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每一百步远布置一支军队,某军队有紧急情况,立即派就近的其他军队前去增援,又拨出次近的军队去接替防务。
守城主将调遣兵将的凭证:凡是派出使者或使者回报、掌管凭证的官吏一定要书写记录在案,记载的情况要和所办的公务相符,等他回报时互相参验。凭证发出:使者拿凭证出门,无论从哪一个门经过,一律要向上报告凭证出门的时间和拿凭证人的姓名。
主将衙门的边门与守城主将的房舍相通,旁门互相交错穿插;修建上下复道,筑好墙,在墙上垒放破瓦等物。
贮存蔬菜食物:使百姓家贮存够三年吃的蔬菜粮食,以防备水旱天灾和没有收成的年景。经常要在边远县预种一些芫华、莽草、乌头、椒叶等毒性植物,外宅的水沟水井可以填塞掉,不能填掉的就将上述毒性植物投进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要向百姓说明战争存在的危险,战乱期间则要向百姓讲明从杀敌中求取和平安定。
原文
寇至,诸门户令皆凿而类窍之,各为二类,一凿而属绳,绳长四尺,大如指。寇至,先杀牛、羊、鸡、狗、乌、雁、彘皆剥之,收其皮革、筋、角、脂、脑、羽。吏橝桐,为铁錍,厚简为衡枉,事急卒不可远,令掘外宅林。谋多少,若治城为击,三隅之,重五斤已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茷。涂茅屋若积薪者,厚五寸已上。
吏各举其步界中财物可以左守备者,上。
译文
敌人打来时,所有的门户都要凿上两种孔,一种孔是用来穿绳子用的。绳子长四尺,指头大小。敌人打来了,就先杀掉牛、羊、鸡、狗、凫、雁、猪等,并收集这些牲畜的皮革、筋骨、角、油脂、脑、羽毛。官吏们选取橝木、桐木、栗木制成铁錍,厚的木料就选做横柱。如情况紧急仓猝之间不能从远地弄来,就命令就地取材、挖掘外宅的林木,按修缮城墙和攻击敌人所需的三倍量征收。重五斤以上的木材漫入水中,数量不可超过一排。用泥涂抹房屋顶和堆积的柴草,泥巴厚度要有五寸以上。各级地方官吏都要调查和征收自己所管辖地区内可以用来辅助打仗的财物并上交官府。
原文
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士,有内人者,外人者,有善人者,有善门人者,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民相恶若议吏,吏所解,皆札书藏之,以须告之至以参验之。睨者小五尺,不可卒者,为署吏,令给事官府若舍。
蔺石、厉矢诸材器用皆谨部,各有积分数。为解车以枱,城矣以轺车,轮轱广十尺,辕长丈,为三辐,广六尺。为板箱,长与辕等,高四尺,善盖上治,令可载矢。
子墨子曰: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率万家而城方三里。
译文
世上有谗言之人,有好利之人,有恶人,有善人,有具有专长的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士,有能客人者,有不能容人者,有善于待人的人,有善于守门的人,守城主将一定要考察他们为什么具备那种品性或特长,名符其实的才接纳任用。百姓们互相仇恨或对官吏提出控告、及被告的辩护,都要一起书写记录在案收存,以等候控告人到来时用以参考验证。身高仅五尺不能当兵的人,就让其他在官府中当差或者让他们在官府和个人家里服务尽责。
所有防守用的军事器材如擂石、锋利的箭等,都要小心谨慎地部署,并且分别要有存放的固定数目。用枱木制造装载弓箭的轺车,车辕长一丈,有轮子三个,轮与轮之间宽六尺。拼造车箱,车箱长度和车辕一样长,高度为四尺,要妥善给车箱加上盖子,并把车箱里面修治整齐,使它能够盛装弓箭。
墨子说有五种情形不便防守:城太大而守城人数少,这是第一种不便防守的情形:城太小而城内军民却太多,这是第二种不便防守的情形;人多而粮食少,这是第三种不便防守的情形;集市离城太远,这是第四种不便防守的情形;储备的守城物质在城外,富裕的百姓也不在城中,这是第五种不便防守的情形。大概说起来,城中有一万家居民,城邑方圆三里,这种情形就可以坚守。
解读
这是墨子守城篇的最后一篇,他系统地总结了守城中还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知道墨家的防御系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军事体系:他以全民动员作为最深厚的力量,以纵深立体防守构成固若金汤的堡垒,以先进器械作为抗敌的强大力量,以全方位的后勤保障为前线提供可靠的支持,以“旗帜”、“号令”作为协调作战的指挥通讯手段,以严明的军纪与赏罚分明的措施作为执行命令的保证。
我们作为一个爱好和平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虽然不会主动战争,但外来的威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此我们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墨子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众多战略思想对我们现在仍有启发意义。他之所以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这与他的“非攻”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战争是残忍的,是劳民伤财的,而在他生活的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他主张“非攻”,处处为小国着想,也就只研究守城,而不研究攻城,他认为攻打别人的城池是错误的。
