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记》学生活
23243300000034

第34章 伍子胥列传(3)

伯嚭投奔吴国,一则因吴国是楚国的敌对国,二则因为伍子胥同伯嚭一样与费无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伯嚭一见伍子胥就放声大哭,先是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愤慨,接着哭诉合家遭斩的惨痛经历,继之大骂费无忌诱惑君王,杀害忠良,经过一番眼泪和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国同乡同遭遇的分上,给个安身之地,向吴王举荐一下。

伍子胥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出于对楚平王和费无忌共有的憎恨,也由于相同遭遇而产生的怜悯,虽然原来与伯嚭没有什么私交,但还是决定向吴王引荐他。这时伍子胥的好友劝阻他说:“你可不要轻信这个伯嚭呀,据我观察,这个人鹰视虎步,形貌含诈,其品性必贪婪奸佞,专擅功劳,任意杀人,切不可同他亲近。今日重用他,以后必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说:“古语说得好:同疾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人还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伍子胥便将伯嚭引见给阖闾。

在伍子胥真诚的介绍和大力推举下,吴王阖闾也可怜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见他能说会道,频频表示效忠尽命的决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同乡之情,“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古训,使伍子胥的感情大大地向伯嚭倾斜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救起的却是一条毒蛇,三十年后,他自己也冤死在这条蛇的毒牙之下。

不过,此时的伯嚭在吴的境况与伍子胥不可同日而语。伍子胥帮助阖闾登位,又协助他建城廓、设守备、实仓廪、治库兵,发展了吴国的实力,有大功于吴王,君臣关系亲密。而伯嚭呢,初入吴国,人生地不熟,虽得伍子胥之力而为大夫,实无功于吴国,和吴王的关系并不亲密。身在异国的他,脚跟未稳,羽翼未丰。

他只是谨慎小心地应付着周围的一切,以便争得一个较为安全的生存空间。在吴国,这个时候同他关系最亲近的要算伍子胥了,许多方面他都需要仰仗伍子胥的照顾。

再说向楚报仇一事不靠伍子胥,凭他伯嚭对吴国的影响能办到吗?这一切,秉承了祖父伯州犁机敏之性的伯嚭当然清楚。他对伍子胥的依赖,决定了他对子胥的恭敬。这种恭敬的真实性还是可以相信的。向楚报仇是他和子胥的共同目的,这种共同目的,使他能与子胥同舟共济、互相配合。

公元前506年,阖闾兴兵伐楚,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与伯嚭为副,率军进攻楚国,吴国一连打了五次胜仗,最后占据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弃国而逃,躲到隋国去了。在这都城失守的时刻,楚臣申包胥力图复楚。他跑到秦国去哀求秦哀公发兵救楚。秦哀公不愿出兵,申包胥大失所望。为了挽救楚国的危亡,申包胥坚持哀求秦哀公能发兵救楚,为此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最后使秦哀公受到感动,遂答应发兵救楚。

当秦国的救兵进入楚国境内以后,吴国大将孙武考虑到楚国的疆土辽阔,人心又不服吴,吴军久留楚地,与之相持,对吴军不利。因此他主张遣使与秦国通好,为楚国另立新君,以安抚楚人之心。伍予胥对孙武的主张也十分赞同。但是,伯嚭对这个安吴之策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样做是灭了吴国的威风,长了秦军的志气。因此对阖闾说:“吴军自离东吴,一路破竹而下,五战而把楚国的都城拿下来了,并把其宗庙夷为平地。现在一遇到秦军,就想班师,是一种怯懦的表现。”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他要求阖闾给他一万人马,与秦军作战,并表示要把秦军杀个片甲不留,若不取胜,甘当军令。

阖闾对他的决心表示赞赏,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孙武和伍子胥还是劝阻他不要与秦国交兵,伯嚭执意不听,结果连战皆败,连他自己也被秦军三路包围,左冲右突,不能得出。幸得伍子胥领兵把秦军杀退,才把他救了出来。

这一仗,伯嚭所率领的一万人马,被秦军杀得所剩无几,损失惨重。他自知有罪,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捆绑起来去见阖闾。

孙武对伯嚭的恃勇无谋,深为恼火。他对伍子胥说:“伯嚭为人矜功自任,久后必为吴国之患,不如乘此兵败,以军令斩之。”

伍子胥对此并没有表示赞同,而且为他求情说:“伯嚭虽有丧师之罪,但有前功。况大敌当前,不可因小过而斩一员大将。”经过伍子胥的劝说,伯嚭才免受军令的制裁。

阖闾论破楚之功,以孙武为首。孙武不愿做官,坚请隐退山林。阖闾让伍子胥去挽留,孙武私下对伍子胥说:“您知道天道吗?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王恃其强盛,四境无忧,必生骄乐之心。功成而不退,将来必有后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并且想保全您。”可惜这番具有远见的话,伍子胥并不以为然。孙武于是飘然离开,沿途将吴王所赠金帛全部散给贫苦的百姓,后来不知其所终。

孙武走后,吴王立伍子胥为相国,为表示敬意,他效仿齐桓公与管仲之事,只呼其字而不称名。子胥地位之尊由此可见。

对于功劳亦不算小的伯嚭,吴王以其勇而恭顺,善体己意,使为太宰以掌管王家内外事务。这样,伯嚭同吴王接近的机会比伍子胥要多。虽然他不能同子胥之位相比,但他明白,只要能得到吴王的特别垂青,他就能得到吴王进一步重用。伯氏家族血的教训也使他懂得,同国君关系亲密,对于保身是十分重要的。他不愿重蹈先人的覆辙。太宰之位,对于此时的他来说正称其心。

