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双双
原文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译文
在南海外的大荒中,赤水西岸,流沙东岸,有两种兽。一种兽左右各长一个脑袋,这种兽名叫踢。另一种似青兽,长有三个脑袋,这种兽名叫双双。
苍梧之野(舜与叔均葬所)
原文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译文
南海中有座阿山。还有一座氾天山,处在赤水的尽头。赤水的东岸就是苍梧之野,帝舜和叔均就葬在这里。苍梧之野还有紫贝、离朱鸟、鸺鹠、鹰、贾鸟、委蛇、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黑水玄蛇
原文
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译文
那里有座山,名叫荣山。荣水就发源于这座山。黑水的南岸有一条黑色巨蛇,喜爱吃麈(zhǔ)。
巫山黄鸟
原文
有巫山者,西行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译文
那里有座山,名叫巫山。巫山的西麓有黄鸟和帝药、八斋等天帝和神仙所用的长生不老药。黄鸟总是呆在巫山上,因为它要看管黑水河南岸那条黑色巨蛇。
三身国
原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译文
大荒中有座不庭山。这座山是荣水的尽头。山上有一个国家,名叫三身国。国民都是长着三个身子的人,那是帝俊和娥皇的后代,都姓姚,以黍为主食,善于驱使虎、豹、熊、罴四种兽。那里还有个深渊,四四方方的,四角都能旁通,其中北边通黑水,南边连大荒,北边有个少和渊;南边有个从渊,是舜沐浴的地方。
季禺国,羽民国、卵民国
原文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之国,其民皆生卵。
译文
大荒中还有座成山,甘水的尽头就是这里。这里有三个国家,分别是:季禺国,季禺国的国民是颛顼的后代,以黍为主食;羽民国,国民都长着羽毛;卵民国,国民都是卵生的。
不姜山
原文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穷焉。又有贾山,汔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备之山。有恝恝之山。又有蒲山,澧水出焉。又有隗山,其西有丹雘,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不姜山,那里是黑水的尽头。那里还有座贾山,汔水就发源于这座山。那里还有言山、登备山、恝恝(qì音气)山,蒲山,蒲山是澧水的发源地。那里还有座山,名叫隗(wěi音委)山,山的西麓有很多丹雘,东麓有很多玉石。南边还有座山,是漂水的发源地。尾山、翠山也在这里。
盈民国
原文
有盈民之国,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译文
大荒中有个盈民国。国民都姓於,主食是黍,还有人吃树叶。
不死国
原文
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译文
大荒中有个不死国。国民都姓阿,主要吃不死树。
去痓山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去痓山。最南端有很多果树,北边没有,在去痓山上也有很多野果子。不廷胡余
原文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译文
南海有一个沙洲。沙洲上住着一尊神,名叫不廷胡余。他面孔似人,两耳垂上各穿有一只青蛇,两脚下各踩着一条赤蛇。
因因乎
原文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译文
这里有尊神,名叫因因乎。南方人叫他因乎,南极风口处的人叫他乎民。他住在南极主管南风的出入。
季釐国
原文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译文
那里还有两座山,一座叫襄山,还有一座叫重阴山。重阴山上有个人,以吃野兽为生。他是帝俊的儿子季厘,也是季厘国的祖先。那里还有个大渊,名叫缗(mín)渊,倍伐当初就被天帝贬谪到这里。倍伐是少昊的儿子。那里还有个正方形的水坛,名叫俊坛。
臷民国
原文
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载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译文
有个臷民国。是当初帝舜的儿子无淫被天帝贬谪到这里,繁衍的子孙便成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又被称作巫臷民。巫臷民都姓盼,以五谷为主食。这里的人不用纺织便自然有布帛穿,也不用种植便自然有五谷吃。这里还有能歌善舞的鸟,鸾鸟歌,凤鸟舞;各种野兽和睦相处。这里谷类生长旺盛,各种谷类都有。
融天山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融天山。这里有个山洞,是海水的南入口。
羿杀凿齿
原文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译文
大荒中有个人名叫凿齿,后来在战场上被后羿射死。
蜮民国
原文
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
译文
大荒山有座蜮山,还有个蜮民国,国人都姓桑,以黍为主食,以射蜮为生计,有人正弯弓射黄蛇,被称为蜮人。
宋山枫木
原文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译文
大荒中有一座宋山。山上有一种红色的蛇,名叫育蛇。这座山上还生长着一种树,名叫枫树,这种树相传是蚩尤所戴的刑具化成的。
祖状尸
原文
有人方齿虎尾,名曰祖状之尸。
译文
大荒中有个人,牙齿四四方方的,还长着一根老虎尾巴。这就是祖状尸。
焦侥国
原文
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幾姓,嘉谷是食。
译文
大荒中有一个矮人国,名叫焦侥国。这个国家的人民都姓幾,以优质五谷为主食。
禹攻云雨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译文
大荒中有座(xiǔ)涂山。这座山是青水的尽头。还有座山,名叫云雨山。山上有种树,名叫栾树。当初禹伐云雨山林木时发现栾树是生长在一种红色石头上的。栾树的树干是黄色的,树枝是红色的,树叶是青色的,花、果是天帝的神药。
