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直到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一行人才得以脱身。
【智慧金言】
孔子困于陈、蔡时与弟子们的这一番经典对话,看起来似乎就事论事,但实际上却是在教育弟子们如何“抑非损恶”、善于禳过。面对困窘,还能泰然处之,是因为圣人胸有成竹啊!
切勿玩物丧志
【原典】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解读】
酒乱性、色迷人,古人早有明训,凡有大志者,切忌玩物丧志,沉迷于酒色之中,不要使自己的行为有污点。
相传,中国的造酒技术出现在夏代,据《战国策》记载:大禹当政时,有一个叫仪狄的人造出了美酒,并敬献给禹王。禹王喝了一口,感觉真是太舒服了。但他也认识到这么好喝东西的坏处,他说:将来肯定有因酒而亡国者。于是下令禁酒。这个故事肯定是后人编造的,因为当时的酒作为一种药,对人是有益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方面,后世也确实有因饮酒过度而误事甚至送命者,但这不是酒的过错,而是人的过错。黄石公提出“贬酒阙色”,是提醒有志者,要专注于你的目标,而不要玩物丧志。
【活学活用】
贪酒恋色者亡国
因贪恋酒色而亡国者,历史上不乏其人。
陈后主名叔宝,字元秀,是宣帝的嫡长子。太建元年,后主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正月甲寅,宣帝崩。三天后,太子在太极前殿即位。
当时的局面似乎比较稳定,后主便日益骄纵,不思外难,沉溺在酒色中,不理朝政。
后隋文帝得知此事,以替天行道之名欲灭之。
三年春正月初一,朝会时,大雾弥漫。后主一直昏睡,该吃午饭时才起身。这一天,隋将贺若弼自广陵渡江,韩擒虎自横江渡江,利用清晨顺利地攻克了采石,进而攻下姑孰。这时贺若弼也攻下了京口,沿江戍守者望风而逃。贺若弼分兵切断通往曲阿的要道后,攻入曲阿城。采石戍主徐子建到京城告急。
很快,韩擒虎率兵自新林抵达石子冈,镇东大将军任忠投降,并引导韩擒虎由朱雀航到达宫城,自南掖门进入。城内的文武百官都逃出来了,只有尚书仆射袁宪、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侍奉在后主身边。
迫于无奈,后主在井中躲了起来。接着隋军士兵对着井口呼叫后主,后主不应。他们便要往里面扔石头,这才听到后主的叫声。当隋军士兵用绳子把后主拉出井后,才发现原来后主与张贵妃在一起。
三月,后主与王公百官由建邺出发,来到长安。被宽赦后,隋文帝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几次引见,在三品官员的行列。每次有后主参与的宴会,隋文帝怕后主伤心,令不奏吴地乐曲。后来,监守后主的官员报告道:“叔宝说,既然没有官职,每次参与朝拜时,请求能有一品官的名号。”隋文帝说:“叔宝全无心肝。”
监守官员又说:“叔宝常沉醉,很少有醒的时候。”隋文帝让人限制他的饮酒,但接着又说:“任其性,不然,何以度日。”不久,文帝又问监守官员叔宝的嗜好。回答说:“嗜酒。”“饮酒多少?”回答道:“与子弟们一天能吃一石。”隋文帝大惊。
后主随从文帝往东方巡视时,登芒山,陪文帝饮酒,赋诗道:“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上表请文帝封禅,文帝答诏谦让不许。后来隋文帝来到仁寿宫,常陪同宴饮,到后主出去时,隋文帝看着他说道:“此人败亡难道不是由于酒吗?有作诗功夫,何如思虑时事。当贺若弼渡江到京时,有人用密信向宫中告急,叔宝因为饮酒,便不拆阅。高颖进到宫中时,那封密信还在床下,未开封。这真可笑,这是天亡陈国,也是酒亡陈国。”
【智慧金言】
酒色这些东西,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但若像陈后主那样沉溺于其中,则轻者伤身,重者误事亡国,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远离是非可保身
【原典】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解读】
有志者,在原则问题上要“见嫌而不苟免”,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在原则以外的事情上,要心胸豁达。不怕“嫌疑”,并不是鼓励制造“嫌疑”,相反要千方百计避免“嫌疑”。生活中人与人的矛盾,许多都是由非原则问题引起的,一个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一次不经意的冷落,甚至一个被人误解的眼色,都可能给自己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通过对一个为数两千多人的目标人群所进行的长达十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拥有的支持者、帮助者的数目成正比。根据这一结论,安东尼指出:影响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的才华、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会关系或好人缘。
所以,凡谋大事者,必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小事,知道别人嫌弃什么、知道别人怀疑什么,只要远远避开,就不会伤害到你。
