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也应该要知道,聪明人、愚笨者,佛性等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才有愚智之分。这里我们把心量稍微提高、扩大一下,再来看“愚人”——那些坏人、作奸犯科者,以及忤逆你、惹你生气的人,你都一律把他们当愚人好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迷啦,只因为迷,所以惹我生气。那么你呢?既然知道他迷了,还要不要跟他迷下去?所以他惹你生气时,你说:“你迷啦!我不跟你计较。”这样,日子会很好过;假如他迷,你气!那日子肯定会不好过了。我们学佛人到这地步,会自然提升起来。至于智人、好人、对我们有恩德的,要感恩,他既然是好人,我们就要随喜赞叹。所以,逆境来不起瞋恨心,顺境来亦不起特别的欢喜心,因为你对一切众生感恩,给你顺境的是众生,给你逆境的亦是众生,这样是不是都好修行?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亦即圆满成就之意。“摩诃般若波罗蜜”即大智圆满成就的法。般若经中有一部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文译为《大智度经》,龙树菩萨为其写的注解叫《大智度论》。“波罗蜜”,古代是“到彼岸”的意思,现在若翻译成“度”,语意上不太能够了解,所以用现在话讲“圆满成就”;这个成就是圆满的,就叫波罗蜜,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圆满成就的大智慧,这样讲就容易了解了。惠能说,现在他要来说这个圆满成就之法,让大家都能得到大智慧。
“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志心”即专心注意,我们每部经都讲到“谛听”,一般都把“谛听”解释成注意听、专心听,这里改一下,不是注意听、专心听,而是要会听,不要听错了。
各位,就是因为我们都不会听,所以世尊一再提醒我们要会听,但偏偏每个人都不会听或听错了,即使我现在为你注解到这里,你对“谛听”二字也是听成“专心听、注意听”。要会听!何谓会听?这是一个关键。会听跟不会听,差别在哪里?不会听,用脑筋听;会听,则是会用心听。用心是什么?这等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部打开,很潇洒的,不自己用分别去听。什么叫分别听?“你这样讲,没道理!哼!这样讲,不对!”到底是你在讲,还是我在讲?这显然是你在分别、执著嘛!“谛听”,就是要放下自我,亦即无我,完全接受,这才称得上“会听”。倘若还有“我”,“我要看看他讲得好不好、对不对。”那你干脆不要听了,因为听了会造业。
【活学活用】
佛法讲的,绝对不是你所知道的,因为那心的领域你没经验,却要用世间法的标准来衡量,那肯定会出事,这样听法,一定会造业。所以,现在很多人听经,就会这样比较:谁讲得不好,谁讲得怎样……有一次,我搭计程车,那司机说他听了很多经,带子一堆,没什么意思,都丢在后面,现在只听收音机。我问他为什么不听了,一问,这个讲得不好,那个讲得也不好,结果,从慧律法师、星云法师、净空法师……不论是谁,他都说如何如何不好。我告诉他:“既然你认为都讲得不好,干脆不要听了,免得听得愈多,造的口业也愈多。”
他完全用“我”在看。这种人其实很遗憾,他就是不会听,也没把我提醒他的话听进去。所以一直听,业一直造下去。他有没有心?有,他很想学佛,故认真去听,但是呢,用“我”在听,就是不会听。用“我”听,绝对听不所以然来。你本来是没分别的,结果听了一个、两个、三个……“唔,这三个怎么这样讲?”接着他开始比较,然后用甲的这句话打乙的那句话,结果变成用净空法师打慧律法师,用慧律法师打星云法师。我说:“你这不是在搞世界大战吗?”“我哪有?我讲的都是真的!”当然,在他的世界里,他所讲的自然都是真的,但其实他是不善谛听啊!
各位,听经学佛,最好一开始都只听一个人讲,不管是听谁讲经说法,只要是大善知识即可,这样你才能够专,才有办法建立起自己的格局。建立自己的格局并非用“我”,而是以那个大善知识提供的标准来建立,把旧有的部分摧毁掉,重新建立起一个真正标准的方法。
哪个善知识都不要紧,只要是大善知识,你借由他来建立自己的架构。否则,你一下子靠那么多人,听那么多讲法,不免产生种种怀疑:奇怪,这个都讲空,为什么又有个极乐世界?那到底有没有?“空”就没有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就不空,是不是这样?那接下去你怎么解释?《阿弥陀经》不就错了,《金刚经》才对。是这样吗?