有国曰颛顼
原文
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陈州山,又有东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
译文
大荒中有个国家,名叫伯服国。伯服是颛顼的儿子。伯服国的国民主要吃黍。那里还有个鼬(yòu)姓国,国中多山,有苕山、宗山、姓山、壑山、陈州山、东州山、白水山,白水山是白水的发源地,白水流下山后便积成水渊,名叫白渊,白渊便是昆吾部落将士洗浴的地方。
张宏国
原文
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
译文
有人名叫张宏,就是臂长的人,常长在南海上捕鱼。那里有个国家,名叫张宏国。这个国家的百姓都以鱼为主食,还擅长驱使虎、豹、熊、罴。
头
原文
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头之国。
译文
大荒中有个头国。头是炎融的儿子,炎融是土敬的儿子,士敬是鲧的妻子。头面孔似人,但长着鸟一样的嘴壳和翅膀,在海中捕鱼为生。他虽有翅膀,但不能飞,而只是用翅膀作拐杖帮助行走。头主要吃芑、苣、穋、杨。
岳山
原文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丘鸟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赤枝、青华,玄实。有申山者。
译文
那里有座岳山。帝尧、帝喾、帝舜就葬在这座山上。山上还有很多文贝、离朱鸟、鸺鹠鸟、鹰、蛇、视肉、熊、罴、虎、豹。山上还有一种红色的树,名叫朱树;长着红色的树枝、青色的花朵、黑色的果实。那里还有一座山,名叫申山。
天台高山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这座山有洞穴,海水从这儿注入泻去。
羲和生日
原文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译文
东海外的大荒中、甘水间有个国家,名叫羲和国。这里有个女人名叫羲和,正在甘渊中为太阳们洗澡。羲和是帝俊的妻子,是十个太阳的母亲。
盖犹山
原文
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有青马,有赤马,名曰三骓。有视肉。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盖犹山。盖犹山的山顶有一种树,名叫甘柤。这种树的树干是红色的,树叶是黄色的,开着白色的花,结的果实是黑色的。盖犹山的东麓生长有一种名叫甘华的树。这种树的树干也是红色的,树叶也是黄色的。盖犹山上还有很多青色马和红色马。红色的马名叫三骓。山上还有视肉。
小人菌人
原文
有小人,名曰菌人。
译文
大荒中有一群侏儒,被人们称作菌人。
南类山
原文
有南类之山:爰有遗玉、青马、三骓、视肉、甘华。百谷所在。
译文
大荒中有座山,名叫南类山:这座山上有遗玉、青马、三骓马、视肉和甘华树。天下任何谷类植物这里都有。
活学活用
海内外学者关于《山海经》的地理研究众说纷纭。有“云南圈”、“两河流域圈”、“中国圈”、“亚洲圈”、“世界圈”等多种说法。“《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的寿麻国,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见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睛状。”(徐显之《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宫玉海《<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我怀疑它是两河流域地理书。”(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山海经》记载的是云南远古时期的地理和历史。”(林永发《神话的新发现——<山海经>地理考》)他们各执一词,似乎都很有道理。
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大陆漂移说的起源。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经过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一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
根据现有的地理学常识,最近的地质变迁年代恐怕也要在几万年前,如台湾海峡,在4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是一片滨海平原,在3.3万年前后,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又过了3000年,发生海退,经过1.5万年的变迁,海平面到最低点,比现在低130~160米,随后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现在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万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线比现在偏东600多公里。如果《山经》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它记载的绝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远的以前,只是因为一次地质变迁导致了我们今天查无对证!
在这里稍微简单地介绍一下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仍然摘自科普博览)。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拼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拼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人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新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完整的报纸撕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