活学活用
墨子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劳民伤财,战争的最后受害者是人民,但很多君主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用最合适的人,而非最完美的人
《墨子·杂守》篇中有:
“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士,有内人者,有外人者,有善人者,有善门人者,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
意思是说,世上有谗间之人,有爱利之人,有坏人,有好人,有具有专长的人,有拥有谋略的人,有勇武果断的人,有聪明灵巧的人,有可以奉使的人,有能容人的人,有不能容人的人,有善于待人的人,有善于战斗的人,守城将领一定要考察他们因何具有那样的品性和专长,名实相符才能接纳他们。
“内之”,即“纳之”。在墨子看来,为了守城,应该容纳所有这些人。这完全符合现代用人原则,即用最合适的人,而非最完美的人。
按照最理想的用人法则,充分地调动每位下属的积极性是企业领导的工作目标。因此,试图让下属成为全才往往是企业领导的主观愿望。但是,在这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中,潜藏着一种用人之忌,即求全责备。
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才?当然没有。可是,有的领导却执意要发现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才,因而显得对下属过分挑剔、求全责备,结果,往往使下属感到无法容忍。因此,作为一名力求获得充足人力资源的企业领导,应当切记,不要对下属求全责备!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人才匮乏。
有人说,领导用人之大忌就是全面要求下属的工作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实际上这不是行之有效的用人之道,相反却是一种苛求主义的领导观念。实际上,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各有所短,如果求全责备,挑剔缺点,就很难识别人才。一个人,往往长处突出,短处也突出。对于德才兼备,我们也不要绝对化,要做到看主流,在选拔人才时如果能见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真正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尤其要特别注意发现那些虽有缺点,但有才能的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互相彰显的。有时,甚至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可能越引人注目。例如一个进取心强,敢冒险,敢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人,有时难免有处理事情不周不细的毛病;一个有魄力,有才干,不怕闲言碎语,不怯习惯势力的人,难免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和骄傲;一个有毅力,有拼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难免有时主观、武断。对这些人,如果我们求全责备、弃而不用,那么,就会失去一大批精明能干勇于开拓的人。克雷洛夫有一篇寓言,说一个人因为怕剃刀快,而弃之不用,改用很钝的镰刀刮胡子,结果不仅胡子没有刮干净,还刮得满脸是血。克雷洛夫最后写道:“我看好多人也是用这种眼光来衡量人才的,他们不敢使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光搜集一帮无用的糊涂虫。”我们要从这个寓言中得到启示:所谓“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并非那种毫无缺点的人,而是指那些能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的人才——这种人才能够胜任其职,成绩显著。但是如果脱离这种人才自身素质的特点,随意任用,往往就会破坏其才能与专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世间最为推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古代甚至谓之为“圣人”。但是我们往往不能如愿地拥有德才双全之人,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除圣人外,德与才的组合还会出现几种类型:德胜于才者,可以称为善人;才胜于德者,只能称为能人;德才皆显不足者,人皆视之为愚人。所以现代用人不必都贤,取一则可。所谓“贤”,实际上就是指某人超出一般的工作能力。