这时候,不要说是人,你可能连《金刚经》都拿来打《阿弥陀经》了。然后又用阿弥陀佛打须菩提、打释迦牟尼佛,最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派大军,跟娑婆世界的大军打起来了……这都是不会听经,不会学法!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到某一个程度,脚跟站稳了,才可以发挥种种妙用;要懂得谛听,善谛听,要会听,那么别人讲经说法来提醒才有用。
为了解除大家的恐慌,告诉诸位,当你不会听的时候,所造的业只好由师父来替你担这个因果了。我叫你要会听,你偏偏不会听,既然如此,没办法,谁叫我要讲嘛!只好讲的人来帮不会听的人背因果。你听错了下地狱,我只好跟你下地狱,你听了以后得以开悟,那我也获得你的福报。你得一分,我也得一分,你得十分,我也得十分,你受十分苦,我也受十分苦。但是,我还是要跟各位强调,必须懂得、会听,所以不要把听经当成一般谈话、一般道理,那绝对不同,因为它是要开启智慧之门,训练起那个觉悟能力的。
【智慧金言】
我们读经,往往读到某些字会觉得不是很重要,不像刚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这法语很好,你把它写起来当座右铭。而“志心谛听,吾为汝说”,你就觉得没什么,这怎么能当法语呢?但是我要提醒你,一本经里面任何一字一句,它的重要性都一样。当你有这一句重要,那一句不重要的分别时,这本身就失去正知正见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30.心口相应
【原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释讲】
惠能接着说,善知识!世间人整天都讲般若智慧,朗朗上口,却不了解自性般若,这就好像成天只会喊着自己吃不饱;你嘴里再怎么讲空,都没有用,即使讲空讲了一万劫或几万劫,还是不能见性,这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印度语,译成中国话是“大智慧到彼岸”,而我们刚才讲,现代话叫作“圆满成就大智慧”,是这个意思。要圆满成就大智慧,就必须要心行,重点在心行,不在口念,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重点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六祖他老人家很慈悲,说口念心不行,叫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告诉你,口念心不行,连幻、化、露、电都没有,你知道吗?
【活学活用】
有个笑话:一个犹太人,走到一家上海人开的牛肉面店,他闻闻觉得好香,那上海人跑出来说:“你闻了我的牛肉香,要付钱!”犹太人说可以,于是将口袋里的两个铜板摇一摇,说道:“你有没有听到?”你看,哪个比较厉害?这个情况和口念心不行差不多,这铜板摇给你耳朵听啦!什么叫“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嘴巴讲的根本不算数嘛!你怕人家闻,就把厨房封闭起来嘛,否则怎么能跟人家要钱呢?这犹太家伙也很绝,摇两个铜板给你听……所以不能口念心不行,你必须口念心行,如此则心口相应;心口相应,本性是佛。心口若能相应,佛是什么,性是什么,就显现出来了,那才有用。因此,你口说不要紧,心要行,心行口不说,还勉强可以,但连心行都没有的话,那不行。心口相应最重要!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离开我们的本性就没有佛了,这也是当头棒喝。离开我们本性以外没有佛,惠能讲的对不对?对的话,怎么又有个阿弥陀佛在那里?你想想,那个阿弥陀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你若会错了意、没有谛听,那就变成外在还有个阿弥陀佛。外面那个佛,是因为你迷,他才跑很远去;佛经的意思是这样,你悟了,佛就在你心中。法义若不能通达,常常你就两个佛打在一起,到底惠能讲得对,还是阿弥陀佛对?其实,这个是讲智慧。
接下来,“摩诃是大”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不重述了。“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这几个字定义得很好,念过即知,要训练自己的心量,就把它展开。“大”指心量广大,心量要如虚空一般,无有边际,亦无方圆大小。有方有圆的话,就一定有边,有大有小的话,也就有尽处。虚空它无量无边、无有尽处。“亦非青黄赤白”,我们看天空是蓝色的,所以非青黄赤白。不对喔!你飞上去看,它也不见得就是蓝色,可能是没有颜色或变成黑色……总之,也不是青黄赤白那些颜色。“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没有瞋也没有喜……你看,这里面除了形相以外,内心都出来了。这叫心量广大,即摩诃的意思,摩诃的大就指这个。所以我们讲“大善知识”和“善知识”,有大没大差很多喔!
