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山海经》学生活
23242500000030

第30章 大荒南经(2)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罢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此外,被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和印度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些动物也见于劳亚大陆。如果这些大陆曾经不是连在一起,很难设想这些陆生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远涉重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

前文我们谈到过“犰狳”,其所有种类包括8属20种,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亚洲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山海经》却翔实地记载了这种美洲的动物。如果说亚洲、美洲本来就是分开的,中国人跨过大洋去考察这种热带动物,那真是太荒诞了。

在上古时代,整个世界是连成一块大陆的,四周被海洋围绕。虽然这种学说科学证据非常多,而且新生的“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了魏格纳的一些错误理论,使“大陆漂移”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些异常艰难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陆桥”理论的绝望!

陆桥是这样被猜想出来的,如,南美的圣克鲁斯第三纪地层中找到了有袋动物的化石,它不但同澳大利亚的袋鼠很相似,而且比澳大利亚发掘到的袋鼠化石更古老。一种与袋鼠有“亲戚”关系的有袋动物负鼠,迄今仍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这些动物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水,无法跨海涉洋,它们的祖先又是怎样从遥远的美洲来到澳大利亚的呢?

所以学者们便推测,在几百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之间有一个陆桥相连,袋鼠正是通过这个陆桥从南美到达澳洲的。后来陆桥沉没了,两个大陆问的联系中断了。

19世纪,因为类似的情况很多,所以奇特的陆桥说纷纷登场,几乎每个大洲和一些大的岛屿之间都被假设的陆桥相连。而最可笑的是,后来绝大多数陆桥都因地壳变动沉人了海底。著名的陆桥有,亚洲、北美洲的白令海陆桥,非洲、南美洲的南大西洋陆桥,印度、马达加斯加岛的雷牟利亚陆桥,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南极陆桥等。

大陆漂移学说可以解释1.2亿年前不同大陆的物种亲缘关系,却没法解释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以后的物种,所以陆桥就成了古生物学者们的救命稻草。例如2000年,保罗·塞瑞农率领一支科学探险队在尼日尔沙漠发现了一个恐龙头骨化石,可追溯到9500万年前,而且该恐龙化石与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发现的恐龙化石相类似。古生物学者认为,该发现表明了非洲、南美、印度和马达加斯加的陆地原本是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直到1亿年前才开始分离。保罗·塞瑞农说:“这个考古发现强烈地暗示了,当时有一道狭窄的陆桥将现在的巴西和非洲西部连接在一起。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南美和非洲之前原本是连接着的,或者至少有一座陆地桥相通。”其实保罗·塞瑞农的含义很明显,他是想说,盘古大陆分裂的时间表错了。如果地理学家们没有错,那就只好杜撰一架陆桥出来,把非洲、南美洲在9500万年前连起来。

保罗·塞瑞农并不孤独,2004年5月7日的美国《科学》杂志里面有一个重要证据。还是花费一些时间来介绍一下格拉德·迈尔,他是德国法兰克福森肯贝格研究所的昆虫学家,他发现了3000万年前蜂鸟的化石,地点在德国海德堡南部的弗劳恩维尔。令人惊奇吗?当然,近代蜂鸟只生存于美洲,即便美洲蜂鸟最早的化石也不过才100多万年。迈尔说:“3000万年前的蜂鸟和现在的蜂鸟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这意味着美洲蜂鸟和欧洲蜂鸟同宗!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要么再杜撰出一条陆桥,把欧洲、北美在3000万年前连起来,要么就说蜂鸟是被飓风吹到北美的。其实,我认为被飓风吹到亚洲、非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9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植物学家阿瑟·格雷,在研究了大量的东亚植物标本,并对照了北美的植物后,产生了一个极大的疑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植物种类与远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北美东部植物与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从这里可以看出植物的迁徙是多么地艰难,连在北美的东西海岸之间迁徙都如此困难,更遑论从美洲迁徙到亚洲?

比如人参,这种宝贝只产于东亚和美洲,西洋参的产地主要在美洲大西洋沿岸,而欧洲根本没有。在没有人类传播的情况下,这种同科(五加科)不同种的植物种子怎么能飞跃太平洋呢?哥伦布发现美洲太晚了,而美洲的人参已经生存太长久了。

鬣蜥科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也非常相似。

常见的花鼠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中国有一种珍稀动物叫扭角羚(也叫牛羚),美洲的麝牛是和它唯一有亲缘关系的物种。

专家们对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前由美洲土著所驯养家犬的遗骨进行了DNA检验,并将美洲犬的基因与其他地区狗的基因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美洲犬在基因上与欧亚犬种相似,但却与北美本地狼不同。这就意味着这些美洲犬并不是由美洲狼演变而来,即其祖籍并不是在美洲,而是在欧亚大陆。

再如中国、日本和北美等地都产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淡水鱼化石。淡水鱼当然不能横渡太平洋。

魏格纳当年就依靠了大量生物化石的证据,证明了七块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盘古大陆。他的证据是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正蚯蚓,但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蚯蚓当然不会游过大西洋,所以魏格纳证明了盘古大陆。那么我要证明什么呢?

其实上面的证据已经证明了,美洲、亚洲曾经连在一起!