唐代中叶后,出了一个奸相,名叫卢杞,貌丑而奸诈,而且心胸极为狭窄。民间有则传说,可以证明卢杞的为人:德宗朝,有一个叫钟馗的举子,长得豹头虎眼,铁面髭须,丑陋无比,面貌可怖,却满腹才华。唐德宗登基之年开科取士,钟馗到长安应试,笔试取为第一名魁甲,在面试之时,德宗见其貌不扬,面有不悦之色,当时宰相卢杞,见状奏曰:“钟馗貌丑,何不另选一人。”钟馗闻言大怒,舞笏便打,大殿混乱,德宗大怒,钟馗于是触阶而死。
对这种人就要格外小心,无意间的得罪,就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得知卢杞来访,小心翼翼将家里的人都打发出去,有些人不理解,郭子仪说:“卢杞相貌丑陋,家人见了可能会笑。如果哪天卢杞发迹了,那我就麻烦了。”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活学活用】
不怀疑别人,也不让别人怀疑
西汉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借自己的职权保护高祖;高祖做了亭长后,萧何也经常帮助他。高祖以吏的身份去咸阳服差事,县吏都资助他三百钱,惟独萧何资助五百钱;高祖起事,萧何督办事务。项王和诸侯在咸阳大肆烧杀劫掠一番,然后离去。沛公到了咸阳,各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藏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钱财,惟独萧何先进秦宫收取律令图书。沛公被封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财力物力的强弱分布,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全部的文书图册和档案资料萧何还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军……
尽管劳苦功高,萧何在与刘邦相处的过程中,仍然坚持“避嫌远疑”。汉王和西楚霸王项羽,在河南荥阳附近交战,汉王几次派遣使者回长安去慰问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向萧何建议说:“汉王目前在前方作战,冒着风险,但是不断派人来慰问你,这是有原因的,真令人费解啊!为你自己打算,不如赶快派遣你的兄弟儿孙能够服役的,一齐到前方去参加军队作战,这样,汉王便不会怀疑你。”萧何就这样去做了,刘邦果然大为喜悦。
此后过了八年,陈稀在河北叛变,那时刘邦已做了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往邯郸征讨作战,战事尚未结束,淮阴侯韩信暗中想在关中谋反叛变,吕后用萧何的计策,诱杀了韩信。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派人回到长安来,升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食邑,且专派一都尉率五百士卒为萧相国担任警卫。很多人都来庆贺,唯有一个在长安城东种瓜的召平,反而前来相吊。召平对萧何说:“你的灾祸从现在就要开始了!皇帝亲自率大军在前线作战,非常辛苦,你留在后方,不用担心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皇上如此让你升官又加封食邑,并且还特别为你派卫士守岗,这是由于淮阴侯的事刚刚处理完,恐怕你也不是真心臣服他啊!派这些警卫来保护你,并不是真的宠爱你,我劝你最好把皇帝封给你的五千户食邑推辞掉,并且把家中的财富一起贡献出来作战。”萧何认为他所说的都很有道理,便照着去做,皇帝果然因此而更高兴了。
又过了一年,九江王英布叛变,高帝亲自率兵东下讨伐,几次都派人问萧相现在在做什么。这时萧何因皇帝在前方作战,就在后方尽力抚恤百姓,并且捐献大批财物,补助军需,和上年陈豨造反时一样。有人告诉他说:“你离灭族的时间不久了,你已官至相国,就是有什么天大的功劳,又能升到哪里去呢?可是你初到关中,很得民心,至今已十年了,人民都敬仰你,信任你,平常的声誉又很好,皇帝所以不停地派人询问你的情况,是怕你在关中有别的意图,所以你现在为什么不多置土地,乱欠账,故意做些不名誉的事来污损自己的名声?这样皇帝才会放心的。”
萧何又依这些话去做,皇帝真的非常高兴。
刘邦生性猜忌,他的功臣多半都没有好结果,只有萧何三次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努力不让他怀疑,所以才能化险为夷。但同为刘邦的重臣,韩信就没有这么幸运。
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11月,韩信拥兵数十万,斩龙且,杀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当时,楚汉相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像下棋一样,韩信成了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韩信背汉降楚则汉亡,助汉攻楚则楚灭,自立则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韩信攻破了项羽所设立的齐国之后,听从了别人的劝告,拥兵自重,派使者去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齐地的假王。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心想自己这里形势吃紧,韩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而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要挟,想做齐王,刘邦当时就想大骂韩信的使者,刘邦的谋臣张良私下里对刘邦说:“这时候可不能训斥韩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韩信。