伐楚之后,伯嚭已在吴国站稳了脚跟。羽翼渐丰,在吴国也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对伍子胥虽然恭敬,但毕竟不像以前那样,俨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礼之势。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独揽吴国朝政的阴谋。

楚亡之后,伍子胥对楚平王鞭尸三百,费无忌、鄢将师已为囊瓦处死,囊瓦也自刎于郑国,伍、伯二人之仇都已复清了,他们二人也失去了共同对敌的基础。二人所求以及性格的差异,使他们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这种斗争的结果,孙武已预见到了。他在私下对子胥的谈话中指出:“王恃其强盛,四境无忧,必生骄乐之心。”这样一来,刚正不阿以国为重的伍子胥同已有“骄乐之心”的吴王的冲突势所难免,其结果必为吴王所厌恨,给自己带来祸患。而替自身考虑较多、期望与王关系密切的伯嚭,由于能善体王意,投王所好,得吴王欢心自是意料中事。这样一来,他同子胥的争斗就极易取得吴王的支持,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伯嚭在危难之时得伍子胥的相助,在其应受军法制裁时又得伍子胥的相救,可以说伍子胥做得仁至义尽了。但是,伯嚭他只知图取个人的荣华富贵,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可以图取个人的荣华富贵,便把一切都置于脑后,不仅可以出卖国家利益,而且还会忘恩负义,加害恩人。

后来果不其然,在伯嚭的一再进谗下,吴王夫差终于杀了伍子胥,至此,伯嚭也清除了最大的政敌,成就了自己的权力梦。

【智慧金言】

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痛恨伯嚭的忘恩负义,但伍员的察人不明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像这种人在能够控制他的时候你偏要给他机会,被他反咬一口能怪谁?如果能制之则制之,不能制之则远离之,也不失为防范伯嚭类小人的一个可行的办法。

多算一步才能免被人算

如果为臣者不幸陷入了一个尔虞我诈的环境,能免被人算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比他多算一步,这是人际智慧的较量,就好比下棋,他能算到第三步将你的军,你还有第四步暗伏一个笨象留作后手,即使不能反败为胜,起码先保自己大难不死。

春秋时,楚平王无道,宠信奸臣费无忌,荒废国政,父纳子媳,朝纲不振,法纪荡然。时太子建居于城父(地名),统兵御外,平王又信谗言疑太子谋反,乃召太傅伍奢询问。伍奢说:“大王纳太子妃充实后宫,已经有背人道;又疑太子谋叛,太子是大王骨肉之亲,难道大王竟信谗贼之言,而疏父子之信乎?”平王既惭且怒,就把伍奢囚禁监牢。

费无忌又乘机进谗:“启奏大王,伍奢有两个儿子,一名伍尚,一名伍员,皆人中之杰。他们听到父亲被囚,安有坐视之理,必投奔吴国,为大王心腹之患。不如使伍奢函召二子来都,子爱其父,必能应召而来。那时斩尽杀绝,岂不免除后患?”平王大喜,即命伍奢作书如子。伍奢说:“臣长子伍尚,慈温仁厚,臣召之,或可来。次子伍员,为人警惕机智,见臣被囚狱中,安敢前来送死?”平王说:“你但写无妨!”

伍奢只得奉旨作书。平王遣使者至城父,以书示伍尚,说:“大王误信人言囚尊翁,得群臣保奏,谓君家三世忠良,宜即开释,大王即刻省悟,即拜尊翁为相国,封君为鸿都侯,封令弟为盖侯。请即上道面君,以慰尊翁之望。”伍尚一点儿也不怀疑,看完信就转交伍员。

伍员,字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扛鼎拔山之勇。反复拜读父亲的来信,觉得其中颇多疑问,说:“平王因我和哥哥在外,不敢加害我父,用父亲的信来诱我二人前往,好一同杀掉,断绝我们报仇的念头。兄看信以为真,则大谬矣。”伍尚以父子之爱,恩从中出,即使同遭大戮,亦无遗憾。伍员则以与父俱诛,无益于事,坚不前往。兄弟二人,遂各行其事,伍尚以殉父为孝,伍员以报仇为孝,于是分道扬镳。伍尚至都城,果与老父伍奢并戮于市;伍员则逃至吴国,佐公子姬光,取得吴国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及楚平王死,其子轸即位,为楚昭王。

伍员在吴,听到楚平王已死,不能亲手刃及其身,以报父兄之仇,废寝忘食,日夜于吴王前请命伐楚。吴王准许之,陷楚都郢城,楚昭王出奔。伍员遂掘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这时伍员的老友申包胥逃亡山中,听到伍员对楚平王掘墓鞭尸,不禁愤慨。遣人对伍员说:“你虽然为父兄报仇,但平王已死,也就应该算了,而你竟掘开他的坟墓,鞭尸三百,未免有点过分了吧?”伍员对来使说:“请你回复申包胥,我是日暮而途穷,故倒行而逆施!”伍子胥能见机识诈是他的高明处,只是有了多算的这一步,才有了他后来的奇功。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个用一种最笨的做法达到了自己目的的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的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智慧金言】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以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