有一件事需要知道,科学家们认为盘古大陆在2亿年前就开始分裂了,可是蜂鸟这种生物化石才3000多万年,而中国人记载犰狳的年代甚至不到上万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古大陆分裂之后,欧洲蜂鸟将不可能迁徙到美洲,它们只能独立进化出不同的形态;意味着古大陆分裂之后,《山海经》将不可能记载美洲的犰狳,而亚洲连犰狳的化石都没发现过。

众所周知,印第安人和亚洲人很像,都属于蒙古人种。科学家知道,世界上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jc病毒,这种病毒从父母那里得到,这种病毒有七大类,不同人种携带的ic病毒是不同的,印第安人和日本人携带的jc病毒几乎完全一样,而与南太平洋的土著居民、非洲人和欧洲人却差异很大;再如,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与亚洲西藏人的基因非常接近;再如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发掘出16尊约高七八英寸的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6块玉圭,玉圭背面刻有铭文,这些文字,介于大汶口文化陶文和殷墟甲骨文、三代吉金文之间。所以说印第安人是亚洲人的后裔是有相当说服力的。

我们的常识就可以告诉我们,比如猫科动物的演变,大多数食肉动物的祖先——小骨猫出现在1200万年前,也就是说这时候盘古大陆早已经四分五裂了,只要依据进化论,你就会发现美洲虎的存在简直不可思议。小骨猫的后代怎么溜达到美洲去的?你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些生物穿越白令海峡上,你一旦发现那种小骨猫不愿穿越冰雪之地,你就知道你的设想该是多么的可笑。

再如骆驼,骆驼科动物起源于北美洲,它的祖先是原柔蹄类动物,那么亚洲怎么会有骆驼?科学家再次假设,渐新世末期它们通过了白令陆桥,迁移到亚非大陆。又是白令海峡?

这时候你会发现,学者们完全把白令海峡当成了救命稻草。可以设想一下,美洲的所有生物都是从白令海峡迁徙过来或过去的,那应该是多么浩浩荡荡络绎不绝啊,为什么在白令海峡这个超级中转站附近却找不到任何令人惊讶的骨骼、化石?难道生物在白令海峡绝不会死吗?为什么今天的生物绝不会穿越白令海峡?它们是聪明了还是懒惰了?

做一个荒谬的假设,曾经的地球很小,盘古大陆就是那时地球的地壳,美洲、亚洲还连在一起,后来地球膨胀了,就像人长大一样,如果还穿着童年的衣服,那衣服一定会被撑破,所以盘古大陆被撕裂了。其实“地球膨胀论”很多年前就被科学家打人冷宫了,因为那个理论太粗糙,在膨胀原因、挤压构造和构造运动周期性方面都给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过今天是重提“地球膨胀论”的时候了,否则你无法解释美洲、亚洲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不要总幻想着鬣蜥、花鼠跨越白令海峡,那比谈论外星人还没有证据!如果盘古大陆(球壳型)在几万年或者几百万年前分裂,你会发现以上的疑难全部迎刃而解!美洲和亚洲的生物的亲缘关系就可以抛弃白令海峡这根救命稻草了,包括那个7000万年前恼人的美洲、亚洲都有的淡水鱼化石,你也就不用头疼淡水鱼的扩散了,亚洲的淡水鱼游不到美洲。

还有令人更吃惊的,“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中山经》)这句话我们看起来当然是荒谬的,我们知道地球半径是6378公里,从南极到北极的周长大约4万公里。但我要说且慢!我们根据禹说的话,来做个计算,那时候地球的半径=14000/3.14=4459公里,这是多么荒谬?那时候的地球比现在的地球半径要小2000多公里,这可能吗?再计算一下那时候地球的表面积4×3.14×4459×4459=2.5亿平方公里!我们知道现在的陆地面积是1.5亿,海洋面积是5.1亿,可以肯定地说,禹是胡说八道!

不过,和他一样胡说八道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杨槐,直到他的“地球膨胀理论”在美国《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他才被真正地重视起来,美国人誉他的理论为“杨氏理论”。杨氏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地球从半径3000多公里膨胀到今天的6378公里。地球膨胀理论相对复杂,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详见杨槐《地问——关于地球的千古之秘与地学创新》)

那么禹所叙述的数据,恰好是地球膨胀过程中的一个时期!

杨槐画过一张“四曲线图”——

第一根曲线,地球上已知的造山运动曲线:波峰,表示造山运动的高潮期;波谷,表示造山运动的间歇期(即相对静止期)。

第二根曲线,地史上的古生物灭绝与新物种出现曲线:波峰,表示古生物的灭绝期;波谷,表示新物种的出现期。

第三根曲线,地球上已知的大冰期与间冰期曲线:波峰,表示高温的间冰期;波谷,表示低温的大冰期。

第四根曲线,地史时期地球膨胀周期曲线:波峰,表示地球膨胀高潮期;波谷,表示地球膨胀间歇期(即相对静止期)。

将这样四根曲线画在同一张纸上,人们会立即看到一种“巧合”,即:所有曲线的“峰巅期”,在时间上均完全对应;所有的“峰谷期”,在时间上也完全对应。

这就是说:但凡生物大灭绝发生的时候,必是地球上那一时期造山运动正盛的时候,大洋发生膨胀达到高潮的时候,全球气候正处于高温的“间冰期”的时候;而但凡新物种产生的时候,又必是那一时期全球造山运动高潮过去,地球进人大地构造运动相对静止,大洋扩张也趋平静,全球气候进入低温的大冰期的时候。

高度对应,资料确凿。任何人将此四个看似互不相关领域里的已知资料拿来作图,都可得到如此对应的“四曲线图”。

杨槐是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的,但好笑的是,这个理论可以非常贴切地解释《山海经》。我们知道,《山海经》是一个新物种大规模产生的年代,根据杨槐的理论,也就是造山运动高潮刚刚过去,全球进入低温大冰期,而《山海经》中恰好是一个劫难后万物复生的时代,造山运动很显然要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剧烈喷发,也就是前文说的“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才造成《山海经》中大量山脉有水有兽却没有草木的怪异现象;另外《山海经》中长毛犀牛和大象的存在,正符合“低温大冰期”的这个特征!是不是觉得很恐怖?《山海经》禁得住最前沿科学理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