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坛经》学生活
23244300000013

第13章 悟法传衣(13)

佛性本来具足,不管是谁,乃至蚂蚁、蟑螂等蜎飞蠕动之类都有佛性,不同的是,由于人懂得修行,所以会让它显现出来,至于蟑螂、蚂蚁就不可能了。问题在于显出来以后,它会变成一个“教”,这个教,是不是先圣一个个相传下来的?我们发现未必喔!从释迦牟尼佛传到达摩祖师,然后再传至惠能,惠能以下的弟子,历经宋、明,都还可以找到法脉的传承。但看近代两位大德,虚云老和尚及来果禅师,谁跟他们相传?没有啊!惠能由谁传给他的?他自己已然具备了条件,只不过经人一点,便即开悟,他只是再获弘忍大师的印证而已,所以依旧是自证自得。所谓传法灌顶不是说某人帮你摸摸头,然后就经由手透入头盖骨,灌入头里面,然后就得了。不是这种传法!

“教”,有可能讲出来,但说出之后,不见得接受到。听到,只是耳朵听到,心有没有听到呢?未必!因为是用耳朵的识性而非用根性来接收,故无法与心相连。欲与心相连,就必须用根性,用识性徒劳无功,无法明心见性。这不容易啊!

有位同修由郊区搬到市中心,想把家里十件式的大沙发换成小沙发,因此低价出售。大沙发还很新,五六万买的,现在两万块就要出清,有位朋友很高兴买了下来。他付清款项,便把十件沙发全部从十楼搬到楼下。由于事先没讲清楚,所以搬家公司派来的小发财车只能先搬四件。那位朋友先跟发财车回去,再转回来要搬第二趟时,只剩二件,其他四件不见了,询问卖主和管理员,都说不清楚,因为他也未曾托人看管。看吧,你付出那个钱没错,但所得到的不尽然是全部,这一收一付之间不一样了。

我们买东西也是这样,东西定价一百,你付一百给老板,老板实际上只收到九十五元,因为有百分之五是消费税。这规定的百分之五的税,说实在很便宜。

要契应众生的根器很不容易。众生根器如何呢?以世间法来看,高中生、大学生、硕士、博士等程度各异,有的才刚出社会,有的饱经历练,程度完全迥异,怎可能所接受到的都一致无误呢?所以今天这一会,大家能聚在一起已然很不简单,而在这个法义当中,能否淬取精华并加以吸收,那便由诸众生的善根而定了。

因此,“教”虽是这么弘,但不见得人人都能如此得。“教是先圣所传”这句话没错,但“不是惠能自智”,那就未必。一定是惠能自智,惠能才能够获得。假如是先圣所传而不是自己有那个智慧,那所传就一定得到吗?不见得!不然,我现在传出去,大家所得到的应该都一样罢,但事实上大家所得的都不一样,好比一阵雨下来,各种草木所吸收到的水分也都不同。所以教有所传,法有所得,这绝对跟我们本身的智慧有关。

然而这地方为什么讲“不是惠能自智”呢?因为这里是说明顿教的原因,教之相传非我个人的问题,是先圣所传;但“教”所指的那个标的、必须我们契入的部分,一定是靠我们本身的智慧善根才有办法契入。这是两个部分:我所讲的这个部分,是先圣所传没错,过去所证的跟现在我所证的,以及未来所证的应该一样,而这是先圣所传没错,但另一方面,我把所证的部分弘传下去,你若无善根智慧,亦是无法接受、证得的。大雨普覆三千大千世界,能润泽一切众生,但不润无根之草,大雨虽大,对无根之草不起作用,所以要有本身的智慧。以上所说的两个部分,一定要分清楚。

“愿闻先圣教者”,现在若想听闻先圣所传的顿教,有个工作要做,“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你要先能够净心,然后必须各自除疑,将本身的疑惑除掉,这样就能与先世圣人没有差别,然后才能契入。

能够净心、能够除疑,这是成就的根本,现在就来谈这两个问题。

净心,何谓净心?又如何净心?假如对净心不能了解,那要除疑也不可能。此净心乃清净之心,这是中国人所特别强调的,但在印度则讲安静的心。安静的心跟清净的心有什么不同?你若是不会定义,这两者就绝对不同,事实上,清净的心与安静的心绝对一样。

安静的心,简单说,就是心不起作用,平静、安静嘛,但这不表示人死了或消极。安静的心是指趋向于静态,甚至可说是绝对的静态。在中国,老子、庄子、列子、文成子、广成子等等,都属这一类。老子的心静到极度平凡,他的目标在此,所以他那个平凡,自然变成我们凡人所谓的最不平凡。因为,大凡世间人总想做个最不平凡的人,然而最后这个不平凡却是最平凡,甚至最庸俗的;所有人都在追求不平凡,所以你那个不平凡岂不是太平凡了。而独独老子与众人追求的不同,唯有他追求平凡,那么这个平凡岂不是最不平凡的。你看看这差别。

