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23243000000041

第41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2)

贫穷不是罪,但因懒惰而导致贫穷则是一种罪。懒惰让我们失去目标,失去热情,失去机会,即使是天赐良机摆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对它视而不见。这样的人,你说他对得起上苍给我们安排的美丽人生吗?

达·芬奇曾经说过:“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如果一个人懒惰一天,那便是浪费了一天的光阴,可能浪费了一个绝佳的成功机会;如果一个人懒惰一生,那就是毁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带着失败的烙印走向死亡。

每个人都有允许自己偷懒的时候,但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对待偷懒行为的不同方式。成功者在心里有一个目标,也有一条准则,准则督促着自己不要懒惰,要向目标不断迈进。而失败者则放纵自己懒惰,并任由懒惰成为一种习惯,仿佛在享受一种闲适,其实在虚度自己的人生。

或许有的人会说,自己天赋不错,比起其他人来说有懒惰的资本。别人忙一周的工作我只需要一天就通通搞定。但是如果你仅仅将标准放在那些天赋不如你的人身上,总有一天,他们也将超过你。

懒惰可以毁人,而相对的,勤劳却可以成全一个人。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后来有一个人把这句让多少人受益终生的经典发挥到了极致,他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艰难。读了半年书,他只得辍学打柴放牛。他从小爱好绘画,但由于家境的贫苦,买不起纸墨,便用废账簿和习字纸练习绘画,常常到深夜。12岁后,因体弱无力耕田,改学雕花木工,为了寻求雕花新样,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年,他偶然得到一部残缺的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喜不自禁,反复临摹起来,逐步摸到了绘画的门径。

齐白石27岁那年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据记载,他一生只有三次间断过:第一次,是他6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七天七夜昏迷不醒;第二次,是他64岁那年,他的母亲辞世,由于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最后一次,是他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

三次加起来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生作画四万余幅,吟诗千首;他自乐“三百石印富翁,”其实,他治印共计三千多万,被著名文学家林琴南誉为“北方第一名手”,与他的画齐名。

齐白石直到60岁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功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简直是炉火纯青了。但他仍是非常勤奋。

85岁那绎,他一天下午连续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饭时,仍然要坚持再画一张。画完后题道:“昨日大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真是勤勉不倦。他早年曾刻“天道酬勤”印章以自勉。临终前又留下“精于勤”的手迹以勉人。他还有一块“痴思长绳系日”的印章,足见他一生是何等的勤奋。

1953年,白石老人已是93岁高龄,一年中仍画下了600多幅画。

正因为他一日也不“闲过”,在绘画、篆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90寿辰时,国务院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没错,一勤天下无难事,所有有作为的人都会告诉你,是勤奋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一生,所以千万别让懒惰毁了你,一时的偷懒能让人轻松,但要成了一种习惯,那你永远成不了气候。

【智慧金言】

忍饥挨饿的人大多是因为鄙视农业劳动,在寒风中哆嗦的人大多是因为懒于养蚕织造。

一直以来,勤劳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令人称道的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在那个蛮荒年代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直到今天,与“中国人”这三个字联系最紧密的仍然是“勤劳”。

具体到一个人,勤劳更是他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自古以来,没听说过哪个懒汉有过什么作为,受到人们讽刺的故事倒是不少。

得人才者安天下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读】

得人者得天下,汉代刘邦用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终于成就大业。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说过:你可以拿走我的全部财产,但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5年之内我就能把所有失去的财产赚回来。成功与否的关键,不是“何事”的问题,而是“何人”的问题。唐太宗就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用人之道很奥妙,关键在于“不拘一格”四个字。每个人都是天才,既要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日本的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甚至可以认为,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活学活用】

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人才的因素是事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有贤者相助则败势亦可转危为安,弱势也可茁壮成长。当然事业也是成于贤才,损于庸才,败于小人。刘基作为朱明王朝开国元勋之一,也以长于谋略深受朱元璋器重,被朱元璋比为汉代的张良,称之为“吾子房也”。刘基元末曾经为官,目睹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他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用寓言杂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写成了一部奇特的著作叫《郁离子》,在这部政论著作中,用了二十多篇的文字专门讨论用人问题,既阐发了他一贯的用人思想,也明显地、巧妙地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尤其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诸多精辟的主张,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讨论用人与人才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刘基首先提出了去浮饰,求真才。言必称先王、三代,认为古人优于今人,慕虚名而不求实才,重古贤而轻今人是封建统治者常有的偏颇。刘基尖锐地批判这种陈腐观念。在著名的《良桐》篇中,他写道:有一位善于制琴的工匠叫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质桐木,“砍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将琴献给主管宫廷礼乐的官员太常。太常看了看摇头说,这不是古物。工之侨将琴带回,“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字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琴被挖出之后,“抱之以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也,而不早图之,其与亡也。’”

一把好琴,因新制“弗古”,被弃之不取,一旦弄假仿古,身价百倍。这不仅是一张琴,而是整个社会的偏见。工之侨因此兴叹,避世深山,实际是刘基的自喻。从反复古的意义上说,刘基的用人思想是有革新意义的。

