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素书》学生活
23243000000047

第47章 安礼章 顺应事礼才能事业有成(8)

某日,中山君拿了上好佳肴给在座的每一位士大夫,然而其中一个名叫司马子期的人却没有分到。每个士君子都高高兴兴地享受酒宴,唯独他没有,这使他觉得真是很失体面,一气之下,逃到楚国,极力说服楚君伐中山国,又将中山国的机密大事泄漏给楚国。楚君即刻发动军马,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中山国,而中山国的国君乘着荒乱逃遁了,中山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为楚国所并吞了。赵武灵王这时才深深觉得李疵对事情的剖析十分精明独到。

【智慧金言】

喜欢玉,却分不清什么是玉什么是石;想用人,却分辨不出哪些是贤人哪些是蠢人。如果商人放弃了美玉选择了石头,他的生意就会一败涂地;如果君王疏远了贤臣而任用佞臣,他的国家就会岌岌可危。玉石不分,贤愚不辨,这样的人即使有眼也等于瞎子。但要分辨玉石,必得了解玉和石的区别;要分辨贤愚,必得清楚贤和愚的不同,正所谓“慧眼识珠”、“慧眼识英才”,可见拥有一双慧眼,才是能识珠能识英才的前提。而想要有一双慧眼,就必须有宽广的心胸、广博的学识。

做事要抓住重点

【原典】

衣不举领者倒。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读】

想拿一件衣服,最好抓住领子,一提之下,一件衣服就会顺顺当当。如果抓住其他地方,衣服就会巅三倒四不成样子。

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可以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也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这些宫女都是阖庐的身边人,其中还有两位爱姬,她们根本不将孙武放在眼里,整个训练过程嘻嘻哈哈,成了一场游戏。所以想训练好这群特殊的兵,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树立将官的威信,必须让她们知道什么是令行禁止。

在反复多次重申军令无效的情况下,孙武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做事要抓住重点,纲举则目张。

【活学活用】

敬业的领导才是好领导

为政须勤敬,当官须勤敬。成大事者,必以事业为重。诚惶诚恐地对待自己的权力,尽职尽责,如履薄冰。古往今来,中国不乏这种人物。而“清代帝王多勤敬”,堪称一绝。康熙帝从政六十余年,夜分而起,未明求衣;彻曙听政,日哺而食;数十年间,极少间断。这是康熙帝勤于政事的突出表现。康熙帝于每日清晨至乾清门,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与大学士等集议处理,这就是衙门听政之制。而康熙帝对自己的要求则是务在精勤,有始有终。在他执政的前几十年间,“夙兴夜寐,有奏即答,或有紧要事,辄秉烛裁决。”即使到了晚年,右手因病不能写字,仍用左手执笔批旨,而决不假手他人。他在临终前留下的遗诏中说:“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这并非过誉之词。

康熙帝的勤于政务,以身作则,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来的雍正帝、乾隆帝等树立了勤敬的榜样。

雍正帝从政,日日勤慎,戒备怠惰,坚持不懈。用他自己的话说:“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为敷政宁人之本。”

知勤敬者,在于努力充实自己,恰如宋代的赵普。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元勋,宋太祖赵匡胤待他如同手足,任命他为宰相,不过他出身微贱,很少读书,处理朝政多凭经验,全无学术。

公元965年(太祖乾德三年)北宋消灭了西蜀国,宋太祖将蜀国国君孟昶之妻,著名绝色美人花蕊夫人据为己有。一次他发现花蕊夫人所用的梳妆镜的背面有“乾德四年铸”五个字,不由十分惊疑,问道:“这‘乾德’二字怎么和我朝的年号相同,这是哪个朝代的?”

花蕊夫人答不出,宋太祖遍询大臣,赵普茫然不知所对,其他大臣也不能回答,只有翰林学士窦仪答道:“蜀国旧主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

太祖十分高兴,就道:“看来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窦仪确实具有作宰相的才识!”

太祖便自任窦仪为宰相的考虑,当同赵普商量时,赵普想,如果窦仪入相,自己便相形见绌了,便吲答道:“窦学士学问有余,治国的能力却是不足。”

于是此事作罢,不过太祖也劝赵普多读点书。赵普从此手不释卷,每日退朝归米,便独处一室,关上二房门读书,直到深夜,到了第二天入朝理政,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很有章法。他去世后,家人入室检点遗物,发现书箱中只有一本《论语》,原来赵普晚年所读的,就这么一本书,他自己也曾对太祖的继承人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半部帮助太祖夺天下,半部帮助陛下治天下。”后世遂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虽然有武大郎开店之嫌,但他还是知道提高自己,最终不愧为一代贤相,不像有些官员,自己永远安于武大郎,却又永远拒绝高人指点。

【智慧金言】

领子是衣服的关键部分,穿衣不把领子整理好,整个人的形象就会威严扫地。

黄石公用衣领比喻最高的掌权者,“领袖”的称谓大概就来源于此。当然,领袖不是谁都可以当的,领袖就要有领袖的样子,就要负起领袖的责任。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坐到了这个位子上就要勤勉勤政,不可胡作非为,否则就没有好下场。

做事要脚踏实地,看清方向

【原典】

走不视地者颠。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上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读】

