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墨子》学生活
23211700000001

第1章 亲士(1)

原文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译文

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立即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忘记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

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齐桓公也曾出走国外,最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受过被吴王战败、囚禁的羞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是由于他们都能够忍辱负重的原因。最好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

原文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议者延延,而交苟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译文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没有安定的居所,而是自己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也不是我个人没有足够的财产,而是自己没有一颗满足的心。”所以君子要自己勤于操劳,做那些难办的事,而让别人承担容易的事;一般人则恰恰相反,常常自己办理容易的事情,而把困难推给别人。君子得志时不改变他们的志向,丢官时能深自反省。即使处于逆境或在平庸的百姓中间,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的缘故。所以愿意去办那些难办的事情,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没有听说过,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以避免不良的后果。因此,谄媚的臣下总会伤害国君。国君一定要有敢于进谏的臣下,上级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下属,分辩议事,可以激烈争辩,直言无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国长存。

大臣如果只看重自己的禄位,而不进谏,国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声,地方官员也闭口暗叹,那么百姓的怨恨就会郁结于心。国君身边的那些谄谀奉承之人把好的建议、主张都拦截了,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贤士才被杀而丧失了天下吗?因此说:送给他国家重宝,还不如推举贤德的人。

原文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译文

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最锋利,而这一把必定最先用坏。有五把刀,这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水最甜的井将最先被吸干,高大结实的树木最先被砍伐,神灵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同样,比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刚正不屈;孟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勇力过人;西施之所以被沉江中,是因为她长得太美丽;吴起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的才能太过杰出。这些人没有不是死于他们的特长。所以说:太强盛了就难以保全自己了。

所以说,即使是最贤明的君主,也不会爱那些没有功劳的臣子;即使是最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欢没有能力的儿子。因此,才能不足以胜任其职位的,就不应该占有这个职位;贤德不足以拥有其爵位的,就不应当享受相应的俸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很高很远;千里马不容易驾驭,但可以负重致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帮助国君并使其受到尊重。因此,江河不弃小溪的水来充实自己,因而能够成为大江大河。圣人遇到事情不推辞,办事合乎规律,所以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因此,江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有只听取与自己相同的意见,而与自己相反的意见完全不采纳的道理呢?那不是兼爱天下的君王的原则呀。

所以天地之间并不是永远光明的,大水也不是永远烟波浩淼,大火也不是燎原不灭,君王的德行也不是永远高不可攀。做千万人的首领,如果为政像箭一样直,像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足以覆载万物了。所以狭隘的小溪干涸得快,水浅的川泽枯竭得快,贫瘠的土地不会有好的收成。做君王的,如果他的深恩厚泽只局限在宫墙之内,那么他一定不会造福全国。

解读

墨子是以兼爱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内容,此篇重在尚贤,尚贤是为政之本,所谓尚贤者,也是以兼爱作为其根本的,孔子曾说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于人无不爱,故亲仁,即所以广爱也,故兼爱者不可以不尚贤。”

此篇名为“亲士”,是《墨子》一书的首篇,表达了墨家思想的兼爱与尚贤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杨碧川在读《亲士》这篇文章时,曾评论说:“通篇议论国之所以存在于亲士,国之所以亡在于不亲士,此等议论,既吾儒不能易也。”对墨子学说的赞誉溢于言表。

本篇主要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夏桀、商纣等昏君在对待贤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一个国家是否能繁荣昌盛,首要的就是国君是否能任人唯贤,是否善于选拔利用人才,另外,国君要做到亲士用贤,除了那些自任其难的爱士以外,还必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句话正好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心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墨子通过这句话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在无法满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切忌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失去更多的机会。

在论述到治国之道时,墨子认为:一个国君只有做到“亲士”,广泛地吸收各种人才,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为国家所用,他的国家才能昌盛,这左是一个国君的治国之道。

活学活用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昌盛,国君就必须做到“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要想得到真正的贤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贤才。人才是事业的根本

《墨子·亲士》篇中有:

“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意思是说,进入朝廷治理国家不恤问那些贤士,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发现了贤士不马上重用,那么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重用贤士更着急的事了,假如没有贤士就没有同君主商量国家大事的人。如果不重用贤士想使自己的国家得到保全,这是不曾有的事。

正所谓“得贤则昌,失贤则亡。”得到贤人才能繁荣昌盛,失掉贤人就会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