【智慧金言】
“诸佛刹土,尽同虚空”,诸佛国度都跟虚空一样的。诸佛刹土在哪里?唯心净土,就是我们的心,内心像虚空一般;“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这都可以体会得到,这部分都在谈境界的问题,境界我们不仔细说了,一旦定义下去,一个框框就给框住了,所以希望由各位自己去体会。“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什么叫妙性?你不懂妙性、不懂本空,当然就不懂何谓“无有一法可得”了。
31.自己去用心
【原文】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释讲】
不要人家说空,你就跟着著空。这里提醒我们,第一个前提是不要著空,倘若执著于空而静坐,那是无记空,并非真空。这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很遗憾,很多人不著“空”就著“有”,不著“有”便著“空”,这叫两边。然而佛法无边啊!无有两边!你说,不著有也不著空,那可否行中道?但这样,又落入空有一边,中道一边。你还是选了“边”。
【活学活用】
应该是空有之间,如何去调整好,而非空、有之外,另有一个中道,那样仍是执著,依旧不对。这个东西必须慢慢去体会,不是由我跟你下定义,让你记起来,记没有用,必须自己去感受,感受一分,即一分成就,感受二分,便得二分成就。即使感受了老半天,也没半点成就,但光那个基础,福报就很大了,所以要懂得自己去用心啊!
【智慧金言】
一切森罗万象,都在世界虚空里面啊!你看,就连山河大地,乃至好坏、天堂地狱、须弥山、铁围山等等,通通在“空”中,自己看看,体会得到吗?它不是有形有色,连你的五蕴都在里面。世人性空,也都在里面,都能够跟世界虚空一样,完全包罗一切。
32.智慧的人用心行
【原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释讲】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大”,怎么大呢?你知不知道?见一切人,恶的也好,善的也好,你若分不出来,就无觉知,那变成无知了;你若能分得出来,但“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要知道,天才与白痴的差别就在这里。白痴,也是不取不舍亦不染着,但他是无知的;圣人也是不取不舍亦不染着,但他是觉知的,他明明白白,只是不取不舍也不染着罢了。这是谈“有知”和“觉知”的部分。这样的心如虚空,才叫作大。所以佛法讲的“大”和“妙”不易了解啊,这地方却把“大”讲得很清楚。“故曰摩诃”,所以摩诃的大,是这个意思。
【活学活用】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迷妄的人用口说,有智慧的人用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这个我们跟各位谈过了,这里不妨再举个例子。我们曾说过,学禅的人喜欢静坐,这个静坐不是清净,而是安静坐在那里,他空心静坐。怎么空心静坐呢?任何境界来,都如白云飘过,皆不染着——我坐在这里腰酸背痛,让它像白云一样,经过我的色身,有如白云过晴空,我不染着,腰酸就让它酸,背痛就让它痛,蚂蚁爬上来就让它爬上来,无论好的、坏的境界来,我都不管。这叫空心静坐。
某位禅师打坐,一只大蜘蛛蹬、蹬、蹬一路跳过来,禅师受不了,想拿刀子捅它,幸好他师父阻止了,叫他先用个毛笔在它肚脐画个叉叉或圈圈。好,禅坐时它又来了,于是替它画叉叉画圈圈。师父下座后,他跟师父炫耀:“我不但帮它画叉叉还画了圈圈……”
师父吩咐道:“好!好!你去洗澡。”
那个禅师,衣服一脱掉,哇!自己肚脐上一个圈圈又叉叉!怎么回事?白云没有过晴空,自己还有执著,这个就不是空心静坐了。
空心静坐是什么都不管,蜘蛛来、癞蛤蟆来或白天鹅来都无所谓,好的、坏的都一样。一般人以为这样很了不起,因为他不执著于那个境界。各位,这种境界还没到定,“未到定”就有这种境界,那境界很舒服。假如你能再更进一步转“欲界四大”为“色界四大”,才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到了三禅最乐,进入四禅已经什么都没了,再怎么修,也只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果报,那是“非想非非想天”的无色界定。你若修到那里,寿终之后再轮回,会是愚痴的畜生!若回到人间,你是什么?白痴一个!很多白痴其实都是以前专修那种空心静坐法的修行人,当时他觉得那境界很高很大,然而正如此处所言,“不可与语”,你实在没什么好跟他说的啦!为什么?为邪见故!那种方法是错误的。
【智慧金言】
不听经,不听人家说,弄错了都不自知。要学静坐那一法,一定要有静坐的人指导,不然弄错了,都不知道。你怎么走上去的?你会认为自己都不执著,然而却是空心静坐,是愚痴,是邪见,但你浑然不知啊!所以心灵上的东西,必须调整。它是很微妙的,就像打电脑,键盘错按到隔壁或上面那个键,就差那么一个键而已,可是指令全然不同,结果全盘皆错。我们必须能够在这个关键点上很清楚地分辨出来,此处惠能即是在谈,般若的定义上应该要注意避免的最严重错误。
33.心量广大
【原文】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释讲】
上一次谈到“空心静坐”是不对的,接下来要谈体用之间的关系。经文这里首先讲:“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这种言词我们都很喜欢,然而必须自己去感受,不然就会变成口头禅念过去,毫不受用。应该去体会心量是如何广大?到什么境界,才可说是“遍周法界”?心量大到何种程度,才可称为广大?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