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是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感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曾国藩为一名政府大员,不管是出于自卫,还是出于名利,他也曾面临过无数的空中乱石袭击的危险,但他都能反躬自省化险为夷,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他自己最后还是功德圆满。
理智平和地对待“冷板凳”
所谓“冷板凳”的意思就是不被别人重视,受到“冷遇”等,关于“冷板凳”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相传严嵩当年坏事做尽,皇帝终于知道了,严嵩在被弹劾将要治罪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上说情。衍圣公以天下之法为法,断不愿做让天下人耻骂之事,拒不迎见,严嵩等了很久,也未见到他的孙女婿,在孔府坐了儿个时辰的冷板凳后悻悻而归。孔府门口有落轿处,两边各有一条窄窄的板凳,如果主人不愿见来访的客人,就吩咐仆人让他们在那坐一会儿,那板凳太窄,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客人就会悻悻而归,就算一直坐在那里,主人也不会接见,于是就有了“坐冷板凳”的由来。
“冷板凳”确实不好坐,但是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坐。毕竟人生一世,不可能总是机遇很好,不可能一辈子不遭到“冷遇”,因此,这种时候,不妨坐在“冷板凳”上调整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冷板凳”坐热。
当然,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很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坐过冷板凳,并且在成功之后都有一种由衷的想法:感谢冷板凳。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坐得了冷板凳,才有可能坐得了高堂。冷板凳是通往高堂的一个必经之路,其中要通过修炼自己的耐力,修炼自己的理性,包括自己的心态和能力。这是别人考验自己的时候,也是自己考验自己的时候。
曾经有一个外贸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人,毕业之后被分到某外贸公司当职员,虽然说刚开始起步比较困难,但是这个毕业生也还挺满足于现状。小伙子非常能干,颇具实力,加上专业对口,所以在工作中,他做得非常卖力。特别是在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经常和他讨论问题,制定对策,等等。这让这个毕业生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段时间之后,不知怎的,在并没犯什么错误的情况下,他就被老板“冷冻”了起来,并且被“冷冻”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或者说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整整的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老板再也没有和从前一样和他在一起讨论问题,制定对策;也从未过问过他的情况,甚至还不交给他重要的工作。
面对这种境况,要是其他人估计早就寻找一个理由跳槽了,或者说怨天尤人了。但是这个毕业生从来没有想过要这么做,也从未抱怨过,也未因自己是专业毕业,为未受重视而去向老板讨个说法。他只是觉得自己还是个新员工,坐“冷板凳”是必需的,而老板故意让自己坐“冷板凳”肯定是有理由的。
果然不出所料,在他坐了整整一年零一个月“冷板凳”的时候,老板找他谈话了,首先肯定了他一年多来默默无闻的工作,并且肯定了他所取得的成绩。另外,老板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有一个部门经理要退休,而老板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可塑之才,所以有意要培养他,因此,让他坐“冷板凳”是老板有意安排的,目的就是要考验他一下,现在他合格了,再过几天,他就能坐高堂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坐“冷板凳”并不是一件坏事,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机遇。
总之,一旦自己坐了“冷板凳”,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而要冷静地对待冷遇,理智地对待困境。用平和的情绪、低调的姿态表现自己的真实实力,也许更能赢得他人的钦佩和认同。
善于放缓脚步等别人
职场之上,同事之间,总是会有能力、机遇等差别,所以总会有个先成功后成功的问题。所以在你比别人多走了一步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等等别人,既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关注、认同和推崇,或者仅仅为了向他人推销自己,而不惜哗众取宠,竭尽自我鼓吹和自我炫耀,把自己的同伴远远地甩在后面。
这样固然能得到别人的羡慕,但是在羡慕的背后就是嫉妒,甚至是厌恶。因此,在你觉得自己与别人拉开距离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等等别人,和别人的步骤保持一致,协调。不过这种“停下来”不是真的要停下你前进的脚步,而是要在卖弄自己之能,吹嘘自己的风光、得意之事之时,也要说说自己的“丑闻”,把自己不光彩的一面留给别人,甚至可以鼓吹他人之功,把荣耀给身边的人,把风光给同行的人,也许会赢得更多称许和美誉。若要谈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也不妨提提败走麦城的狼狈。
张学是北京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虽然只有平常的本科学历,但是由于她近几年工作十分勤奋,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于是公司人事部领导经过几番讨论研究,决定派她到本公司的一个分公司里去做经理。
在她刚到分公司当经理的几个月当中,她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一塌糊涂,只要有人谈起自己的经历,张学就会毫不犹豫地接过别人的话茬,然后津津有味地说自己的经历和能力。总之,她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每天都使劲吹嘘自己是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是如何拼搏努力,最后才受到领导的表扬等等。完全没有考虑到朋友的感受。一些平常和她非常要好的朋友都纷纷离开了,即便不能明说,也纷纷找出理由来躲避他。这使得她百思不得其解;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根本没一个人再理她,虽然她仍是个经理,但是即便是自己的上司也懒得和自己说话,不愿理她。这时的她觉得自己活在一种空虚、孤独的生活中,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虽然地位高了,可是人际关系变差了,她真正体味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同时她却发现虽然自己的上司位置比自己高,但是朋友却还是很多,这让她很不理解,难道上司真有什么过人之处?张学陷入了苦苦的思考之中。
最后她的父亲一语点破了她的处世原则,她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自己光顾着说自己的“辉煌前程”了,忘记了身边朋友的感受。于是,从此她开始转变了交谈的方式: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对方说话,每当她有时间与朋友闲聊的时候,她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然后就和对方分享,当然很多时候也不忘记吹嘘别人一番,而只是在对方问她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慢慢地她的人缘又好了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地位和资历不如自己的同事或下属的时候,不能摆出一副“跑远”了的感觉,这样会让对方认为你是一个不成熟的、浅薄的,没有见识的人。所以,在你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别人的“光辉历史”,而不是仅仅只吹嘘自己的机遇和能力。总之,在人前谈得意之事时,要看看对象和场景,注意一下谈话的方式。切勿给人造成出风头、拔高自己的印象。
知足者常乐
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知足者才能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一个人对事事都感到不知足,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不需要主观上的任何功力,因为不知足正是人的欲望的一大特征。所以,不知足是自然的、顺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不费力。知足,倒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勉为其难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的闪闪灯火时,因羡慕、嫉妒油然而生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自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晨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事。
低调做人才能平和处世
居功自傲,盛气凌人,难免会引起别人的忌恨,成为众人的靶子,总有一天会被射死。而谦虚谨慎,低姿态做人,则可免此一难。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如神,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器重。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次挂帅出征,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至交,且战功赫赫,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为了奖励徐达,就想将自己的旧邸赐给他。朱元璋的这些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死活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旧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当知道自己睡的是什么地方后,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人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坊,并亲书“大功”二字。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虚心好学、严于律己上。放牛娃出身的徐达,少年无读书机会,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就仔细研读,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因此每每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进退自如,且每战必胜,令人心服。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稳,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慰问,送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重视而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感激和尊敬。
原本可以声色犬马的徐达,却平生无声色酒赌之好,“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船只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徐达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不论做了多大贡献,既不邀功,也不请赏,视自己如平常一样。因为他懂得,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本领,都要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才会得以善终;若他同韩信一般,居功自傲,不知收敛,朱元璋定会将其杀之。
1358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做人不可骄傲自满。有了成绩便不可一世,眼中容不得任何人,这往往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所以还是低调做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