把双方的面子扳平,使“小人物”脸上有光。这就需要靠低调语言来达到目的了。

面子像一块跷跷板,一头高,另一头自然就低。适度地往自己脸上抹点儿“黑”,讲一桩自己的“丑事”,通过自我“抹黑”把身份降低,大家感觉上就平起平坐了。

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之后,有一次,在纽约出席一个午餐会,主持人在介绍他时,称他为“未来的美国总统”。这自然是对他的刻意恭维,可是对其他在座的人来说,却产生了相形见绌之感,众人的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

威尔逊因此想扭转这种一人得意众人愕然的局面。他起立致词,在几句开场白之后,他说:“我自己感到我在某方面很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有一个人在加拿大喝酒过了头,结果在乘火车时,本该乘坐北上的火车,却乘坐了南下的火车。

“列车员发现这一情况,急忙给南下火车上的列车长打电报,请他把名叫约翰逊的人叫下来,送上北上的火车,因为他喝醉了。

“很快,他们接到列车长的回电:‘请详示约翰逊的姓,车上有好几名醉汉,既不知自己的名字,也不知该到哪里去。’”

威尔逊最后说:“自然,我知道自己的名字,可是我却不能像主持人那样,知道我的目的地是哪里。”

听众大笑。威尔逊幽默地谦逊,自我贬损的低调笑话,消除了众人敌对不服的恶意,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与政治家不可缺少的威信。

用低调弥补人们之间的隔阂

现实生活中,不只是社会阶层演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道沟壑,而且每个人说话的腔调也可能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障碍,要填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鸿沟,需要用坦诚的胸怀和低调的本色。

人称“补白大师”的郑逸梅先生在《龙门阵》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自曝其丑》的文章,尽情地“嘲讽”了一番自己的种种“缺陷”“缺点”,可以说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郑老先生是这样说自己的:

“我今年93岁,两鬓早斑,顶发全白,所谓‘皓首匹夫’这个名目,是无可否认的。加之齿牙脱落,没有镶装,深恐镶装了不舒服,未免多此一举,索性任其自然,好在我的食欲并不旺盛,能吃的吃一些,不能吃的也就算了,这岂不是成了‘无耻(齿)之徒’吗?老伴周寿梅,逝世已越十多年,鳏居惯了,反觉得不闻勃然交谪之声,一室寂静,悠然自得。但《书经》有那么一句话:‘独夫,纣’,指无道之群而言。我是夫妇之夫,单独生活,那‘独夫’名号,也不得不接受。我患有冠心病,时发时愈,所谓‘坏良心’,我是自打自招的。且老年人,骨头中减少了钙的成分,当然体重较轻一些,‘那又属于‘轻骨头’了。我每晨早餐,进粥一碗,佐餐的是玫瑰腐乳,所谓‘生活腐化’,我是实行的了。又老年人的进食,每以蔬菜为宜,可是我适得其反,午饭喜啖红烧肉,古人说‘食肉者鄙’,我又是一个‘鄙夫’,我执教鞭一辈子,中学、大学、女学教过数十所,但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参加社会的文艺活动,兼为各刊物写稿,一些朋友,和我开玩笑,说我‘不务正业’。我除写作外,什么都是低能,家中机械化的新颖用具,我都不解如何施用,必须儿媳为我启闭,因自号‘拙鸠’。‘拙鸠’也就是‘笨伯’的别称。性格带些迂执,大有‘迂夫子’之概,复自取一号‘大迂居士’。‘老而不死是为贼’,我年届耄耋,当然是十足道地的老子,‘贼’的名目又是推卸不掉的。又提倡新文化的,对于民初崇尚辞藻,写那哀感顽艳的小说,经常在字里行间出现‘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成句,为‘鸳鸯蝴蝶派’,左倾偏激的,扩大范畴,即使不写这类小说,凡民国初至‘五四’运动,在旧报上有所撰述的,一股脑儿斥为‘鸳鸯蝴蝶派’,更称之为‘文丐’、‘文妖’、‘文娼’,竭泼妇骂街之能事。那么我在这时已东涂西抹,也就未幸免带进这个圈子,‘丐’、‘妖’、‘娼’多少有些份儿了。……”

《自曝其丑》的作者,在文中将自己因性格使然,或不可抗力使然的自认为的缺点、缺陷一一暴露在人前,使人们从中得到的不只是微笑,更多的是一种教诲和觉悟。

笑谈自己的缺点、缺陷或不足之处,就如郑逸梅先生写《自曝其丑》那样,使人觉得你即使是一个名人或伟人,但你仍是一个平常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并非不可接近,人们之间的鸿沟迅速被填平,从而由内心产生了亲切感。另外,你率先说出自己的过失、不足,别人就容易从中观照自己,从而更崇敬你的为人,而不会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生怕说出了自己的缺点、缺陷,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会被人瞧不起。这样,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隔阂的鸿沟,更加能和睦地相处,岂不是一件乐事吗?

好汉淡化当年勇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也算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说他的祖上曾做过知县,这让人听了非但不产生敬意,反而觉得“阿更“可怜”。拿着已经过时、不好使的凭证来证明自己所急迫要证明的东西,却一再被人嗤之以鼻,不可怜吗?