每个人都自认是某一号人物,“我很了不起!”“我是……”一开口都是我如何又如何,这不是很庸俗吗?俗话说,商业气习太重,市侩气太重,便是这等人。可是话说回来,如果你刻意去做那种很平凡的,以突显自己的不平凡,如此这般造作,仍旧不出平凡一类、不脱庸俗一族。所以,那种修行人一旦出现,你马上觉得他怪里怪气,为什么?他会装模作样,想在大家都平凡的情况下,去做个不平凡的人。

庄子一如老子,取法自然,与天地交融,仿佛他不过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已,是自然成就那种状况,很难从他那边看到什么特别的。他在这世间好比一幅画里面的一条虫,只是画面上一个应有的布局,很自然地存在那儿。所以他们在修法当中,有个基本前提,就是让自己不突出。

这个不突出有个特色。我们前面提过列子与其弟子的一个公案。有个人听说列子成就了,便跑去跟他学,可是才学没多久,就向列子问了十次问题。最后他一开口问,列子便一手打回去,不理他,这人觉得很窝囊,认为师父好像什么都不懂,问也不能问,于是离开了。哪知后来有人告诉他,列子很有成就,他想一想,心情释然后又跑回来。列子问他,为何离去复返?学生答道:“原先觉得,问你都不答,实在不是办法,决定不学了,后来想想,还是要跟你学,所以回来了。”列子道:“我原以为你是很洒脱的人,没想到这么没出息。”你看看,回头来的,也说他没出息。

列子把自己以前如何跟师父学的过程,告诉了学生。最初三年,他先当师父的侍者,一再地放下自己,心里不敢想是非,嘴里不敢论利害,如此过了三年,师父才瞪他一眼。这三年来,难道师父眼中都没有他的存在吗?然后逐渐地,列子才偶尔试一下,想想:“这样对不对?好不好?”偶有是非的念头,偶尔谈及利害之事,这样过了几年,师父才倒一杯水给他喝。到了第九年,列子才开始确定他心里所想的是非、嘴里所论的利害,都是对的。又过了几年,师父才让他一起同坐喝酒,从此以后,他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平等,确信“我的是非并非个人之是非,而是天地间的是非,我的利害亦非我个人的利害,乃天地之间的利害。”

各位,懂不懂这里面的意思?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放下自己的身段、执著。最初三年,就是要这样,将自己的是非利害观念一再地放下,到了某种程度以后,才能试着去谈一下是非和利害来让师父印证,然后将近九年以后,甚至更久的时间,他讲的一切是非利害,才完全没有我执、没有自我。

现代人大不同了,为什么?他无法这样去训练,心静不下来,一看到境界,马上起是非利害的分别,善恶立判,根本静不下来。他的是非利害皆由“我”的立场出发来看,而那个看,叫世间的看,并非佛法修行所说的师父的看。师父这一瞪、一看,是慧眼,看你有无善根、有无破我执,有没有放下自我身段;佛法要领——破我执、破我见,我法二执二见能否全然放下,都在这个地方。

谈理时,我们总是头头是道,日常生活中若遇情境,执见就来了。总认为自己遇到的困难天大地大,别人都不了解你的委屈、愤慨。为什么这样?我执深重啊!你只是理上明白,并未真正契入,此即净心不得要领。心,要能完全平静下来,才能不起是非利害之心念,此时,那个清净之心与安静之心、平静之心,都一样。

佛法言清净,是指不分别、不执著、清净平等,亦即无是非、无利害——此一清净是否即是平静?故,真正的净心,不管是“净”或“静”,都一样,都必须做到毫无是非、毫无利害,打心眼儿里就没有那些观念,而不是因为学了佛才忍下来。净心,根本就毫无是非利害等种种观念,不管有无学佛皆然,老庄、列子等等道家大德,他们也都没学佛啊!

很多学佛人常讪笑别人“不究竟”,我看你多究竟?你那心根本是乌黑的,净也净不来,像台北街头乱鸣乱放的计程车,哪有清静可言?自诩佛法最殊胜、最了不起,却根本不明白人家道家成就已然到达了生脱死的境地。莫看人家是外道,外道亦能了生脱死,而你“内道”还不是没成就。所以不管静心或净心都好,要能体会真正的清净平等、不分别、不执著,不起是非利害善恶之念,亦即前述的不思善、不思恶,那便是净心。

先前提过,各位从这里走下去,若是忘了前面有个台阶,一脚踏空,会不会吓一跳,一阵迷茫?当你一阵迷茫,乃至“唉哟”一声喊出来时,那便是自我破除、无我显现了,你能不能当下抓住那个境界?这是个关键!我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成就,漏失良机不外乎那两个原因:一是无知,你吓一跳,唉哟,好在脚没摔断;另一个是自我的意识流起作用,环顾左右,那么多人看我,自尊心立刻起,你急急找回自我,自我的意识将无我盖过,那个无我之境马上丢失掉了。

这个观念——净心,大家可以去体会,但一般人很难做到,白天妄想纷飞,晚上也不净心,还拼命做梦。有梦心就不净了!有谁能一个月都没有做梦的?有时你连做梦都不自知呢!过几天,突然觉得有个情境似曾相识,啊!原来梦过。我们都不乏这类经验,这表示心还不清净、不平静。真正的静心或净心没有这些,所以要好好去体会,若不知何谓净心,那么这顿教要怎么去悟呢?你悟不来!