走路不看地,只顾抬头望天的人,早晚都会摔跟头,鼻青脸肿。无论做什么,既要脚踏实地,同时也要看清方向。

成功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做成一件事,绝对是个系统工程,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固然重要,脚踏实地同样不可偏废,反之亦然。失败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行与思不能统一,要么好高骛远,目标与自己的实力相悖,仰着脖子追太阳,最后掉到了沟里去;要么埋头苦干,不把握周围的环境,闷着头只看见眼前一点小利,最后撞到了南墙上,头破血流。

【活学活用】

为人不可狂妄

狂言妄语说出来虽然“虎虎生威”,在某些时候更是显得“豪气”过人,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来反驳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老子也指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紧守中庸之道,量力而为。

偏偏有一些人与此背道而驰,结果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南方以后,一出祁山的失败除了诸葛亮的自身原因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马谡的狂言妄语——《三国演义》里这样记载:诸葛亮正在营中为孟达事泄被杀而懊恼不已,忽有哨探报,司马懿派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

诸葛亮闻报大惊:“今司马懿出关,不比曹真,他一定会去打街亭,断我咽喉之路。”环视左右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

参军马谡见丞相先是吃惊,便觉得好笑。谅那司马懿有什么可怕的?便说:“末将愿往。”

诸葛亮盯着他,不放心他说:“街亭把着要冲,地方虽小,干系却大。如街亭有失,我大军便完了。你虽深通谋略,无奈此地一无城池,二无险阻,把守极难呀!”

“丞相勿虑。再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征北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你能对付得了他们?”

马谡就不高兴了,丞相也太小瞧我了。嘴一撇,轻蔑地说:“晦,休道他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若有差错,杀我全家好了。”

在这次请命邀功的过程中,马谡有些过于狂妄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之后的布阵失利,马谡虽然逃得性命,然而却为军法所不容,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实例同样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变得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提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哲理。

【智慧金言】

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处世做人不看上下左右的条件限制,自以为是,口出狂言,逞一时之能莽撞行事,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出差错、栽跟头都在所难免。

失人才者失天下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字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读】

一间房子如果没有坚固的立柱支撑,就会倒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才华出众贤能的辅助,就会灭亡。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他的霸业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管仲。管仲原本是鲁国人,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在攻打鲁国时假装与管仲有仇,将管仲接到了齐国,并委以重任。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进行了—系列改革。比如说,实行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这些改革奠定了齐国日后称霸的基础。

然而,等管仲一死,齐桓公本来就是一个昏君,再加上所用非人,搞得天下大乱。齐桓公病重时,五位公子忙着争权夺利,根本顾不上他,齐桓公病死后,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没有一个人管,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

失一人而失一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有很多。

【活学活用】

领导者的表率就是下属工作的动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重任在肩,职位越高,就越应重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管理者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示范引导者,其所作所为很容易引起下属的模仿。因此,管理者必须成为组织中的榜样和标杆,这是塑造“贤者”形象的需要,也是规范和激励下属的需要。

管理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管理者如果骁勇善战,下属就会不计安危冲锋陷阵;管理者如果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下属就会不计私利、甘于奉献。相反地,假如管理者常常迟到,吃完午饭后迟迟不回到办公室,打起私人电话来没完没了,不时因喝咖啡而中断工作,一天到晚眼睛直盯着墙上的挂钟,那么,他的部下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对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清醒认识。《礼记·哀公问》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周书·苏绰传》也对统御者本身做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孟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就更加喜欢。

可见,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示范效应自古就受到重视。所以,希望下属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出个样子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更胜于多余的说教。如果管理者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这种形象和精神就会影响下属,让大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我们看一下某动物园所进行的一项测验。在测验中,该园饲养部人员利用狮子皮装成狮子进攻黑猩猩群。开始黑猩猩群觉得很害怕而哀号,不久猩猩的首领就拾起身边的树枝,做出勇敢地向狮子挑战的样子,结果其他猩猩也逐渐停止哀号而对狮子怒目以对。虽然这个测验是以动物为对象的,但却说明了管理者成为榜样后在一个群体组织中的作用。

管理者就是下属的表率,下属则是管理者自己的一面镜子。下属的一些行为,其实大多数是管理者自己做过的。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组织的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比如,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勇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成为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

可见,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几乎全部都在部属的效法之中,并且还会对组织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请你仔细检点自己的全部言行,不要表现出你不希望在下属身上看到的那些言行。管人先管己,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用什么规矩去约束和管理别人呢?

【智慧金言】

顶梁柱是整座屋子的中坚力量,柱子坏了,屋子也就难保了。明知它坏了,还要不自量力去扶,结果也是白忙活一场。

黄石公在这里是以柱弱房倒来比喻国君和重臣如果起不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国家必将倾覆。君臣尽职则国民奋发图强,君臣不道,国民怎么可能有奋斗的榜样和动力呢?

国乱皆因民怨

【原典】

足寒伤心,入怨伤国。

注曰:“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读】

俚间有“人暧腿,狗暧嘴”之说,天寒地冻之时,狗总是前蹄抱嘴而眠,故身寒因为足冷:草介小民乃一国之本,国乱皆因民怨。

一身之本在足,一国之本在民,一个单位之本在员工,下不安,则上摇。中国有多少次改朝换代,都是因为民怨沸腾。强大的明王朝,最终亡于一介草民李自成;现在又有多少公司,因员工的不满而走向破产关张。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许多领导就是学不会,反复栽跟头而不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