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用勤刷法。有些人在泡茶时把茶水淋在壶上,并趁壶热吸收之际,用毛笔或小刷子勤加刷洗。这样虽然使茶汁均匀地刷在了壶上,但是看上去的光亮其实是一种假亮。
台湾壶艺
紫砂壶是许多人购买茶壶时的首选。在台湾,紫砂壶的风格也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发掘价值。
台湾壶艺萌芽大约起于30年前,相对于大陆悠久的壶艺历史,台湾壶艺才刚刚起步,其作品和工艺尚不成熟,但却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在台湾,从事壶艺工作的人多为知识分子,他们深谙茶道,体悟到了茶的精髓,并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台湾壶。台湾壶与台湾茶特有的风味相结合,展示出了台湾茶艺的独特韵味。
紫砂壶是陶瓷家族中的骄子,它表里不施釉。据传,苏东坡设计的一件树提壶取以自然的古青树枝作为壶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形壶身,刻上古朴的瓦当和精妙的书法,清雅古朴,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兼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
今天,不论是紫砂壶的造型还是质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大师顾景洲的“提璧壶”和“汉云壶”被列为国际交往的礼品。此外,我国还专门为日本消费者设计了一种艺术茶具——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雕刻以佛经为内容的精美书法,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用它烧成的茶具泡茶,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冬季放在炉上煮茶不易炸裂。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
闽粤一带的人们喜欢喝乌龙茶。乌龙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而冲泡时,在茶叶投放前应先以开水淋器预温,茶叶投放后随即以沸水冲泡,并以沸水淋洗多次,以透发茶香,因此冲泡乌龙茶使用保温和密实性很强的陶器茶具最为适合。但陶器茶具不透明,沏茶以后难以欣赏到壶中芽叶的美姿,这是其一大缺陷,不适宜泡饮名茶。
陶制煮水壶的发展
在最初的茶道中,茶具包括了所有的从煮水到净洁茶具的所有用品,而在现代人的泡茶观念中煮水器具似乎已被完全忽略,其实这是现代人所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严格的茶道中,所有的用具都不可忽略和缺少。
专为泡茶而设计的电茶壶,历史也很悠久。从早期电汤匙的电热管,到现在采用先进的耐热陶瓷电热片,从闪亮的不锈钢壶身,到只装成高温烤漆的外表,不但方便美观,耐用性也增加了不少。
也有人觉得不锈钢的烧水壶太现代化了,会破坏品茗的情调,所以陶制的烧水壶目前仍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般的陶壶不外乎是放在煤气炉或酒精炉上加热,但陶作坊生产的烧水壶,底部有一片加热片的特殊处理,除了能在煤气炉、炭炉或酒精炉上加热以外,也能置于电炉或电磁炉上使用,但最好是一开始就决定用哪一种加热方式,如果常常换来换去,就会减低使用寿命。
讲求方便快捷的现代人,居住空间的日渐缩小,如果想用炭炉起火,享受一下古人所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品茗乐趣,实在不容易。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专门的烧水壶组,包括陶钵、基座、炉架、火交、烧水壶、电炉盘等。这些产品满足了爱茶人除了可以生一炉炭火,享受思古幽怀的情趣,也可以用电炉取代炭火。这样的产品非常有新意,只是售价不低,而且体积庞大,实非一般的小空间的品茗可以搭配。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列出的茶具中,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的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在我国很多茶区,有很多人使用竹制的茶具或木碗来泡茶,它们物美价廉,但现已很少采用了。
不过,现代用木罐、竹罐装茶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另外。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二黄竹片茶罐也是一种赠送亲友的珍品,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指用金、银、铜、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茶具,其中以锡制的贮茶器具为优。
锡制贮茶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圆筒状,密封性强,因此其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的性能都较好。
金属作为饮茶用具,一般评价都不高,在唐代宫廷中曾采用。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1987年5月,我国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出土了大批唐代宫廷文物,其中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的皇室饮茶器具已经十分豪华。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为流璃或琉璃,它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的美感。随着玻璃工业的崛起,质地透明的玻璃茶具也很快兴起。
玻璃茶具向来以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品茶饮酒兼用等特质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众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各类名优茶时,品饮者可以看见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梭的过程、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这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过程,别有趣味。
特别是冲泡绿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玻璃茶具物美价廉,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但其缺点是易碎,也比陶瓷烫手。不过现在有一种被称为钢化玻璃的制品,其经过特殊加工后,牢固度较好,隔热能力也比较强。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
漆器茶具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我国的漆器起源久远,但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内,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其中尤以福州漆器茶具品质最佳,其形状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创制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其漆器茶具变得更加绚丽夺目、逗人喜爱了。
脱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细复杂,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脱胎漆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常为鉴赏家所收藏。
不锈钢茶具