现在韩信帮助您,则楚王就会灭亡;如果韩信背叛了您,去帮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险了。韩信派人来,无非是想试探一下您的态度,您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让他守住齐地,至于其他的事,等灭了楚国再说。”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回头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何必当个假王!”于是,在第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携带印信,到齐地去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往投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后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刘邦接到回报,内心仍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探察。韩信初到他的封地时,常带着兵马出入,车马喧嚣,声势显赫。来人看到这些,密报了刘邦,说韩信兵马甚多,恐有反意。
刘邦立即召集众将领,商讨对付韩信的办法。众人都主张讨伐,向刘邦进言道:“韩信造反,请陛下发兵征讨。”刘邦听后,没有讲话。后来陈平来见,刘邦便向他请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陈平对韩信是否确有反意,还在怀疑,但对刘邦所问,又不能不答,就说:“诸将态度如何?”刘邦说:“都劝我发兵征讨。”陈平说:“陛下怎知韩信要造反?”刘邦说:“有人密书奏报。”陈平接着问道:“除上书人外,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要反?”刘邦道:“尚无人知道。”陈平又问:“韩信可知道有人上书?”刘邦又说不知。陈平问:“陛下现有士卒,能否胜过韩信的楚兵?”刘邦摇首道:“不能。”陈平又说:“陛下用兵之将,有谁能比得上韩信?”刘邦连说没有。陈平听后,说道:“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如韩信,如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怕韩信不反也要反了。”刘邦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这该怎么办呢?”陈平沉思片刻,说:“臣有一计,请陛下考虑。古代天子巡狩,必定大会诸侯。我听说南方有云梦泽,是游览的胜地。陛下伪称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集陈地。陈与楚西境相接。楚王韩信闻陛下无事出游,一定前来拜见,乘他拜见之时,伏下甲兵将他拿下,这不是唾手可得吗?”刘邦同意了他的计策,当即遣使四出,说要出游云梦,召各诸侯会集陈地。
韩信得命,当然要怀疑,他曾被刘邦两次夺去了兵权,深知刘邦性格多疑,为此格外小心。这次刘邦突然游览云梦,如果不去迎驾,就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属将见他迟疑不决,有人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不如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一来,您还怕什么呢?”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话中露出了为难的意思。钟离昧说:“汉所以不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昧今日死,明日你就必亡。”说完后,见韩信毫无反应,便起座骂韩道:“你不是个成大事的君子,我不该往投你处!”说完,拔剑自刎而死。韩信见钟离昧已死,便命人割下他的头,前往陈地面谒刘邦。
刘邦派出使臣,不等回报,便从洛阳起身直达陈地。韩信在陈已等候了数日,见刘邦到来,当即呈上钟离昧的首级。忽听刘邦厉声说道:“给我拿下韩信!”话音刚落,从车队中涌出许多武士,将韩信反绑起来。韩信并不惊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道:“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擒你。”说着,令将韩信放置后车,也不再游什么云梦,并传令诸侯,不必来会,当即返回洛阳去了。刘邦返回洛阳,因思韩信功多过少,且说他谋反,也缺少实据,便把他从狱中放出,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韩信这个时候才明白,汉王害怕和嫉妒自己的才能,于是常常借口生病不朝见,从此日夜怨恨,经常在家闷闷不乐,耻于跟周勃、灌婴一辈人处在同等地位。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迎送,口称臣子,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的寒舍!”韩信出门时,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和樊哙等人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