刘基又以马喻人才。在《八骏》这篇文章中,叙述善于识马的造父死后,人们不能识马,仅以产地判别马的好坏。以冀产为优,非冀产为劣,在王宫群马之中,以冀产马为上乘,作为君王乘驾之马;以杂色马为中乘,作为战时用马,而以冀州以北的马为下乘,供公卿骑用。而江淮之马只算是散马,只服杂役。其养马者也依此划分等级。后来,强盗侵入宫中,紧急调马参战,内厩推辞说:“我是君王外出乘的马,不应我去!”外厩说:“你食多而用少,为什么先让我上阵?”结果互相推诿,许多马匹反被强盗劫走。此文以马喻人,指出对人的使用不能因地域、民族而区分高下、尊卑,只能是依据真实才能。与去浮饰、求真才相辅的是去假象、辨真伪。

人有善恶,才有真伪,历代有不少恶徒小人冒充贤才而招致祸患的。刘基举例说,战国时楚国春申君虽称门客三千,但良莠不辨。“门下无非狗偷鼠窃无赖之人。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能报者。”人才的善恶与药草一样颇多假象,因而需透过表面鉴别。刘基以采药喻辨别人才:一位山中有经验的老丈介绍说:岷山之阴有一种药名叫“黄良”,此药“味如人胆,禀性酷烈,不能容物”,外表丑恶。然而,将黄良“煮而服之,推去百恶,破症解结,无秽不涤,烦疴毒热,一扫无迹”,分明是一种苦口性烈的高效良药;另外一种草“其状如葵,叶露滴人,流为疮质,刻骨绝筋,名日断肠之草”,这种草,外形美好,实为恶毒。因而“无求美弗得,而为形似者所误”。

在现代社会,重视人才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一个没有人才意识的领导者不是称职的领导者,想成就事业者,请从吸纳人才开始吧!

【智慧金言】

能安安稳稳地掌控天下,是因为身边有贤能之人辅佐;社稷朝不保夕是因为人才都流失了。

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才是人中之杰,其力量更是无穷的,人才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忽视,谁忽视了人才,谁就掘掉了事业的根基。曾国藩深谙人才之重要性,他始终把人才作为事业成功的基石。曾国藩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才观点,从认识人才、察视人才,到吸纳人才、任用人才,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到推荐人才、评价人才,他无不有先见之明、过人之举。后人评之有超凡的识人之眼实不为过,其选拔、任用人才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勤俭的人最终会富有

【原典】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读】

时机对于事业的成败很重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能保证事有所成。错过了时机,再好的项目也不会成功。比如说农业生产,一年之计在于春,关键要在春天适时播种,秋天才会有收获,生活才会富足;如果延误了农时,春天该种的没有种下去,秋天就只能收获一些杂草了。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由一系列内外时机造就的,没有这些机会,再有才华也只能“空悲切”了。比如说汉代张良这个人物,秦朝末年的社会动荡给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社会环境,但如果没有遇到那个怪老头传他一部《素书》,让他有机会提升自己内在的修为,恐怕也难以成功。

再比如,就科学而言,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可能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爱迪生不是生在他那个时代,而是旱生500年,那么他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科学发明。爱因斯坦如果出生在唐朝那个时期,也不会想到相对论。

所以,凡事所成皆有其必然性,但由谁来成就这个必然性却是偶然的。居里夫人说得好:“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会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活学活用】

理财的关键是要懂得节俭

在现代社会企业中理财,首要的任务仍然该是节俭。没有一个成功的理财者说是靠“铺张浪费”而发家致富的。

节俭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使事业成功的因素。

“勿以善小而不为。”节俭也是一样,不论大小。

一旦事业开始,对天性节俭的人而言,其成功机会较才华相同者要多。而节俭的人,他知道只有减少开支和成本才有赚钱机会,而在今天高度竞争的市场里,即使在小方面去节俭,聚少成多,也是很可观的,甚至造成赚钱和赔钱的区别。

除此之外,对一个有节俭习惯的人而言,他似乎永远有一笔积蓄。以防不时之需。必要时可使他渡过难关,或使他有扩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必去借钱。

聪明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节俭再节俭”,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经常节俭,直到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会在事业上,收到由这些为你带来的利益。

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再到节俭却很艰难。吃饭穿衣,如果能想到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浪费。一桌酒席,可以置办好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纱绢,能做好几件的衣服……有的时候要常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的时候再想有的时候,如果这样,子子孙孙都能享受温饱了。

【智慧金言】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族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成功之人必是沉稳之士

【原典】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读】

为官之道,重在沉稳,遇事不慌张,处事要慎重,说话要有信,举止要得体。古代的官员要学八字步,重在一个稳字上,这就叫官样。而那些急功近利、遇事先乱、喜怒无常、朝令夕改的领导,常常给人不可靠、不可信的感觉,下属也会常常猜测领导的意图,久之必生凝心。

【活学活用】

喜怒无常的人一事无成

为官之道,重在沉稳,遇事不慌张,处事要慎重,说话要有信,举止要得体,如果喜怒无常,就会让治下的官员不知所措,然后局势混乱,招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