不锈钢是石油、化工、化肥、食品、国防、餐具、合成纤维和石油提炼等工业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是具有抗腐蚀性能的一类钢种。不锈钢茶具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新成果。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的不锈钢茶具组,一些不锈钢与玻璃作为材质的茶壶的造型都十分精美,典雅大方,实用之处在于茶壶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也十分方便。不锈钢的煮水壶、随手泡等也广泛地被茶人使用,因其方便实用而倍受青睐。
其它茶具
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在20世纪50~60年代,搪瓷茶具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其他茶具所替代。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
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为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
另外,以玉石、水晶、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比如玉茶杯、玉茶壶、玉茶叶罐等,但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缺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三、茶具选择
近现代,茶具的门类和品种、造型和装饰、材料和工艺均有新的发展。仅就茶具的质地而言,就多达十多种。有陶茶具、瓷茶具、玉石茶具、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果壳茶具、金银茶具、锡茶具、镶锡茶具、铜茶具、景泰蓝茶具、不锈钢茶具、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塑料茶具等。
现代家庭所用茶具以紫砂、陶瓷、玻璃为主。这几种茶具各有特色,可根据冲泡茶叶的品质特性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茶具。
鉴别古壶
对于紫砂爱好者而言,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把古壶。因为其年代的久远及其上所附的文化价值,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但是想得到一把古壶却谈何容易。
试想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及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处处是战火,百姓流离颠沛、四处逃难,想求安身保命已是不易,更甭说保护不能当饭吃的“茶壶”。其次,就手工制作而言,一位名家毕其一生,所能完成的作品,数量到底有限,即使侥幸没有受到战火的破坏,而能完完整整保留到今天,相信更是寥寥无几。
道光至清朝末年期间,宜兴紫砂壶为应海内外市场的需求,曾采用铸模式大量制作,进入商业化经营。此一时期的作品,土胎粗糙,造型千篇一律,欣赏、艺术价值并不高,除了一个“古”字外,可说毫无特色可言。当然,果若能买到一把造型独特高雅、土胎完美、色泽朴拙的真古壶,那可真是三生有幸。
不可否认,“古壶”人人喜欢,有人喜爱它的“历史外壳”、有人看中它的“稀有价值”、有人迷恋它的“典雅、朴拙”……不论出发点如何,购买古壶的人,无不祈求自己手上、家中的古壶是“真品”。
仅凭外观容易上当,近年来由于古壶行情看涨,不少壶商利欲熏心,找来一些宜兴艺工,将新壶外观处理得跟古壶没有两样。面对这些“假古壶”,唯有从时代背景特色、造型、落款习惯等方面,仔细辨别。若光凭外观,百分之百会受骗。
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特色的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到清末,时间长达400余年,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同时,随时代的演变,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例如,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作品一概为素色。因此,只要壶身加上色彩,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壶。其次,陈鸣远首开“壶盖内用印”的先河,因此,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又如清道光年间,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根据出水孔数辨别
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
1911年以前的紫砂壶,不论大小,出水孔都是单一孔;1911年以后,小壶仍维持单一孔,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影响出水,大都改采用多孔状(俗称蜂巢或内网)。
从壶身辨别
众所周知,明代的紫砂壶顶多只在壶底落款,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到了明末,名家陈用卿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刻款。
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有诗画的壶。其实,在壶身上刻诗画,是清代陈曼生所创,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壶,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从落款的甲子年辨别真伪
或许一般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但这却是辨别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且我国是以农立国,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明、清时代,艺人的落款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对照甲子年表可知,万历丁酉年是万历二十五年。
在此衷心奉劝那些一心独钟古壶的朋友,古壶不多,不易辨别,且膺品满街都是。在您决定收购之前,千万不可只听信壶商片面之词,务必对该壶的制作历史背景、风格、特色,或作者的习惯、特点详加了解,确定无误后才购买。如果平日能多参考宜兴茶壶的相关文献记载,彻底摸清楚宜兴壶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特色,并对历代每位名家的风格、特色深入分析、比较,则受骗上当的机率将可减至最低。
现代好壶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
一把好壶究竟应具备什么条件?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壶便是好壶?当然,名家因本身艺术造诣较深,其作品自有一定水准,虽非每一把都是好壶,但至少也不致于差到哪里。而一把壶的优劣,除了依个人主观的偏好为出发点外,大概可以两个标准来判断。一是壶的造型结构性,二是壶的实用性。
壶的造型结构
一把壶的完成需由多部分相组合才行。其组合是否合乎理想,合乎物理性质,是评断这把壶好坏的基本要件,以下就茶壶三要素壶嘴、壶把、壶身三部分的组合加以叙述。
三点成一直线:壶的嘴(出水口)、壶把、钮必须成一直线,换句话说,就是三点要对直(少数特殊造型除外)。
比例要匀称:各部分组合比例,应力求匀称,同时要展现出落落大方的空间感。
出水顺、握感轻:壶嘴的出水务必顺畅,手握壶把时,握感应力求轻盈、不费力。
一体成型感: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
茶壶的外观
茶壶的外观可从多方面加以考虑。
美观:近年来,市面上所推出的茶壶形式琳琅满目,或高或矮或圆或扁,或几何形状或瓜果形状。然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因此,所谓的美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只要合乎您的心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