净心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你若没有经验,谈它何用?谈了,你也觉得像天方夜谭。心净下来以后,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生生世世都能够现前,你相信吗?不但如此,连你在哪个国土,为何出生,是男是女,身高体重多少,叫什么名字,做什么事业,甚至连你那辈子跟谁打架,跟谁结恶缘,以致现在变成这个样子,都能一一了知。换句话说,对于过去无量劫以来所发生的事情,跟现在有关的,你都如观掌中纹,巨细靡遗,清清楚楚,对于未来无量劫以来,你会到哪里去……怎样又怎样,也是毫不含糊笼统。

真正的净心有这样的功用,到了这等境界,前面所开示的“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对你而言,就很简单了,因为这一切来龙去脉全都清清楚楚。那不是推理的,也不是单一的执著,而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然打开,亦即所谓全方位、全面性、全盘的了解。

净心若无那样大的功能,我们何苦学这些?净心,绝非静静坐在那儿,枯藤、老树、昏鸦,昏鸦站在枝头上,一动也不动,你静静坐着,成了昏人……不是这样哦!净心是清清楚楚的,在这个清楚当中,没有妄念,没有造作,不起心动念去造业。当你有了这种能力以后,就能够“闻了各自除疑”,能得先圣之教。

自己除疑,除哪些疑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必要的垃圾都可以除掉。什么是没有必要的垃圾?这可就难讲了,也不是说只有菩提道上的佛法才需要,其他都不,你若如此清高地误解,那我也没有办法,佛法不是讲这么清高的误解。除疑,即是除掉不必要的贪瞋痴。不必要的贪瞋痴就是疑,在修法中,有一些没必要的修法让你绕了一大圈,甚至只会让你绕出去而接不回来的,那都可以除掉。好多人有一种习惯,老是喜欢学特殊的、比较大的法,其实大头病的修法都是修出去而修不回来的,这都该除掉。有些人则是小心眼、心量小,执著于目前的需要,一直想克服眼前的困难,如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家庭的不如意或事业上的挫折等等。

各位,只要好好修学佛法,不管哪一法,了生脱死、出离三界这种大事都能办到,世间那些小玩意儿,又有何难,你只要不理它就好了。就像下午同学问的问题,好多都集中在事相上,事相乃由过去的因缘组合而来。譬如我很瘦,希望胖一点比较好看,便去修一个法,或是感觉太矮,看能不能修高一点。这是干嘛?像这类的想法都可以除掉,没必要嘛!你若真正有愿力,如实做功课,那么想胖一点或健康一点,好让事业更顺利,这部分自然便会达成。以出世间的愿力为前提,但愿心想事成,心有所求,世间事尽可成办,佛菩萨绝对满你的愿。倘若只求那种……那没有用!我们的心若真的放在所修学的菩提道上,世间法只要有所求,也都会满愿,不必刻意去求,这才是关键!否则都属多余的想法,没必要。

【智慧金言】

譬如《占察善恶业报经》里的占察木轮,或许大家听过学过,但真正学佛的人不用它。用它干嘛?世间法所求的那些,你若是好好修行,尽可满愿,何必再去执著这个呢?若就出世间法而言,既然我明白什么因得什么果,那把因做好就好了,何必去执著它呢?所以这占察木轮,顶多放着,想到就看一看摸一摸,那就可以了。你明白有那么一个方便法,若是有人碰到困难突然来访,因为他执著,想要有个答案,你既自命为菩萨,想代他解决一下,那可以。你带他拜忏,然后念佛,这时才占一下,如此罢了。他若不相信,叫他回去再拜忏念佛七天,然后再来替他占。这是方便教化众生,引导人家入佛门,可以!否则不必,因为那都是疑,修学当中绝非必要。

29.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原文】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释讲】

惠能再告诉大众,“善知识”,净土宗称“诸上上人”,这里用“善知识”,就有点像孔夫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不管好人坏人,对我而言都是善知识,这很有意思,表现了惠能的智慧。

接下来,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来自有,人人一律平等,因为你迷,所以不能悟得,这时,需要靠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前面讲的“善知识”,包括了好人、坏人,而这地方讲的“大善知识”,则是指有修有证的人。注意喔!佛门中凡贯以“大”字,意义定然不同。换句话说,就是要有这样的大善知识,来表演给我们看,才能引导我们去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