(1)对有才能的下属来说,不必一切方面皆是出类拔萃的,重要的是在某一方面要有突出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且在某一方面有几个才华超群者,正是构成现代企业精神的灵魂,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假如有意图地给这样的人才灌输德育知识,简直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2)对于受过教育而有专长的下属,首先要求他必须忠诚正直,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是一个有才干而又奸诈的人,这种人就不可接近。意即选用人才要坚持先德后才的原则。
(3)对于无私欲的下属,可以任用其管理政务。因为秉公行事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则。
(4)对德才兼备实绩卓著的下属给以提拔,对德才低劣又无实绩的下属给以免职,对德才适中政绩不突出的让其原职不动。
上述4条原则,是现代企业领导用人必须考察的基本原则。尽管我们主张德才兼备,但是更希望把这种主张作为培养企业人才的目的,做到把有德之人塑造成有才之人,把有才之人塑造成有德之人,用宽容的态度鼓励他们在某一方面尽显其能,填补企业的“智力空缺”。
智慧金言
企业领导宽容地对待下属,洞悉他们的才能和品性,尽其所能,尽其所用,是使企业全面发展的动力。这种“整体原则”恰好与求全责备的狭隘主义相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原则。如果仅仅求全责备,只会让下属寒心,破坏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会对你避之惟恐不及,哪里还谈得上为你出谋划策,贡献才能呢!
宽以待人用其所长
刘备治蜀,得益于用人,而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宽以待人,用其所长,这是刘备用人的特点之一。
刘备占有成都后,以诸葛亮为骨干,重用法正、关羽、张飞、马超、许靖、糜竺、简雍以及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彭羕及至刘巴等。这些人,有一多半是是刘璋的旧部,他们也和刘备的原部下一样,各有才干,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短处。而刘备却不求全责备,尽力做到因事设职,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对他们的不足以至错误,也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
法正,在刘备新政权中,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当年,他奉命请刘备进蜀,又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刘璋。刘备攻下成都后,即任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开拓精神强,业绩颇丰,为刘备所厚爱。但法正这个人却经常打击报复人,有时甚至是无所顾忌,擅自伤害乃至误杀他人。对这一点,刘备心里很清楚。但是如果因此撤了法正,他就失去一位能干事的人才;如果过分干预法正的工作,又怕法正放不开手脚。于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有人不服,就告到诸葛亮那儿,请诸葛亮转告刘备制裁法正。诸葛亮对告状人说,现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二者虎视眈眈,当务之急,刘备考虑的是怎样应付这些军国大事,京都那边的事,都要依靠法正去处理,眼下又怎么可能去深究法正的问题呢?但刘备也清楚长此以往会出大问题,所以,等局势稍稍稳定下来后,他就将法正调到身边,任他为尚书令。这种工作性质不容易滥用权力,又能够使法正充分发挥作用。
董和,原在刘璋政权中当成都令,他为人正直,廉洁朴实,也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但是当地一些豪强大户不满他亲近百姓,经常往上告状。刘璋在时,有时搞得董和很难堪。刘备接纳董和后,“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并置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这种安排很适合董和。他在任期间,与诸葛亮配合得非常默契,直到他死后,诸葛亮还时常赞许他的工作精神。
智慧金言
人才,不是白璧无瑕的完人,他们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例如,有的懂业务技术,有的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的精通某种专业,有的具有多方面的才干;有的懂专业但缺乏组织领导才能,有的两者兼而有之;有的适合做主管,有的适合做副职。上司的职责,就是按照他们不同的长处与特点,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