我们每个人可能也都有过一段值得夸耀的历史,但此一时,彼一时,还是少提或不提的好。

有位廖先生今年四十多岁了,刚离开他待了十五年的公司。

十五年前,他跟随自己的老板创业,经营一家电器行。廖先生忠诚能干,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一天天地发展壮大。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十年后,公司已经粗具规模,人员增多,部门扩大,而廖先生的脾气也增加了,逢人便讲自己过去如何地为老板闯天下,如何如何地开辟市场才使得公司有今天。这样有半年的时间。一天,正当廖先生还在那大谈特谈光荣历史的时候,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狡兔死,走狗烹”,当老板不得不肯定你的功绩时,你要提高警惕,以免功高震主。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因此,如果你的经历与廖先生相同或相近,对此就应有所警惕。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高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派,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说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使大局清明稳定,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廖先生的事很令人同情,但恐怕他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我们也应从中得到警示。

如果你是一位“功臣”,不妨分析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不仅要能“进”,还要能“退”,关键时刻毫不犹豫,这是做人圆满之绝招。

闲谈莫论他人非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要“闲谈莫论他人非”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而环境造就了每个人的处事原则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好比穿鞋,倘若我们不穿上别人的鞋,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脚是舒服还是痛苦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使得前苏联在建国初期相当贫穷,购买大部分的东西都必须排队。

有一个穷人,为了招待他的外国友人来访,正兴致勃勃地卖力打扫自己的房子。正当他卖力清扫的时候,突然竟将唯一的一把扫帚给弄断了。他愣了大约有一分钟,才回过神儿来,顿时跌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他的几个外国朋友恰逢这个时候赶到了,见到他望着断掉的扫帚痛哭不已,便纷纷上前来安慰。

经济强盛的美国人道:“唉,一把扫帚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知法守法的英国人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把劣质扫帚的厂商,请求赔偿。”

浪漫成性的法国人道:“你能够将这把扫帚给弄断,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务实的德国人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方法能将扫帚黏合得像新的一样的,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最后,可怜的人哭着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要哭的原因,真正的重点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队,才可以买到一把新的扫帚,不能搭你们的便车一起出去玩了。”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倘若我们正遭受着别人的非议,千万不要以骂止骂,而应该多向释迦牟尼学习,只有像他那样处世,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无言以对。

慎言的妙处

有人把语言形容成刀剑一样,因此愈显得慎言的重要。孔子是一个非常慎言的人,他待人诚恳恭谦,看起来好像不善言辞,但在公开场合里,他乂非常能言善辩。所以,孔子一直在陈说一个道理:“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人的脸孔上,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有一张嘴巴,这奇妙的组合,蕴涵着很深的意义,就是告诫人们要多听,多看,少说。

《伊索寓言》中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中国还有句谚语:“背后骂我的人怕我;当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管住自己的舌头。

范雎在卫国见到秦王,尽管秦王求教再三,他都沉默不语;诸葛亮在荆州,刘琦也是多次请教,诸葛亮同样再三不肯说。最后到了偏僻的一座阁楼上,去了楼梯,范雎和诸葛亮才分别对秦王和刘琦指示今后方向,所以历史上的“去梯言”,就表示慎言的意思。

东晋时代的王献之,一日偕同两个哥哥王徽之、王操之去拜访东晋名人谢安。徽之、操之二人放言高论,目空四海,只有献之三言二语,不肯多说。三人告辞以后,有人问谢安,王家三兄弟谁优谁劣?谢安淡淡说道:慎言最好!

人生,有人喜欢饶舌,但也有人习惯于慎言。饶舌的人常常会吃亏;慎言的人,比较不容易受到伤害。

艾子发高烧,梦游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

阎王命令道:“用100亿万斤柴火烧煮。”马面鬼上来押解。

那人私下里探头问马面:“你既然主管牢狱,为何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

马面说:“阴间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说:“我姑姑家专门打猎,这种皮子多着呢。如果你肯怜悯,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

马面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煮烧时也只是形式而已。

待那人将归时,马面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头对马面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马面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

马面大怒,把他又投入了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艾子醒后,对他的徒弟们说:“必须相信口是祸之门啊!”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有些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谋略较深的国家。为我们的嘴巴洒几滴馨香的甘露吧,让我们的言行种几棵芬芳的树吧!让它行列井然,终日咏快乐,生活在美妙的欢乐园里。

“说软话”也是种策略

俗话说:人抵不过三句好话。而这种“好话”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软话”,也就是对方喜欢听的话。所谓“说软话”就是一个人在语言交谈中故意表现出来的低姿态,它是在承认对方、尊崇对方的基础上所表现的谦让、低就和退步。虽然说这是一种退,一种让,但是说软话可以办硬事。退是一种暂时的权变措施,软话便是实现这一措施的有利武器。

某山区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不慎在放炮时炸碎的石头把路边一家农户的桃树砸断了,可能在其他地方,一棵桃树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偏远山区,这棵桃树可是这家农户的财源,每年这家农户就靠着卖桃子挣一点收入。于是主人揪住支书要他赔偿自己的损失。可是支书因为修路要用很多钱,所以支书答应他,秋后一定赔偿。但是主人不肯,于是,指挥自己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

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于是第二天紧急召开村民大会,郑重其事地将桃树的主人带到了现场。

不料,大会开始之后,桃树的主人并没有挨整,而是支书开始做起了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